浙江在线04月10日讯
“危楼”一词,因为奉化的楼房倒塌事件再一次受到高度关注。所有人心中都有个问号:我们的城市有没有这样的危楼?它们都在哪里?它们的病痛究竟有多严重?“能听到楼下的汽车喇叭声,起码知道自己还活着。”家住杭州朝晖六区67幢的吴先生说得很辛酸。今年1月13日,吴先生住的这幢楼再一次被鉴定为危房,并被建议“立即对房屋作排危处理,以策安全”。
这已经是它第5次被判为危房了。满打满算只有30岁的房龄,变成危楼已经有20年了,历经了5次安全鉴定,从最初的“局部严重损害房”到“局部危房”;从“组织加固”到今天的“立即排危,以策安全”,这幢房子始终在继续开裂、倾斜、变形……
风能进,雨能进,虫蛇也能进
杭州朝晖六区67幢,建于1984年,最初是浙江某高校的教职工宿舍楼,在上世纪90年代转成了房改房。房子紧挨潮王路,楼里的居民能听到马路上过往汽车高分贝的喇叭声。但是居民们说,这么多年过去,对喇叭声早已不反感,甚至生出了一些喜爱。
“也许房子突然哪天就塌下来把我给压了。能听到喇叭声,起码知道自己还活着。”吴先生曾是浙江某高校的老师,住67幢101室,这样提心吊胆的日子已经至少延续了14年。“别人回家是幸福,我回家只有担心。墙裂了、窗户关不拢了,铁门松了……”
这套74平米左右的房子,多处承重墙上的贯通性裂缝,最长超过1米;圈梁部位的裂缝十分明显,大部分呈30度夹角;而且所有裂缝几乎都集中在房子的中间部位——似乎有某种外力要把房子一分为二。“哪天出事了,我的房子可能会被‘分尸’。”话说着,他走到南面院子,在这里能清楚地看到,因为受到沉降、倾斜影响,两扇窗户间形成了至少1.5厘米的高差。
“风能进,雨能进,虫蛇也能进。”401室的陈先生,也是这所高校的退休教师。他家的房子北侧阳台,阳台门不能正常关闭,通过锉刀、刨子相帮勉强关上,门与门框之间的空隙依然能伸进手指。“裂缝就像脸上的皱纹,多得数不清,不知道修补了多少次了。”他说家里可以没有柴米油盐,但不能没有破布旧报纸——为了及时塞住缝隙,以便春冬防雨雪,夏秋防蚊虫。“十几年就是这么‘见缝插针’过来的。”
“危”了20年,历经5次安全鉴定
朝晖六区67幢的原产权单位是浙江某高校,居民在1984年陆续搬进,上世纪90年代初发现房屋多处开裂,于是在1993年有了第一次安全鉴定。此次由高校委托的鉴定得出一个结论:局部严重损坏房——10岁的房屋就变成了危房;
1994年房改后,陆续领到房产证的居民再一次要求鉴定,得到了和第一次相似的鉴定结果;
2000年,该高校房管处向杭州市房屋安全鉴定所申请第三次鉴定,结论是“严重损坏房”,次年投巨资进行过一次整体加固;
2010年进行了第四次鉴定,今年1月进行了第五次鉴定。1月13日杭州市房屋安全鉴定检测中心出具的报告认为,房屋各测点各项倾斜率在0.08%~1.37%之间,房屋整体向北倾斜明显,且多个测点的倾斜率超出《危险房屋鉴定标准》规定的1%的限值要求,个别测点向北倾斜增加。综合判断该房屋危险性等级为“c”级(局部危房)。
从1993年第一次判定“局部严重损坏房”,到最近判定“局部危房”,已经过了整整20年。从字面上看,两个结论似乎没有大的区别,但实际上这幢危楼正在变得更加危险:2010年“A”观测点倾斜率是0.61%,此次观测的结果是1.17%。鉴定报告也认为从2010年至今,房屋纵墙裂缝、阳台挑梁、栏板级门洞过梁混凝土开裂等问题局部存在扩张……30年前施工时采用天然地基,浅埋墙下条形砖基础,无顶部圈梁等做法带来的后果正在威胁30年后居民的生命安全。
异地换房VS原拆原建:和危房说再见有多难
没有人会留恋住在危楼里的日子。从1993年第一次鉴定起,朝晖六区67幢的居民们先是期盼修缮,后是渴望搬迁,但是20年过去,他们依然只能在旧居里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
“最近这几年找过的人、复印的材料已经数不清、挑不动了。”101室的吴老师说,2000年的鉴定报告出来后,原产权单位出资进行了加固。
但加固后,各项安全指标并没有明显好转,沉降倾斜仍在持续。居民们又开始集体维权。“反映、投诉、协调一直没有停过。”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住户说,联名信、校长接待日、信访局都试过了,却始终没有实质进展。“现在各个方面都说‘加固’,但以前就多次加固过,根本没有效果。”
该住户说,校方也曾提出换房,但大家都不同意。“学校说在留下小和山有一些房子,可以换给我们住,但那里太远,大部分老师都要在本部上课,根本不现实。”因此,现在他们的唯一要求就是67幢推倒重建。
但是,原拆原建的可能性又有多大呢?“找社区,说向上级反映;找街道,说没权限;找住建局,说没先例也没政策。”67幢3单元一位住户对记者说,此外,他们还找了房管站、设计院、规划局、区政府,甚至更上层的政府部门,但没有任何结果。
其实,觉得苦闷的不仅只有这些住户,67幢的原产权单位也有颇多无奈。该单位房产处王处长对这幢房子十分熟悉,几乎包括每一条裂缝、每一处倾斜。
“从政策层面看,该幢房屋1994年就进行了房改,我们早已经不再是产权单位,房子已由住户各自领了产权证。之所以很重视这幢房屋,是因为还住着学校的很多职工。”他说,学校先后多次申请安全性鉴定,多次加固了房屋,专门组建了监测小组,还给出过让老师们搬到小和山一小区安居的建议,但结果却并不好。
“该做的我们都做了,现在能做的就是每天都对这幢房子进行监测。”王处长说,他能理解居民们的担心,所以最近这段时间,他每天都要去看看这幢房子,并密切注意来自67幢的任何一个监测数据。
杭州危房有多少?数据尚在统计
除了朝晖六区67幢,杭州还有多少这样的危房?它们都在哪里?
杭州市房管部门在接受采访时说,他们从去年开始就进行了杭州老房子的摸底排查,重点集中在上世纪70~90年代建造交付的房子。他们会给每幢老房子建立档案,内容涉及开发商、施工单位等,同时也会对房屋的危险等级进行备注。相关负责人说,因为该项工作尚在进行中,有关杭州到底有多少危房的数据,目前还没有。
浙江没有设置专门的危房检测资质项目,只要检测方拥有建设工程结构检测资质,就可以对住房的安全进行鉴定并出具报告。在杭州,拥有资质的检测单位大概有10多家。记者采访了其中7家,发现危房鉴定的业务量并不高。
“有问题的建筑,肯定要比我们接到的单子要多。”杭州方汇建设工程检测有限公司的负责人说,自己去年大约做了几十笔危房鉴定,但多数是由政府牵头,对某一类建筑进行普查的形式为主,比如学校校舍;还有就是某工程要开工了,会对周边楼房都做一次鉴定。
居民自发的危房鉴定也有,但是数量不多,且多数为农民房。
“农民房是一户,居民楼是几十户,反而不容易发现问题。”杭州中能工程检测有限公司的负责人解释,如果问题不是太严重,很少有居民能了解整幢楼的情况;而且虽然理论上个人可以申请做危房鉴定,但实际上却往往需要楼栋的业主支持——这并不容易。
一年几十户——这是杭州多数鉴定单位一年做危房鉴定的次数。但对于杭州危房的实际数量,几家检测单位的负责人,都表示说不准。“毕竟我们做完鉴定,结果一般也只告知委托方,不会特意在住建部门留档,也不做统计。”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