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李安的一本书,《淡定的人生不寂寞全集》。书里写道“淡定与从容是一种智慧”。这让我想到了一起援疆的麻醉科戴平主任,由于年龄比我们长,大家都喜欢亲切地叫他戴老板或老戴。
虽然进疆才一个多月,但生活在同一大楼同一单元,工作上又经常要一起配合、一起奋战,接触的多了,自然就混熟了。老戴给人的印象,总是面带着微笑,细声细语的。偶尔,他会在饭桌上爆出个冷笑话,准能把大伙儿笑得都扒下,唯独他坦然得很。平常,从未见他大声对谁说过重话,他除了偶尔来活动室拉拉体能,很少会和大家一起玩,所以一般人不这么会注意他。
与生活中的这份坦然淡定相比,在工作时,他却成了十分干练、沉着淡定。记得他来麻醉科上班的第一天,恰巧碰上妇科一个休克的宫外孕患者,当时病人的血压测不出,外周静脉开放困难,情况非常危急。老戴在还没有熟悉环境的前提下,就被叫去临时“救场”——抢救。在现场具体询问、查看了病人的情况后,凭着他多年的临床实战经验,在病床边麻利地为病人成功实施颈内静脉穿刺置管,为患者赢得了宝贵的手术时机。事后回想,在当时那种完全陌生而紧急的环境下置管,压力是可想而知的,大家都纷纷夸他不简单,而他只是浅浅一笑了之,更多的是自信背后的那份淡定。
前天一上班,我见一脑溢血患者气急得不行,准备给他气管插管上呼吸机。我们赶紧一边联系家属,一边准备氧气筒、呼吸机及插管工具。在绍兴,患者进ICU时多数已经插上管了,我自己没插过几个,见他的脖子条件又差,当时觉得没把握,就冲对门喊了老戴来保驾。老戴笑咪咪,不急不慢地过来帮忙。他一看患者比较壮实,舌根后坠,喉结下陷,就跟我说,估计插管困难。果不其然,患者声门暴露困难,氧合下降,第一次插管尝试失败。老戴站在边上,既是助手也是“向导”。他帮忙给病人鼓肺,但病人的氧饱和度上升不明显。不过,老戴轻轻地说了声:看准时机,听我提醒。老戴的再次淡定给了我置管的从容。他一边按压患者的颈部,一边说:别急,看准了,等他声门一开一闭,见缝下管。可不见声带,只见胃管上方一黑洞随呼吸时隐时现。老戴还是不紧不慢地说:对,就这,感觉他呼吸节奏,你就插吧。在老戴护驾下置管成功,上机,生命体征马上OK!
当天,同室三床一气管切开的脑外伤患者(他是一听说阿瓦提4月2号ICU开张,从阿克苏转来的维族患者),由于没钱治疗,家属主动提出要求当日出院,但考虑到病人这几天住院观察和康复的情况,总觉得十分惋惜。院方与患者家属进行了充分沟通,尽量给病人争取时间,早点控制感染的角度出发,家属同意当日拔管,次日出院,一来是让气切伤口能尽量闭合,二来是让他在ICU度过拔管后最关键的一天。因为前些天已经知道病人家属有放弃治疗的念头,我提前做了一些处理准备:更改抗生素;先ASB,脱机,加强雾化,堵管;改鼻胃管为口插胃管;拆除部分头面部口腔缝线等等,病人的痰由少变多,由黄变白,由稠变稀,面容比之前也有了明显改观。当把他的眼部缝线拆除,脑脊液就从眼缝里外渗,额面部红肿也有了明显减退。中午和老戴一说这事,他也觉得放弃太可惜,同意我的做法。下午,老戴和我一起评估患者拔管后咳痰,吐痰的能力(因为上颌骨明显骨折,舌外伤等会影响他的吐痰能力)。他同时也给我拔管失败下紧急开放气道保驾。看当时情形,老戴也有些担心,但更多的还是淡定。患者头面部颅底多处骨折,张口困难,口插管插不进可能性极大,万一拔管失败,后果不堪设想。经过充分准备,我和老戴给他拔除了气切套管,一直在边上鼓励病人咳嗽、用嘴呼吸(外伤后鼻腔不通畅)及吐痰,直到见他嘴巴里吐出的痰,我和老戴才松了口气,压在心口的那块石头终于落了地。昨天放心地把患者送出了ICU的大门,望着家属感激的表情,那种成就感溢于言表。还是老戴,总在关键时刻的那份淡定、帮助,给了我鼓励。
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那份自信,那份淡定,使他又多了一个可亲的称呼——淡定哥。老戴在阿瓦提县医院手麻科的学术权威自不必说,他的很多行医理念、诊疗观念,也在慢慢影响着县人民医院的每位医护人员,尤其是对院里那些的年轻麻醉师们来说,他的到来,如获至宝,成了工作上的好老师、生活中的老大哥。他不善于在大场合中“高谈阔论”,但他有着那份满满的自信,处事淡定,行事从容,为了援疆的那份责任,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地、全心全意地付出着。
这就是我们绍兴援建医疗组的淡定哥——戴平。
作者:金国萍 浙江省绍兴市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科副主诊主治医师,阿瓦提县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科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