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风老师的到来让我感觉到乌什职业教育春天的到来。”这是乌什县职业技术学校郑勤校长对衢州援疆老师王东风的评价。作为在职校工作多年的郑勤介绍:“乌什职校全校学生98%都是维族孩子,专业技术老师只占全体老师的10%左右,其他老师基本都是教文化课经过短期培训改教技术课,师资队伍方面严重不足。近几年因为汽修行业的发展,学校向衢州市援疆指挥部申请汽修专业的老师支教,但是学校没有汽修教学设备,只有一台价值几十万却苦于无人操作的数控车床,王老师认为既然来了就要做出贡献,他边上网查资料边看操作学编程终于把那台久经不转的车床操作起来,他现在边学边教学生和其他老师,不仅给我们填补了专业上的空白,他的坚韧不拔给我们树立了精神上的榜样。”
来疆时的决心
“东风”这个词会让人马上联想到“东风牌汽车”,也许命中注定,注定了王东风一生与汽车机修这一行结缘。王东风,1970年5月出生在浙江省常山县,大专时学的是汽车拖拉机运用与维修,来疆前执教于常山县职业中专。这个四十不惑的男人,有着深厚的专业基础,他曾在2010年11月份赴意大利进修学习汽修,在2013年7月赴菲律宾进修学习。
“一人援疆,全家援疆”,想要援疆,就必须获得家人的支持,王东风的女儿13岁,在常山县城读小学,妻子高根花在宋畈卫生院工作。当妻子听说他要援疆,便立马大吵起来,一来如果丈夫去援疆了家里就没人照顾的到女儿了,二来她也不想让王东风去边远的新疆受苦。但高根花是一个非常通情达理的女人,她知道去贫困的地方支教是王东风的理想,只是担心丈夫的安全,所以态度坚决。王东风也知道妻子的顾虑和担忧,也舍不得妻子和孩子,但是援疆机会难得,祖国召唤难得,在慎重考虑后他决定去,必须舍小家顾大家,在报名快截止的时候说服了妻子报了名。
在疆时的用心
新疆是个神奇令人向往的地方,天山的雪水哺育了乌什人民,燕山亘古变迁的历史教育了这里的人民,祖国兴疆的政策发展着这里的科教文卫。
虽然王东风在进疆时已经考虑到乌什职校在许多方面不如内地学校,但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学校居然没有汽修设备,只有一台转不起来的数控车床,这让他这个老汽修遇上了无米之炊。这对王东风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难道充满憧憬的理想要化为泡沫?难道因为他一个人的失败要给浙江丢脸?这一团团的顾虑充斥在他的脑海神里。
静下心后,王东风心想虽然他的专业是汽车修理,但对数控车床稍微有点了解,不能让价值几十万的好设备给荒废掉,这时他决定转变教学方向,先掌握车床的操作让它转起来,随即他便立即上网查车床的资料、打电话咨询专业人士。“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是每位援疆人的工作信念,在经过三天的学习和试验车床终于转了起来,车床的转动不仅让他看到了信心,更让学校的全体师生看到了希望。
艾尼江的心声
艾尼江是一名年青的维族老师,也是王东风的“传帮带”对象。这名维族小伙在王东风的教导下已经掌握了数控车床的基本操作,他们的关系亦师亦友,丝毫没有民族隔阂。艾尼江说:“我们职校的老师学生基本上都不太懂汉语,王东风老师为了更好地教我们技术,他自己买来维语教材不断地学习,现在大家沟通起来方便多了,很多不是数控车床专业的学生都来听他的课,甚至有些学生还额外叫王老师辅导,他都很热心教我们,我们很高兴也很感谢你们浙江能派这样一位老师来帮助我们。”
如今,艾尼江已经根据浙江省援疆指挥部的安排赶赴浙江学习进修,这个从未出过疆的维族小伙真正感受到了国家兴疆扶疆政策的春光沐浴,而对他本人来说,王东风老师给他传递了衢州精神,浙江精神,让他明白用心学便无难事。天下大同共为一家,艾尼江也正用自己的行为和力量潜移默化影响着身边的维族孩子。
家人的愿望
王东风是众多援疆人中的一员,离家遥远相见不易的现实让他难免对家人有些愧疚,许多个夜晚只能看着家人的照片才得以入睡,也正是这样情愫的存在让他更加用心地去支教,去完成人生的理想。对于王东风妻子高根花来说,她不在乎自己的丈夫能成就多大的事业,她只想王东风在新疆能照顾好自己,平平安安工作。高根花的想法折射了许多浙江亲人的愿望,援疆干部,正是有了家人的支持和关心,才能安心地奋斗于新疆、扎根于新疆、奉献于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