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公立医院改革满月 记者走访大医院体验改革成果

来源: 浙江在线   2014年05月01日

   浙江在线05月01日讯 (王蕊 杨晓轩 宋黎胜 张伟娟 王婷 张苗 于伟 胡力尹 章咪佳 汤婕)

  昨日,在杭省市级公立医院以“药品零差率”为切入口的综合改革刚好满月。这标志着大型公立医院改革进入了深水区。改变“以药养医”的诟病,公立医院除了不再赚药品的钱,是否在提升服务品质上下功夫,吸引病人,让就医有更好的体验呢?本报记者走近11家在杭省级医院,体验改革带来的就医新面貌,并探究伴随医改而来的新问题。昨日其中6家医院已见报亮相,今天接着亮相的5家省级医院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浙江省人民医院、浙江医院、浙江省中医院、浙江省中山医院。他们不但利用数字医学,让看病变得更智慧,还从服务的细节上做改进,让许多患者感觉到:大医院亲切了。

  浙大一院——

  最智慧的系统:砍断各种看病长龙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院长郑树森院士解读新医改:数字医疗,让医患关系更融洽,医疗信息更对称,看病变得更有智慧。

  每天清早,只要没有紧急事,郑树森院士并不直奔办公室,而是绕一段路,从一号楼的门诊大厅穿过,门诊秩序如何,挂号队伍长不长,他都会一路留意着。来到抽血等候区域,他还会与患者聊一聊。这种接地气的管理风格,让医院的服务细节不断地围绕患者来进行改进。

  昨日早上,记者跟随郑树森院长的脚步,明显有点亦步亦趋跟不上的节奏。

  从扶手电梯一级级上去,每一层候诊区都一目了然。医院如一辆开足马力的系统,在高速运转,挂号、候诊、叫号,环环衔接。

  郑院长告诉记者,相比以前,门诊各路队伍被“砍”去起码一半以上。

  “最开始,我们增加挂号人手,多开窗口,应对一天动辄上万的门诊量。后来,我们让技术多干活。”

  这个技术,是医疗的信息化。从4月新医改启幕,浙大一院官网全面升级。细心的市民可以发现,以往猛“晒”成就的官网首页已悄悄变脸:取而代之的信息是,挂号预约、专家门诊排班、即时查报告等患者最需要的内容上“头条”。

  还有一个就医利器,是“掌上浙一”APP软件。郑院长告诉记者,目前患者的下载量已逾26万,认可度可见一斑。手机下个软件,患者就变成了医院的“主人”,预约门诊普通号、专家号,查报告单,都能便利地搞定,再也不用在医院排长队了。

  在泌尿外科候诊区,记者碰到刚刚赶到的小李。小李一边刷着手机,一边从容进入诊室。诊室外也没什么人在候诊排队。原来小李关注了微信“浙大一院”,微信会实时向他“汇报”叫号信息。“我看看还有半小时,与其等在诊室外,不如到医院对面喝杯许留山,这不现在掐准时间,赶回来刚好轮到我就诊。”

  “患者不浪费候诊时间,院内也减少了人流量,减少了交叉感染。”郑院长的手机上,也有一个“掌上浙一”软件,不过他是医生版,在这里,有患者提问,他也看得到,可以随时变身“在线专家”。

  在医院推行全面信息化之前,有医生曾碰到过这样的患者,手上拿一张大大的白纸板,上面写着“我已经等了45分钟!”在候诊区用行为艺术的方式反映焦急情绪。

  后来,候诊区多了一张便捷就医“掌上浙一”的介绍,不少患者在候诊区刷起手机。部分心急的病人,一边候诊一边上线问专家,等轮到他就医时,他对自己的症状已了解了大概,见到专家时,不再焦虑,从容多了。“这样问诊时,医患沟通就更有效,医患矛盾也会大大减少。”郑院长说。

  浙江省人民医院——

  最有效率的门诊:一站式搞定所有检查预约

  浙江省人民医院院长黄东胜解读新医改:改革就是让老百姓得到更加高效优质的就医体验。

  4月1日启动的医改之后,省级公立医院的资金来源从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财政补助三个渠道,变成了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两个渠道。没有了药品加成收入,医院间比拼的就是医疗质量和服务品质量。怎么让病人就医时更方便更满意,让病人家属在院期间感觉更舒适?

  作为省政府直属的省级公立大型综合性医院,省人民医院在提升医疗质量和高新技术方面加大了力度。比如:肝胆胰外科首创并成功开展了腹腔镜下“捆绑式胰肠吻合术”,胃肠外科在业界率先成功进行了“早期胃体癌精准根治术”,将进一步完善目前国际公认的胃癌治疗指南,泌尿外科“切癌保肾”的定位精准切除手术等,都得到了业界的肯定和患者的欢迎。

  “大医院科技创新,解决疑难疾病固然重要,但病人的需要,改善服务上的一些细节,我们也在努力去做。”在这方面,省人民医院院长黄东胜很有心得。每天,他都要到医院的手术病人家属等候区、入院准备中心以及检查预约中心查看情况。因为这三个新机构的设置,强化了智慧医疗管理,从而缓解了很多看病难、看病烦的问题。记者在医院地下室看到,新开辟出来的几百平方米的区域,一共有200多个座椅,墙上的LED显示器实时播放着手术状态,手术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做好、病人什么时候回到病床,这些病人家属迫切了解的信息,在这里一目了然。

  对看门诊的病人,省人民医院的检查预约中心同样使就医变得更轻松了,“以前,一个病人如果要同时做CT、B超、胃镜检查,他要跑三个科室预约,而且各科室时间安排往往也不一样,胃镜明天做,CT可能要等到下周才预约到,做检查要跑好几次医院。”检查预约中心综合病人的需求,减少了病人们在各个科室奔波之间的麻烦,节省了看病时间。同样,医院的入院准备中心的设置,方便了病危急重病人的优先安排。

  浙江医院——

  最公益的服务:义诊、讲座、宣讲天天出院门

  浙江医院院长严静解读新医改:新医改倡导优质资源下沉,大医院就是要打破围墙,让名医走近百姓家门口,不仅是技术的辐射,也是服务的转变。

  “一方面,我们有责任把医疗资源下沉做好,不仅是服务也是技术的辐射。我们有个社区专家工作室,实现双向转诊。新医改也不单纯是医疗或医药方面的举措,而是借此来改变病人以往的就医观念,建立一种全新的更合理的就医模式,并转变医生的诊疗模式,更多的关注病人本身,以及疾病的整个过程。”在前往安吉县人民广场义诊出发前,浙江医院院长严静对记者道出了此番活动的真正意义。

  类似这样的义诊、讲座、宣讲活动,浙江医院一年要进行100多场,平均3天一场次。在院长严静看来,原本要到杭州排队才能看得上的专家,在家门口也能享受到,老百姓看病确实方便多了。

  65岁的老吴就是受益人之一,“平日里,像我们这种年纪大的,新鲜的东西都不懂,也不知道怎么上网,怎么预约,赶到杭州看病光挂号排队就要花掉大半天的时间,还不知道到底应该看哪个医生。现在有这样的机会,在家门口就可以看省里的专家,很方便,一定是要来的。”

  在这样的改变之下,看病时得到方便的不仅仅是老吴这样参加义诊的患者,还有享受到“社区专家工作站”服务的西湖区30余个社区七、八十万的社区居民。

  定期对社区医生进行培训,保证双向转诊顺利进行。浙江医院把医改的这项举措先行一步尝试做起来。

  在院长严静看来,双向转诊,有望真正让医疗优质资源得到最合理的配置使用:大医院专家通过义诊、讲座,病人在发病前就能得到预防,急性期入院诊疗时提供优质服务和全程关护,平稳期顺利转入社区医院进行康复,对于患者来说,每一个阶段都能比过去得到更好的照护。

  改变不仅于此,对于到浙江医院就诊的糖尿病患者来说,不仅有传统门诊的一对一诊疗,还能在1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共享”糖尿病专家的诊疗经验与智慧,“分享”其他糖友在抗糖道路上的心得与教训。

  严静说,这种病患就医模式的改变,还体现在医院老年病多学科团队门诊中。

  在严静看来,诊疗模式和病患就医院模式的转变,也是浙江医院“臻德、精术”价值观最好的体现,“公益性”已经深入医院精髓。

  浙江省中医院——

  最贴心服务:看完病,中药免费送上门

  浙江省中医院院院长吕宾解读新医改:优化门诊流程,改善就医体验。

  “老百姓常说看病难,这中间有一半的原因是因为看病太烦。”浙江省中医院院长吕宾告诉记者,去年省中请了第三方调查机构,历时四个月时间,做了一次关于省中就医流程的调查,制作了一份关于如何优化就医流程、改善就医体验的报告,列出了200多项可优化的环节,细致到医院里标语该如何贴置。

  在新医改的推动下,这些优化服务措施正在一项项地加快实施。

  大家通常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去医院看一次病,好容易等到门诊看好,拿中药还得至少等半天的时间。好些病人上午看好,就索性不回去,在医院边上到处晃到下午可以拿药,人疲劳不堪;如果是下午来看病,就得第二天再跑一趟医院,就医的时间、精力成本特别大,病人、家属熬得真不容易。

  这了让病人少折腾,浙江省中医院联合了省医药公司、市邮政局,一起推出了一项全新服务——免费快递中药(草药、代煎的汤汁皆可)到病人家里。服务范围目前覆盖杭州主城区,以及萧山、余杭区。

  记者看到,在门诊大楼一楼问讯台边上,有个醒目的中药快递信息中转台,一名专职人员负责接收、录入病人的登记表。

  记者体验了一下整个流程,填写姓名、门诊号、地址与手机号码,这条配送信息直接与医师开具的电子处方绑定,自动分流至配送模块中。之后就可以回家等中药上门了。

  吕宾介绍:中药房药师进行审方后,会将处方发送至煎药车间进行处方调配及煎药工作;邮政接收到了与处方号对应的配送信息,在打印出信息单后,会按照约定的交接时间,至煎药车间取药后,进行配送。忙的时候一天会有300多个单子。

  记者在登记台,遇到了60岁的金阿姨。她是位肠癌病人,动了好几次切除手术,在省中配药调理身体三年多了。

  “以前不送的时候我也在这边煎过。早上来看病,晚上来拿药,一天两趟折腾。关键是我半个月量的药,很重的,我们身体不好的啊,有时刮风下雨了拎也拎不动。现在邮递可以送就真的太好了!每次复诊需要配送药,就来再确认一下,请她们给我电脑上点一点就行。”

  金阿姨熟门熟路,她告诉记者“门道”:“一般上午11点是一个关键点。在这个时间点之前下单的话,当日就可收到中药。”当班护士补充说:“主城区的病人,在11点之后下单,24小时内也可收到;萧山、余杭的患者要稍晚一点,36小时内也都能送达。”

  “有时当天晚上八、九点也会送来,我省了好多事情,还是免费的!”来自余杭临平的陈女士,每周都要坐1个小时的地铁来省中看病。第二天如果没有顺路的朋友帮带,就只能自己再跑一趟来杭州市区取药。

  “现在好了,我一般都预约下午的号,我就有充裕的时间赶过来,登记一下信息就能走了,一般隔天就收到药了,方便很多。”

  该项便民服务,省中医院将在今年底覆盖整个大杭州地区,未来有望覆盖全省。

  浙江省中山医院——

  最惊喜的就医体验:专家会到我家来指导康复

  浙江省中山医院院长姚新苗解读新医改:以人为本、强化特色是中医医院持续发展的二大法宝。

  本周一,赶在下午的会议之前,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浙江省中山医院)院长姚新苗抽空去了一趟半山分院。

  从今年4月15日开始,原半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式挂牌成为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半山分院。记者跟着姚新苗到半山分院的新病区看病人。

  这片综合病房,设置在原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6楼,新添置了72张病床。目前已经有11位患者入院接受治疗。这其中,大部分都是半山本地居民。

  “我啊,年纪不大毛病木老老。”走廊尽头一间病房,68岁施老太,正曲着膝盖,在做中药熏蒸。治疗骨关节病。半山分院成立后,中山医院专门为分院引进了熏洗治疗、气压治疗等中医药治疗设备。

  很多像施老太这样的患有慢性病老年病人,在半山分院看病、做康复治疗,得到了很大的便利:

  “城里医院我不要去,太远,儿子要上班的,管管不方便。”半山院区综合病房刚开业一天后,老太太就从门诊转进来住院了,到现在治疗、修养了十多天,脑梗、高血压、关节炎的病情都稳定下来了。

  “原先噢,社区医院没有得住院,我们觉得很不方便,现在蛮好,可以安耽住在这里养养。”施老太手指向远处一点,告诉姚新苗,“院长,个毛(现在)我儿子来看我也很方便的,我家就在那个桥后面。前一天我的小姐妹来看我,都说这里好,专家每个礼拜都来,住院也很惬意。”记者看了看施老太住的房间,窗明几净,惠风和畅,向远处看就是青葱的半山。

  大家都被老太逗乐了,姚新苗问她:“老太太,你这是骨性关节炎啊。”

  “是的,我右腿这块肉是木的,蒸一蒸好很多。”

  “你安心休息,等到你病情稳定了出院以后,我们还有专家,会定期到你家里去指导你怎么做保健,好不好?”

  姚新苗告诉记者,半山院区新病区融合了中山医院2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针灸科、康复科,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还派遣重症医学科高级职称医师坐镇,主要治疗心脑血管、呼吸、消化、肿瘤、风湿免疫、内分泌等内科疾病。姚新苗告诉老太太,医院的服务,不但在医院里,还渗入到病人的“后医院生活”。

  姚新苗介绍,社区医院跟老百姓走得更近,结合更全面、优质的专业服务,“我们给一些手术前病人开出中药调理的过渡方案,也是希望怕手术的老年人可以在这里先缓解、放松一段时间,经过身体上的调理,加上心理上的疏导,病人才有可能够慢慢接受手术的方案。”

  拱墅区卫生局局长冷静告诉记者,半山街道有近6万常住居民,目前的看病资源比较紧缺,尤其是中医资源。“这次和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合作,既是区政府和高校的战略合作部署,也是省级大医院优质软硬件资源向社区医院双下沉的做法,对老百姓的服务是很贴心、热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