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5月20日讯 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晚上睡前最后一件事就是刷微信朋友圈——这已经成为很多湖州市民的习惯。看到好玩的、新鲜的或者令人震惊的信息,随手一点,便轻松地转发出去。可这其中也伴随着一些虚假信息。
微信朋友圈虚假信息泛滥
网友“影子”是微信朋友圈的活跃人士。他在5月18日发出微信内容:“此信息是虚假信息:‘关于2014.5.23号之前要把自己车子的违章处理掉,否则商业险保费上浮10%,过了23号左右即使立马处理违章也没用。所有保险公司一律执行。’这个信息是虚假信息,请各位及时删除!谣言止于智者!”
近段时间,这条关于处理车辆违章的信息,在微信朋友圈和当地论坛上也是疯转。
“影子”告诉记者,看到这条别人转发的信息后,第一感觉可能是假的,然后去“百度”,还特意咨询了保险公司的朋友。后来一些媒体的报道也证实了这是一条虚假信息。之前“影子”也曾上过虚假信息的“当”,帮助转发,险些误导他人。所以他现在转发信息时特别谨慎。“现在这样的虚假信息在微信朋友圈里非常多,平均每个月都会碰到一两条。”
如何辨别虚假信息
随后,记者在微信朋友圈中调查发现,此类虚假信息确实不在少数。寻人寻物、宠物求收养、政策性信息的发布,有很多类似版本的求转发信息。大致分为两种:一类是骗钱,不法分子通过编造这种信息留下手机号,这些手机号可能是吸费电话;还有一类是恶作剧,博取转发量,容易误导舆论。其中有些信息难辨真伪,很多人抱着有益无损的心态,动动手指就转发出去了。
如何辨别虚假信息?许多网友总结了一些办法,记者也搜罗了一下。最简单最快的办法,就是网上百度。比如,有找人的有电话号码的信息,是发生在浙江的事,电话查出来是广东或福建的,那基本就是虚假信息了。比如有些虚假信息涉及到一些有名有姓的单位或部门,网民可以到相关部门去查证核实。此外很多虚假信息还是有破绽的,比如关键信息模糊、雷同等。
造成重大影响可能被追究刑责
据了解,目前微信朋友圈平台对于个人公众账号发送的内容存在管理的难点,而微信传播都在熟人朋友圈里进行,目前还没有相关的监管。
浙江东方绿洲律师事务所黄兴律师表示,去年9月起,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司法解释》施行。根据解释,无论编造还是明知虚假信息还转发的,当造成重大影响时,该行为都可定罪。“有些人觉得玩微信只限于朋友圈,不是对外传播,出于开玩笑的心态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但如果一旦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事态形成,即使捏造者、传播者都不是故意的,也可能会被追究刑责。”
警方提醒广大市民,不要随意在微信、微博、QQ等通信平台上散布或转发未经权威部门证实的消息,不要盲目跟风转发。造成社会恶劣影响的,一旦发现查实后将依法进行处罚。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