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5月27日讯 (钱江晚报 通讯员 黄剑萍 驻温州记者 王益敏) 治水如同治病,治标容易治本难。钱江晚报跨年度新闻行动“治水样本河,返清全记录”从启动至今已经过去三个多月,在一些地方,我们已经能直观地看到五水共治带来的环境变化,能够感受到从百姓到企业,再到政府部门,治水已经成为一种共识。
但这远远不是大功告成之时。怕就怕,猛药之下,见效快,但疗效短。怕就怕,一段时间后,各方关注降低了,工业污水照排,生活污水照放,一条条河纷纷旧病复发。
治本之道,不在于河,而更在于河边的人。近日,本报记者再访样本河,希望用一个个故事,讲述河边的种种改变。
这些改变,有关生活方式的变化,有关思维理念的进步,有关治水之下倒逼产业转型升级。这些改变,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但让人欣喜的是,改变,始终在艰难却坚定地发生着。
一个多月前,本报联合当地环保部门,为带溪做了一份“样本河体检报告”。在这份报告中,我们发现,当地制革企业直排污水是造成河水污染的主因。
要治水,就要对带溪流域的皮革厂进行整治。而30年的制革基地实则是当地数万人的衣食所系,“因治水而停产,犹如一枚重磅炸弹落在腾蛟镇。”
可喜的是,将近半年过去了,带溪治水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这些成果的取得,不仅得益于当地政府官员自身观念的改变,还得益于当地企业、居民,在这场治水过程中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
治水带动了护水意识提升,带溪河水变清,或许不再是奢望。
卖还是不卖?
带溪治水后,污染大户皮革厂处境艰难
年近六旬的老板白洪叟重组企业,想坚持做下去
连日来阴雨天气不断,年近六旬的白洪叟感到自己的关节又开始隐隐作痛。
坐在空荡荡的办公桌前,老白捧着一杯茶,凝望窗外。那是一片已停工了两三个月的老厂区。比起膝盖的疼痛,眼前的场景,更让他心痛。
改变,从带溪治水开始。
老白管理的企业,叫浙江棚昌皮革有限公司(简称“棚昌”),属平阳县腾蛟镇辖区,厂区占地近万平方米。厂房外几十米远,就是带溪的中下游段。
想起往事,老白并不避讳。“那时,每天不停地生产,皮革污水就直接排到带溪里,搞得河水又脏又臭。”
棚昌“最辉煌”的时候,年产值达到了1亿元以上,是当地名副其实的“纳税大户”。
去年,为了配合治水,平阳县规定全面取缔制革业中污染最为严重的铬鞣工序,紧接着,带溪流域开始分段治理,老白的制革企业面临着新一轮的企业重组。
随后,当地政府为了让制革企业撤出带溪流域,对每个皮革转鼓(皮革生产中的必需设备,类似转轮状,皮革的鞣制、染色等工序都需要依靠转鼓来完成)开出30万元的“转让价”,希望进行统一收购。
“以前,我们这片一共有300个转鼓,治水后,只剩下26个。”老白所说的“这片”,指的是当地的6家制革厂。
鹏昌的规模开始不断缩小。“考虑到很多转鼓已经达不到要求,只能卖掉……但这一行毕竟做了20多年,都卖了,就意味着退休……于情于理,都放不下。”
老白找了其他厂的老板商量,大家决定将企业建在一起,减少成本开支和更好地保护环境。“为了达到现在的生产要求,我们对转鼓的环保工艺进行了改进,现在每个转鼓的投入成本已达到了80多万元。”
目前,老白的企业还剩下10个转鼓,但由于生产后排放的污水还没有经过相关部门检测,无法确认是否达到了相关的标准,制革厂仍处于暂停生产中。
老白说,按照目前的生产规模,每停产一天,损失就有100万元左右。“也有人提出直接卖了转行。但我还是想坚持,只要能达到排放标准,不污染河水,我们希望能继续做下去。”
辞还是不辞?
以前在皮革厂上班,因为污染,邻里的闲话让他抬不起头
三十出头的谢尚青留厂修建污水处理系统,给自己一个改正机会
企业一停产,不少员工就陆续提出辞职。
今年三十岁出头的谢尚青是腾蛟本地人,在制革厂做了10多年。他说,原来厂里最多的时候有200多人,现在只剩下40多名员工。
谢尚青说,他在厂里算得上老员工了,“也想过离开,但老板一直劝我们,说厂房改造好了,就能重新开工。”
谢尚青说,他选择继续等,有两个原因:第一,他想看到改变;第二,在这场改变后,能给自己一个“抬头的机会”。
暂时停工的日子里,谢尚青帮着“改造”厂房,而他负责的其中一项工作,就是修造一个污水处理系统。
这个污水处理系统由几家皮革厂共同建设,共需花费600多万元。
“虽说这些年在制革厂工作,拿着钱比其他地方要多一些,但心里不好受。”谢尚青说,近几年,当地群众环保意识越发强烈,“因为我在制革厂上班,没少听邻居间的闲话,特别是下游的村民,见到我们在制革厂上班的人,个个说话带着刺。”
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不少员工在企业停工之初,就选择了离开。“但这次,厂里是下决定做好污水处理的事,这样一来,以后就不会再污染河道了。”
污水处理系统完工后,每处理一吨污水要花费企业近12元。这样算下来,这6家制革企业每天要为此支出1万多元。
“这些钱必须要花。”老白说,如今,他们在污水系统的水流进出口都装了流量表,每天要保证进水量少于或等于出水量,“不然,一旦被人告了偷排,企业就开不下去了。”
谢尚青说,他凭着10多年在同一家企业的经验看得出,治水,将带来全新的生产模式。“说白了,我想给厂里一个机会,更是给自己一个抬头的机会,不然,周围的人一直会说我,以前都干着污染河水的事……”
治水带来变革,如何继续?
企业重组、技术改造、转型发展
腾蛟镇常务副镇长白荣准说,自身观念的改变才能完成真正的变革
治水,让带溪流域的制革企业,面临着30年来最大的变革。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当地政府官员告诉记者,30年的制革基地实则是当地数万人的衣食所系,“因治水而停产,犹如一枚重磅炸弹落在腾蛟镇。”
记者了解到,由于那片制革企业,利益攸关当地主要经济,说停就停,对当地的影响很大。
但是,“该面对的,终归是要面对。”腾蛟镇常务副镇长白荣准说,政府官员开始从自身观念的改变,来完成这次治水带来的企业变革。
“我们还要完成企业重组、土地征用和园区建设工作。”白荣准说,他们将尽快对当地制革企业的厂房进行再改造,并进一步引导企业做大做强、走上转型发展的道路。
同时,当地政府出台,重组后企业亩投资必须达到300万元以上,年产值每亩300万元以上,亩产税收25万元以上才可以进入新的制革基地。
同时,平阳县当地政府牵头,积极为处于重组期的制革企业寻求资金平台,尽量帮助解决企业资金链断裂问题。
“在政府的牵线搭桥下,银行主动联系我们,如果达成协议,我们下个月将拿到一笔数额可观的贷款,帮助我们渡过难关。”老白说,另外几个企业主也正在着手此事,“我们现在就是希望,企业能重新走上合规的发展道路,环境不再被污染,家家户户都能安心过日子。”
记者结束采访后,再次来到带溪下游的一段河道旁。只见,河道里,水浅可见底;河岸旁,石块已垒成。
一旁,几个崭新的垃圾桶摆放着,村里的大妈告诉记者,如今,他们再也不在河边倒垃圾了。而这,或是治水带给村民自身的一种变化。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