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5月28日讯 (浙江日报 记者 吴孟婕 通讯员 金晓依)今夏第一波高温袭来,“马上火”中国美术学院2014毕业创作展示周进入倒计时。今晚,象山校区的地标之一、那辆参加过2008年上海双年展的火车头周围,将延伸出一个T台,上演一场“2014年中国美术学院服装设计专业毕业时装秀”。或许是学生生涯的终点,或许是走向社会的起点,总之,未来就像这场秀的主题一样,充满无限可能。
农人种植作物,一年一季或两季;学院育人,四年或三年一届;作物成熟于自然山水之间,人才成长于校园。而在美院,不仅看得见山水,也能“长”出山水,当然,也不乏会品之人。
山北8号楼的公共艺术学院展区,一身布衣的2014届艺术鉴藏本科毕业生赵思敏,站在她的宝贝——一排错落有致的毛笔前,邀你共赴一场“道器之约”。“感知”材料的过程是安静的,制笔的道道工序是安静的,所以,讲述也是静静的:用了大半年,在老师的指导下,与经验丰富的笔工师傅合作,反复试验,“做了100多支笔,最后得此10余支。”她在研究过程中还发现,这样的“精品”是很有市场的。询问毕业去向,回答仍是淡淡的:“继续做笔。笔庄在江西乡下,已经正式拜了师,用三五年时间,大概就可以掌握基本方法了。”
或许是因为刚刚穿过一排排的茶具、古砚、宣纸、陶瓷、玻璃器皿,与许多像赵思敏一样虔诚的匠艺之心对谈,一走入传媒动画学院展区,由影视、动画、游戏、摄影等组成的“风声火影”一起跃入眼耳,那样的冲击力,似乎与火热的生活更近。
去年冬天,戴婧云等三位多媒体与网页设计专业的同学在寻找毕业设计作品灵感时,在小河直街历史文化街区停下了脚步。今天,她们利用现代交互设计的手段,把博物馆、酱园、茶馆、餐厅“搬”进了液晶屏幕,甚至精细到一把绸伞的制作过程、河道的走向、树荫的浓密程度。
历史文化街区的现实图景,分明洋溢着艺术青年对生活的关注和思考,不仅如此,她们说,在一次次“乔装”成游客对小河直街进行现场考察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产生了一些建议,比如“如何更好地凸显文化艺术气息”、“如何利用河道的延展增强区域整体性”——总之,接下来,围绕这个主题,或许还会发生更多有意思的事儿。
同样期待“被看见”的,还有工业设计系《未来老年公寓智能终端设计初探》的作者张吟、交互装置《光音》的作者张莉萍。她们的展位在20号馆一条斜长过道的两边,前者的研究生课题通过对老年人生活诉求的访谈和实验,设计了一款“善解人意”、专为中高档自理型老年公寓服务的智能终端,帮助他们与子女、社会更好地交流;后者可用于地铁站、广场等公共空间的装饰,其创作灵感来源于“一把梳子的光影变幻”——当生活的动人之处被艺术放大,在古曲《天高云淡》的背景下,能让人“迅速进入一种诗意的状态”。
“设计就是更好地处理人与人、人与物、人与信息、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和谐的、合适的才是最好的设计。”美院工业设计系教授陈晓蕙说,从1928年中国美院前身国立艺术院成立开始,就一直坚持“理论与实践相互作用”的培养模式,如今,这支“学院派”,已成为中国设计领域最具活力、实力最强、最接地气的主流派别之一。
- 中国美院艺考阅卷探营 一张试卷三轮打分
-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美院院长许江:老人摔倒当然要扶!
-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美院院长许江:文化就是人心的建设
- 中国美院艺考结束 750名学生模特每人被画上百遍
- 7.75万人参加中国美院2014本科招生艺术考试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