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5月28日讯 (今日早报 通讯员 华炜 记者 金丹丹)一个四年级女孩,因为抄作业被爸爸打,不幸身亡。
北京市教委颁布新规,学校不得给学生家长布置作业或让学生家长代为评改作业。
上周,两个和“作业”相关的新闻又引发了大家对“作业”的关注。
小学生的作业现状如何?要做多少时间?孩子、家长、老师有什么看法?在不断要求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呼声下,小学生们的负担减轻了吗?
昨天,我们进行了调查。
调查
除学校作业外,七成学生有额外作业
我们在各兴趣班、培训班随机调查了近200名杭城一到六年级学生,其中三到六年级学生占90%以上。
大部分同学觉得学校布置的作业比较合适,占73%,有23%的同学觉得作业多了,4%的同学觉得作业少了。各年级对作业量的衡量也不尽相同(见右图)。
每天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所需要的时间,中段在1小时内占大多数,比如三年级,在30分钟以内的占35%,30分钟到1小时的占38%。而年级越高,所花时间就越多,到五年级,超过1小时占47%,其中用时1小时至1.5小时的占26%,用时1.5小时至2小时的占16%,有5%的学生用时超过2小时。到六年级,超过1小时的作业时间更普遍,占60%,其中用时1小时至1.5小时的占39%,用时1.5小时至2小时的占21%。
平时的作业,语文、数学占绝对优势,其次是英语和科学,体育、美术、音乐及其他实践活动占比重相对较少。
尽管大部分同学觉得学校布置作业不多,但“总作业量”仍不轻松,因为大部分同学(占74%),每天都有“额外”作业,由爸妈或者辅导班布置。其中三年级占88%,四年级占54%,五年级占78%,六年级占75%。这些“额外”作业,耗时也很可观。比如三年级,耗时30分钟内的占72%,30分钟到1小时的占22%,1到2小时的占6%。到六年级,耗时长的比例增长,耗时30分钟内的占38%,耗时30分钟到1小时的占42%,耗时1到2小时的占10%,超过2小时的占10%。
小学生的睡觉时间,大部分在10点以前,六年级学生整体靠后,有18%在10点后入睡。
家长纠结,作业真减了成绩怎么出得来?
学校布置的作业虽然不多,但孩子并不轻松,“额外”作业非常普遍,成绩好的孩子有,不好的孩子也有,高年级的孩子有,低年级的也有,有家长主动布置的,也有老师建议家长布置的。补习班也很普遍,各年级,各程度的都在读。
五年级的金同学(化名),做作业速度比较快,除了在学校作业整理课上做的,回家作业一小时内肯定完成。但额外作业,做完就要花上一个半小时左右了。虽然离小升初还有一年,他已经开始为报民办初中积累“资本”。一周的奥数题,基本量是50道,每天分分做,再加上一些阅读理解题目。每周,还要上四次培训班。即便是之前的寒假,也要上三个奥数班,包括两个培训小班和一对一培训,另外还要每天做题练手感。
“我们这个(作业、培训)量,在班里算中等程度,比我们多的还大有人在。氛围这样,不管大人小孩都不敢落后。”金同学的妈妈说。
一年级的蒋同学说,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一般半小时就可以写完了:“听写一下生字、组词,数学再做做口算。”
蒋妈妈觉得,半小时书面作业,可以接受,但“笔头减负了,口头多了”,比如背课文,“不管课文后面有没有要求背,老师要求每篇都要背”,有时候课文长一点,就要花上很长时间。她说,老师自己不会强行布置额外作业,但会建议家长让孩子做做练习,有时候算上写的背的读的,再加上额外布置的,要两个小时才能完成,弄好都要八点了,小孩也想睡觉了。
蒋妈妈认为“比较理想的作业时间半小时左右吧,有时间带小孩出去走走,该做的做好,让孩子尝试自己安排时间,想玩也能玩会。”不过,她又说,虽然现在学校在减负,但我们教育又是看成绩,真减了成绩怎么出得来?学校布置少了,校外要家长补习,小孩还是那么累,而且家长也增加了不少的压力。
纵深
“回归”题海为哪般
虽然想着要“减”,但在目前的氛围下,具体到个人,家长、老师甚至学生自己,总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走回老路,“回归”题海。
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作业结构,仍比较单一,以着眼当下学科知识的传统型作业为主。
一位小学老师说,很希望布置一些综合类的作业,比如调查报告、观察日记、阅读推荐等等。这些作业,孩子们很喜欢,做起来也开心,而且实际锻炼的是综合能力。比如调查报告,要找人合作、沟通、讨论,自己想选题、做调查、分析数据、归纳结论,遇到问题要想办法解决,也需要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
“但这些作业,只能在节假日布置。”这位老师说,布置这样的“非主流”作业,时时“被束缚住手脚”。说到底,孩子的成绩不能放,该布置的主科作业还得布置,“抄抄的少很多,但是题目还是得做,甚至读课外书也是具有功利性的,课外阅读,后面也是要做题目的。”测验、统考、小升初,这些都是压力,老师布置的“传统”作业少了,非主流的多了,家长马上就要来说了。人才评价体系不变,老师想要改变作业,很难。
一位老师说,现在就业的压力,高考的压力,中考的压力,在一层层前推,不少家长觉得,孩子以后要闯荡天下有一技傍身远远不够,简直要练成十项全能。不单成绩要好,交往能力要强,特长也要出挑,身体素质也不能落下。每天,除了学业上的,练琴、跳绳……这些对孩子来说,都是作业。
重新认识作业的价值
一位业内人士说,教育中需要一些作业,学习需要一个熟练的过程,作业有它的价值。但之前,这个价值被过度放大了,变成大规模的操练、题海,造成学生提起作业就恨,打击了对学习的兴趣。
该业内人士认为,要改变机械操练、重复作业太多的现状,单纯控制作业量解决不了问题。如果大家还是瞄准做作业主要是为了提高考试成绩,分分计较,虽然对书面作业有硬性的规定,学校减了量,家长还是会增加量,教育文化没有改变,作业改变就很难有突破。
研究、改革的重点,是给学生布置什么样的作业,调整作业的结构,什么样的作业占什么比重,总体量上怎么控制,减少机械性作业,增加实践性、综合性作业。并在这个过程中,反思我们的教育。
“如果作业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意愿,不断锻炼运用知识解决未知问题的能力,那作业会是另外一种形态,孩子也会愿意做。比如我们知道美国孩子的作业并没有更少,但他们谈到作业很喜欢。因为这些作业能激发学生好奇心、发展学习能力,不会让学生厌烦。”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