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讯(浙江日报记者王庆丽通讯员吴红波)
从杭州出发,沿杭浦高速一路向西北行驶,沿途可见一座座高压铁塔,搭载着细密的电线遥遥伸向远方,及至绵延的秦山山脉,方才戛然而止。
下个月,位于海盐县的秦山核电一期扩建工程——方家山项目将进入“装料”阶段。这意味着两个100万千瓦的新型核反应堆启用在即,届时,整个秦山核电基地将拥有9台核电机组,总装机容量达到630多万千瓦。
日前,记者来到素有“中国大陆核电发源地”之称的海盐,一探核电的奥秘。
裂变之力:
1吨铀-235=发电50亿度
“核能,在中国和全世界的运用是不可避免的。”浙江省核学会理事长、核反应堆专家郑本文满怀期待地说。据他介绍,目前世界上的核电厂都是通过核裂变形式产生能量来发电。可用作核燃料的原子铀-235,在中子轰击下裂变成两个更轻的原子核,同时放出2到3个新的自由中子;新中子再去轰击原子核引起第二代裂变,由此代代相传。核能,正是来自这种链式的核裂变反应。
科学实验表明,1吨铀-235裂变后产生的能量可发电50亿千瓦时,相当于燃烧标准煤330万吨。截至2013年底,秦山核电基地累计安全发电2973亿千瓦时,相当于为国家节约标煤9507万吨(等于160万节火车皮装煤量),减排二氧化碳约2.92亿吨。
然而,裂变之中的原子核,既能爆发巨大的能量,也会产生大量的放射性物质。核电站的建设会对周边的环境产生多大的辐射?有专家做过这样的比喻:如果你在核电站旁边生活一年,受到的辐射比乘波音飞机从纽约到洛杉矶往返一次所受的辐射还少。
采访期间,记者曾走进与核反应堆一墙之隔的秦山二期1号机组核燃料仓库参观,这里存放着大量在反应堆中烧过、极具放射性的“乏燃料”。进入核燃料仓库前,需要更换专门的连体服、鞋袜、帽子及手套,并佩戴上能够显示出辐射剂量的剂量仪,出来后还要经过“闸门式全身污染监测仪”来检测所受辐射情况。半个小时的参观过程中,记者所受的辐射剂量均显示为零。
管控之力:
“黄金人” + 纵深防御体系
由核裂变产生的链式反应,因为可控,才能真正运用于电力生产,为千家万户带来温暖和光明。而操控这种反应的工作人员,通常被称为“黄金人”。
“黄金人”何以得名?秦山核电模拟机培训教员李洋龙告诉记者,核电发展之初,操纵员一般被派往国外培训,一小时的培训费用就是几千元人民币,全部培训时间加起来有上千个小时,而这还不包括他们在国外的生活费以及日常的工资。“培养一名核反应堆操纵员,等同于培养战斗机飞行员,其花费贵比黄金。”
除了高昂的培训费用,极为严苛的培训考试是炼就“黄金人”的“三昧真火”。作为“黄金人”的老师,李洋龙自身也是从重重考试中突围而出的一名“黄金人”。
从初入职的七大岗位授权,到其后的两次选拔,再到后来的模拟机培训和主控室上岗,直至由国家能源局主办的操纵员资格考试,他先后经过了十几次大考,中间还有数不清的各种小考。并且,多数考试都不可补考,一旦不合格便被淘汰,失去担任操纵员的资格。
“核反应堆操纵员不容许失败,他必须具有极为熟练的专业技能以及一流的心理素质,在任何一方面都不能有瑕疵。”李洋龙介绍,在秦山核电,每年参与选拔的学员约有七八十人,但最终能够成为“黄金人”的仅有5到6人。
与此同时,秦山核电还采取了极为严密的纵深防御措施,主要包括为防止放射性物质外逸而设计的“4道屏障”,以及针对可能发生的各类核电事故所部署的“5道防线”。“我们的核反应堆可承受一架喷气式战机的直接撞击而岿然不动。”秦山核电基地党委副书记鄢斌以“4道屏障”中的反应堆安全壳为例,打了这样的比方。
驱动之力:
核电+海盐=融合发展
自2013年起,海盐县政府与秦山核电基地联合开展了“核电科普宣传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去年,海盐共开展了33项核电科普宣传活动,约7.3万人次接受核电科普宣传教育,其中4000余人走进核电站参观学习。
“我们海盐人是大气的。”海盐县核应急办党组副书记肖建明接受采访时反复提到这句话。简单的话语里,凝结着海盐为核电发展所做的奉献与努力。不断进行核电科普宣传,消除人们对核电的误解便是其中一例。
无论是县里一家家与核电建设、运营相关的企业,还是专为沟通核电站与主城区而建设的宽阔的秦山大道,又或是一整片专为核电工作人员开辟的生活小区,海盐各处都烙上了核电的印迹。
与此同时,海盐这座海滨小城,近年来也在巨大的核能驱动之下走上了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2004至2012年,核电税收形成地方财政收入累计15.4亿元,累计缴纳教育附加税5.5亿元、城建税5.86亿元、个人所得税6.64亿元、社保缴费5.1亿元。2013年,核电税收形成地方财政收入为6.71亿元。核电收入不断推动着地方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福利等各方面的发展。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