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3月12日讯 (今日早报记者 魏皓奋)“分层教学,选课走班”等课程改革听起来很美,但在现实推进过程中,特别是在一些非示范性学校,却遇到了教师思想准备不足、能力储备不够等难题。
2014年9月4日,国家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发布,这也是恢复高考以来最为全面和系统的一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全国人大代表、金华市金东区实验小学校长方青坦言,“在政策先行的情况下,对于此次改革真正的执行者——一线教师来说还没有做好足够的准备。”
教改效果不理想
未能真正分层教学
“目前,不少教师的教育理念和自身专业能力未能足以承担起新课改的要求,这些都成为新高考改革目的能否顺利达成的隐患。”方青说。
方青举例说,个别学校针对课程改革而推出的“分层教学,选课走班”,这是接轨国际的一个非常有利于学生学业成长及发展规划的模式,但是要真正有效开展,对学校师资力量就提出了一个很高的要求。
许多学校面临着这么一个情况:要么无法开足课程;要么勉强开课,但是,学校或者教师自身的教育理念还停留在以往狠抓学科知识和成绩阶段,课堂教学设计的教学效果未能真正做到分层教学,甚至牺牲了部分学生的潜能发展。
还有,一个比较普遍的难题是:教师缺乏课程开发能力。
方青说,“国家将课程开发能力下放到学校,本来是有利于学校特色发展,满足学生对不同课程的要求,但是由于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和把握能力不足,效果难以真正实现。”
让受学生欢迎的教师
在各校间流动教学
现在,对于教师的培训看上去很多,但对于教师的科研能力,特别是课程开发能力方面的培训明显不足,教师无法真正承担起“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学习课程”的重担。
为此,方青建议,地方高校对学校应该要有针对性地开展课程开发能力的实训,使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尽快成长起来,以承担起课程改革的重担。
更重要的,应该打破教师编制壁垒,让教师编制随流动而变动。
目前,教师的人事编制都是按学科的比例分配到学校,这不利于各式课程的展开,但是如果师资都配齐,又存在学校编制超额,地区编制缺额等问题。
从优秀教师的分布而言,现在的优秀师资多集中于城区示范性高中,虽然城乡教师交流制度已展开,但教师编制未动,教师身份的“根”未挪,使得流动教师缺少归属感,影响政策实施的效益。
打破教师编制壁垒,可以让教师按各校课程设置需要灵活流动,简化师资再平衡过程,让多个学校甚至一个地区共享优秀师资。
当然,让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在各校间流动教学的同时,要在经济上鼓励这部分优秀教师,使教师收入能真正体现“按劳”、“按优”分配,调动教师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