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红色历史,强化军魂意识。6日25日,温州边防支队组成的“追寻”小分队,来到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的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纪念园、闽浙边抗日救亡干部学校、中共浙江省“一大”会址等在党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纪念地,,重温建党94年的光辉历程。
历史,从教科书来到眼前。在位于平阳县山门镇凤岭山的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纪念园里,一件件实物,一张张照片,一句句讲解,让教科书中的历史站到了追寻官兵的眼前,“我们握到了历史的手,真切地感受到了历史的热度。”鳌江边防派出所的官兵吴量颇为感慨。
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陈列馆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战士们蓄势待发抗战的画面,一件件抗战用品记录着战士们的艰苦岁月:锈迹斑斑的大刀、破碎的指南针、简陋的茅草屋………这是一段每个中国人都不该忘怀的历史!看着烈士英名墙上的名单,平阳大队政委陈孝和说,“以前看到的有关工农红军的史料和文学作品,更多的是有关他们战斗的情景,今天在这里看到的,则是有血有肉的革命先辈。”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共合作抗日,平阳县是红军奔赴抗战前线的出征地。1937年9、10月间,红军挺进师各部在平阳山门、凤林一带集中,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闽浙边抗日游击总队,于1938年3月开赴皖南,编入新四军。红军挺进师在浙江的三年游击战争,牵制和消耗了国民党军的大量兵力,保存了一支能排除万难创造奇迹的武装力量,积累了游击战争的经验,为浙江的解放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就是历史,在无数细节和场景中,大家沉浸在先辈先烈的精神遗泽中。“追寻,旅程结束,脚步不停”;“了解曾经,面向未来。”“追寻”的官兵们留下这样的感悟。
理想,从未远去再次燃起。“有些东西,可以比时光还强大,可以比岁月还坚定,比如信念,比如理想。”“我要做粟裕将军一样的人”……很久没谈论过的伟大理想,很久不曾有过的澎湃激情,在追寻之旅中一次次出现。
闽浙边抗日救亡干部学校的旧址,两间不大的教室摆设着课桌、板凳和黑板,相伴耳边的朗朗书声,让大家觉得仿佛就置身与当年那热火朝天的革命氛围中,在校舍前的桂花林中,树立着一座高1.8米的青石纪念碑,这里是粟裕将军部分骨灰的敬撒处。粟裕将军于1907年出生于湖南会同,于1927年5月从军,先后任红军连长、营长、支队长、师长、军参谋长,军团参谋长等职。红军第五“反围剿”失败后,任挺进师师长、率部挺进闽浙地区创建根据地,在南方展开游击战争。1984年2月5日,粟裕因爆发性肺炎在北京去逝,享年76岁。留下的遗嘱是:身后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开追悼会、不送花圈,只希望把自己的骨灰撒在自己当年转战数载的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江苏、上海、山东、河南几省市的土地上,与长眠在那里的战友们在一起。于是在1984年5月份,他的部分骨灰由他的夫人楚青撒在他亲手种下的桂花丛中。在这里,官兵张仿超拍了很多照片。他说:“站在这块红色土地上,我被粟裕将军的精神所感动,在改革开放、物质充沛的今天,他的精神和人生经历将成为我洗涤灵魂,激励斗志的最生动教材!。”
粟裕同志党性坚强、光明磊落,他功高不居、谦逊低调,他斗胆直陈、敢于担当,他三次辞帅、淡泊名利,在党性修养和人格魅力上为共产党员作出了榜样,树立了标杆,是共产党员学习的楷模。苍南大队政委章宗臣说:“今天,社会环境已经和当年完全不同了,但是,党性修养仍然对新一代革命军人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党性修养不是空洞的口号,需要坚定地穷尽一生去实践。”
红色故事,一代代讲下去。历史终会将承载历史的人带走,后人如何将接力棒传下去?谁又能成为红色精神的传承者?温州边防支队官兵一路追寻,一路思考。
“1938年春,日寇入侵浙江,占领定海。在这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翌年2月,中共浙江临时省委接到中共中央关于准备召开“七大”的通知和东南局的重要指示,经党内充分酝酿,决定召开浙江省第一党代表大会。大会总结了浙江党将近两年来的工作,确定了浙江党今后的任务和方针……。”在浙江省“一大”会址,讲解员将大家带回了当年省“一大”召开的场景。
“太震撼了!”入警大学生吴量说,“‘党’原本很抽象,现在我们明白了,‘党’是战场上冲在最前面,是挑担时把重荷往自己身上移,是和百姓鱼水交融,是最深沉的情感。”从世俗、物质的时代走来,这场“追寻”就是一场洗礼,让官兵们开始思考和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