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到了援疆目的地阿拉尔市。
行程是从22日开始。午饭后即赴台州,晚宿杭州。
23日一早启程,飞机经西安至乌鲁木齐,再换机至阿克苏时已是午后6时。取得行李,7时许赶赴阿拉尔,时落日彤彤如轮,于白杨树中缓缓西沉。9时许,于一片清寂黑暗中到达阿拉尔。
一日之间,倏忽已是万里之遥。
在这倏忽的万里之遥的行程中,反反复复的登机、起飞、降落、转机,人似车轴般机械地转着,显然是有些麻木的。浑浑噩噩里,所存一念,则是出发前夜的那一曲阳关。
那夜本是家人们聚餐。近半月来,朋友们知我将远行,纷来宴送。不忍拂人盛情,却舍去与家人一起的许多时间,心中又难免自责。
终于在家,但除了做饭吃饭,似乎又没更多的话题。父母虽已垂垂将老,但在我远行援疆这件事上,却显得有几分开明、几多理解。第一次告诉他们时,父亲就说你自己既然已决定,反对自然无效;母亲也说你自己想去就去,她不拖后腿。然而之后却又屡有不甘。在这个下午,我们早早接了他们,一起互相坐着,言语中所涉及的又多是一直以来的老生常谈。如穿暖点、多吃点、多休息…。我不耐烦,独自去了书房,父亲也拿了报纸来看,母亲则与妻子一起到厨房忙活,嘴上依然喋喋。
待一家人都聚齐了,饭菜也备好了。吃饭仍然如从前,父母依然劝着,总希望大家多吃点。
饭后有朋友陆续来了。十三四人围坐着,一起说着、笑着,但这说笑总是没有平时的轻松。
朋友们聊着,总会聊起母亲的古琴。母亲也时常会因此得意,迫不及待地想露一手。说来也是奇怪,在近六十岁的时候,从未接触过古琴的母亲会迷上这传承了数千年,属于中国士夫文人的七弦琴,从观看碟片自学的基础上,一发而不可收拾。寻访的名师包括有当代古琴名家李祥霆、龚一、戴小莲等,斫琴名家曾 、张玉新等,似乎都是国内这圈子中一流的人物。且收了弟子、组了琴社。
大家或有心或附和的邀请,母亲辄认真着,取了琴,调拨几番,顾自弹弄起来。朋友们开始也无在意,依然互相聊着,谈笑着,声音掩却了琴音。但间隙中,琴声透过来,很轻,却优雅而沉静。淡淡地透过来时,说话声就自觉而不自禁地低了。不多大会儿,大家都不说话了,甚至连呼吸都放缓、屏住。室内就只剩下琴声。母亲反复着一个曲调,回旋往复着,略有些起伏但却并不激越。不知是因为坐着太低,弹琴的姿势略有些不舒服还是别的什么,琴音中偶尔有一二蹇促,好像转折中遇到的停顿,而有着些沙哑,让听者的心中不免有些涩涩。
环顾周边的家人朋友,他们脸上的笑容也淡了,淡得有些肃穆。眼神中则有某种凝重。
室中通明的灯光下,围了一圈的人静静坐了,有如群雕。唯一流动的是这略有些掩抑的琴声。窗外,寒冬的夜则已冰霜初起。
一曲终了,母亲起身,脸上泛起的笑并不自然,告诉我们这曲目是《阳关三叠》。我顿时默然。妹妹起身,也没有多话,却再三也挽留不住,要回椒江的家。去后来了一短信,告诉我这将要远行的兄长说,听母亲弹这一曲阳关,肚肠一紧、鼻子一酸,再坐着恐要失态。
这一晚,这场景,这一曲阳关,就这样,虽然会忘记了曲调,但仍始终萦于我的脑际。
临出发,母亲和妻儿来送,许多朋友、同事来送,望着他们的脸,看着他们的眼神,显然可以读到他们的关心,他们的关切。虽然以为儿子懵懂,但这一刻,看到他即将赶上我的身形和他略有所思的神情,似乎有能感受到他的某种成长。一同赴疆的人也有父母亲朋来送的。围着即将远去的车子,许多人脸上都泛着笑,但笑容下除了关切和祝福,更多是掩藏与内心不愿表露的不舍。
傍晚时分,抵达杭州萧山机场,同行者一起晚餐。这夜恰是冬至,有人言及团聚之夜远离家人的话题,座中难免有讪然者。同队最年轻的小罗是个腼腆的帅小伙,儿子刚满3个月,家人是抱着娃娃给他送行。带队的林副指挥长也谈及父亲。这年迈80,做了一辈子农民的老人,在儿子远赴万里西疆时并没多大怨言,但儿子走后,他却赶到城里,特意去书店买了地图,挂到家中,每天看着那个儿子工作的地方。
我们不知道3个月的孩子长大后是否记得这样的经历,但是却可以感受到老人家在地图跟前的想法,他想儿子,他要看着儿子,他在心里念着儿子。
一路上,同行的人抓住每个空挡给家人电话、给家人微信,告诉家人自己的消息。我们也听到了电话那头传来的孩子想要爸爸的哭声。
在飞机上,在万里之遥的连绵雪山的上空,虽说豪情依然,期待依然,但那萦于脑际的一曲阳关却也依然。
想到将行的这些时日,见到朋友时,尽量的掩饰,躲着不告诉他们行期,想要的是多陪陪家人。但和家人一起时,却又无缘无故地生气,烦他们,大嚷大叫地吵他们不需太多事。心中其实是想她们能安静下、多休息下,享受些一起坐着并无多话的幸福。但过后,他们仍默默地,一遍一遍地为你想着这,想着那,想着做他们认为好吃的让你吃;想着他们以为有营养的让你补;想着他们认为的西北边疆天寒地冻而给你准备着所有可以保暖的一切;想着许多我们本来可以自己安排的事,甚至有好些是莫名的奇思妙想……。
但是想想这天底下,父母家人,真正不去想,不去念,不去关心的其实又有几个?想着这些,想着他们的眼神,自然又会想到那天晚上的那一曲阳关。
然而,从所有的历史文献中,我们可以很简单地找到,那些为了四海波平,为了边关稳定和谐大业,古往今来,西出阳关、远赴广漠、金戈铁衾、甚至埋骨黄沙的何止千万。与之相比,我们这一日万里又何尝不是幸运。
一曲阳关,这一曲阳关是天下同慨,也是古今同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