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上旬,本文作者(右二)一行在乌恰县吉根乡国境线护边员布茹玛汗·毛勒朵(右三)家的荣誉室里参观。刘丈国摄
我所认识的新疆人物中,有一位远近闻名的“国境线上的母亲”——布茹玛汗·毛勒朵。她是一位居住在祖国最西端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吉根乡的国境线护边员。
初次见到她,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布茹玛汗·毛勒朵正站在村口和几位护边员一起迎接我们送国旗活动小组。
那是今年春节前夕,新疆经济报社和新疆公安边防总队共同发起了“迎新年送国旗——我们共同守卫祖国边疆”活动。从天安门国旗班到西沙群岛的守卫战士,都投身到活动中,给新疆护边员寄来了国旗和慰问品。2月4日,我和克州边防武警支队李队长一起带着第一小组慰问克州的护边员。
纷纷瑞雪中,71岁的布茹玛汗·毛勒朵,一脸慈祥地在雪中站立着。她身穿柯尔克孜族传统的衣裙,头戴花巾,脸上布满了岁月风霜刻下的皱纹。她个子不高,已经发胖,喜欢挺胸而立,虽已年过花甲,依然精神矍铄,深眼窝里,满是慈爱的目光。她站在雪中,仿佛一尊西部母亲的雕塑。
“冬古拉玛大妈!”随行的边防战士高声喊着,冲过去。
“孩子们好!”布茹玛汗·毛勒朵满脸灿烂笑容地迎过来。老人不大懂汉语,只能听个大概,说几句简单问候语。她和战士们挨个握手,拉拉老队长的衣服,摸摸小战士的脸。战士们七嘴八舌地讲着对老人的思念,老人不停地点头作答。看得出,她对战士们表达的意思,心里明明白白。
李队长把我介绍给老人,当她知道我带来了北京天安门广场国旗班送给他们护边员的国旗胸章和西沙群岛守卫战士送来的国旗时,握住我的手久久不放。
大家拉着手,相拥着走进布茹玛汗·毛勒朵的家。布茹玛汗·毛勒朵的正房一明一暗,高大敞亮。李队长告诉我,那是老人被评为兰州军区的拥军模范后,军地双方共同为她建立的荣誉室,这个荣誉室还是地州党员教育基地。
坐在柯尔克孜族牧民传统的炕上,捧着布茹玛汗·毛勒朵送上的热气腾腾的奶茶,李队长和几位护边员开始讲“国境线上的母亲”的故事。
还是在20世纪60年代,为了加强国防巩固边境,300多名柯尔克孜族边民成为边防线上的护边员,和边防官兵一起巡防护边,共同守卫祖国的安宁。
克州境内有1133公里边境线,有大小250多处通外山口。1964年,布茹玛汗·毛勒朵还是一个风华正茂的柯尔克孜族少妇,与丈夫托依其别克来到吉根乡的冬古拉玛山口成为第一批护边员。
布茹玛汗·毛勒朵的父亲是个孤儿,旧社会靠着给巴依(富户)放牧为生。他对共产党解放军能让自己过上好日子念念不忘。布茹玛汗·毛勒朵记得小时候,解放军不止一次给她家送来粮食,父亲也曾带领他们兄妹5人为解放军砸石铺路。
亲身的经历和父亲的影响,让布茹玛汗·毛勒朵从小就对共产党、解放军充满了感情。至今她仍记得父亲的话:“是共产党让我们有了今天的日子,是解放军解放了我们新疆。你们是我的孩子,只要你们有饭吃,就一定不能让解放军饿肚子;只要你们有房子住,就不能让解放军没有睡觉的地方。”
当国家需要护边员的时候,19岁的布茹玛汗·毛勒朵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她要和边防官兵一起戍卫好祖国的边境线。
冬古拉玛山口,海拔4290米,地形复杂,气候多变,常常一天之内会出现春、夏、秋、冬四季的气候。如果碰上恶劣天气,在这里驻守的官兵生活会极度艰苦,有时甚至会遇到生命危险。从边防连队到冬古拉玛山口正好是一天的路程。几十年来,巡逻官兵都是在布茹玛汗·毛勒朵家住上一晚,第二天返回连队。只要边防官兵巡逻来到她家,她都把自己住的毡房让出来,把最好的被褥拿出来给官兵铺盖,而自己与丈夫、孩子则悄悄搬到平时放杂物的旧毡房中过夜。只要发现战士们的鞋袜、衣服湿了,她就守在火堆旁,一件一件地烤干;发现有衣服破损了,就一针一线地缝好,然后叠整齐悄悄放在酣睡的战士身边。
布茹玛汗·毛勒朵常说:“守边离不开部队,爱边先爱子弟兵。”几十年来,她用母爱温暖了一代又一代边防官兵,有着数不清的“兵儿子”。
1999年7月28日,来自浙江的边防战士罗启辉在巡逻时,由于双腿严重冻伤而失去知觉,被战友抬进布茹玛汗·毛勒朵的毡房。看着罗启辉冻得青紫的脚,她心疼得直掉泪。若不及时救治,这名年轻的战士可能永远失去双腿。她先是把罗启辉的双脚揣在自己的怀里暖着,因为柯尔克孜族民间有用热羊血治疗冻伤的方法,她又催儿子麦尔干杀羊接热血。山里的孩子玩具少,要杀的那只山羊一直是小孙子的玩具,为了救战士,布茹玛汗·毛勒朵咬咬牙,在小孙子伤心的哭声里,让儿子把山羊杀了。
热羊血端来了,她用双手蘸着羊血在罗启辉的腿上仔细地揉搓着,又让儿子取来羊的内脏放在战士的腿上。一个多小时后,罗启辉的脚恢复了知觉,他泪流满面地说:“大妈,是您救了我,让我重新站了起来。”
还有一次,一位边防战士骑马巡逻时,奔跑的战马踏进旱獭洞摔倒了,战士滚下满是岩石的山坡,摔断了腿,白骨外露,鲜血直流。闻讯赶来的布茹玛汗·毛勒朵抱起战士,山上没有包扎伤口的纱布,她毅然撕碎了身上的裙子……这样的故事很多。对于战士们,布茹玛汗·毛勒朵总把一句话挂在嘴边:“你们的妈妈都在很远的地方,不能照顾你们。来到这里,我就是你们的妈妈。”几十年的母爱亲情,使布茹玛汗·毛勒朵成了边防连官兵共同的母亲。她的事迹,被编入连队传统教育的教材。官兵以她守护的山口为名,亲切地称呼她为“冬古拉玛大妈”。
作为“国境线上的母亲”,布茹玛汗·毛勒朵不仅爱兵如子,在周围各族群众中,也流传着许多她充满母爱的故事。
那是在几年前修建吉根乡大桥时,4月的一个深夜,建桥工人的工棚里,一位来自内地的汉族孕妇出现了生产预兆。而她丈夫出差,要几天后才能回来。这名孕妇忍痛走到村里,村民们马上搀扶她找到曾接生过一百多个孩子的布茹玛汗·毛勒朵。当时,产妇羊水已破,时刻都有危险。布茹玛汗·毛勒朵为难了:这个汉族女儿生孩子,语言不通,怎么沟通?没有家人陪着,万一有个闪失怎么办?但此时再往乡卫生院送产妇已经来不及了,布茹玛汗·毛勒朵一咬牙答应下来。两个多小时之后,一个健康的女婴诞生了,而布茹玛汗·毛勒朵却因紧张和劳累,满头汗水瘫坐在炕。
以后的几天里,她把产妇当亲女儿一样地照料着。产妇的丈夫归来,激动地对她说:“谢谢您救了我妻子,照顾她们母女,您就是我的亲娘!”
布茹玛汗·毛勒朵不识字,上山的第一年她让人教自己认识了界碑上“中国”两个汉字。一天,当布茹玛汗·毛勒朵独自巡行在寂静的大山里,低头捡起一块石头,忽然想能不能把它们刻上字,像界碑一样放到国境线上,和她一样为祖国守边呢?于是,她向别人讨教,终于学会柯尔克孜文和汉文的“中国”的写法。
当她第一次自己将“中国”两字刻在石头上时,兴奋得紧紧将石头抱在怀里,整夜睡不着,直到第二天披着朝霞抱着石头放在了国境线上。
数十年来,她护边巡防的行程超过8万公里,在边境线上刻下并埋设了200多块刻有“中国”两个汉字的石块。
45年走着同一条巡边路,让她把边境线的一草一木、每块石头都铭刻在心里。边境线上出现任何细小的痕迹,都瞒不过她的眼睛。在她守护的山口,创造了连续45年从未发生人畜越境事件的守边业绩。
听着边防官兵讲着自己的故事,布茹玛汗·毛勒朵不时露出谦逊的笑容。
她不时给众人添加奶茶,一边插话说:“柯尔克孜族就是一个世代守边的民族。在我们柯尔克孜边境牧民中流传着这样的话"每一座毡房都是一个流动的哨所,每一位牧民都是一个活着的界碑。"我既然当了一名护边员,就要为祖国巡好逻,站好岗。”
布茹玛汗·毛勒朵不识字,可她要经常给党员们上课,讲起话来一套一套的。
“让我们看看您的荣誉室吧。”听到众人的请求,布茹玛汗·毛勒朵带着大家来到一扇紧锁的门前,从腰间解下一串钥匙。
李队长悄悄对我说,老人把荣誉室看得比什么都珍贵,钥匙从来都是系在自己腰上,平日里别说是乱跑乱动的小孙子,就是已经长大成人的儿子想进屋看看,也要老人特别批准。只有参加党员教育活动的同志们来了,老人才亲自打开房门。
老人像是听懂了我们的话,一边拿起钥匙开门,一边扭头看看我们,少女一般地含羞笑了。
明亮的荣誉室里,窗明几净,一尘不染。墙上,挂满了各种奖状、锦旗,展柜里摆放着各种奖杯、证章、证书和一张张英模会议的合影。
“这是在北京开会,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了我们。”
“这是在乌鲁木齐开会,张书记和我谈话。”
“这是兰州军区的领导,这是自治区政府的领导……”
布茹玛汗·毛勒朵一件一件地介绍,如数家珍……
“国境线上的母亲”的事迹感动了天山南北,她先后被授予“感动新疆十大人物”、“全国爱国拥军模范”、“中国十大杰出母亲”等光荣称号。她曾17次去北京受奖,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她刻的柯尔克孜文“中国”石还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和布茹玛汗·毛勒朵告别时,她坚持送我们到村口,拉着我的手说:“我把自己的一生交给了守边,交给了冬古拉玛山口。我的3个孩子都是在边境线上生的,将来就是我死了,儿子们还要守下去,儿子后面还有孙子,子子孙孙都要守下去。”
此时雪停了,夕阳从云缝中洒下金色的光芒,映在布茹玛汗·毛勒朵饱经沧桑的脸上,坚毅又慈祥。这就是国境线上的母亲,一座护卫祖国边境的活的界碑!(作者系新华社援疆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