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20日两天,温州大学拜城实验高中语文组进行了《修辞无处不在》同课异构课堂教学比赛,这次比赛共有八位教师参赛,上了八节课。所上的课各有特点,各显千秋,但这当中,更显异构的还是王文博老师的课。她的课体现出了“修辞的盛宴,生活的点缀”主题。
一、导入新课,“修辞的盛宴,生活的点缀”。
在进入新课前,王老师通过多媒体先为学生呈现了一桌富含中国文化的酒席盛宴,酒桌上的每一道菜就含有修辞,如霸王别姬(甲鱼炖鸡)、母子相会(黄豆炒豆芽)、绝代双骄(红绿辣椒双炒)、凤还巢(粉丝在下,上面卧放香酥炸鸡)、花好月圆(虾仁炒鸡蛋)、踏雪寻梅(糖拌西红柿)、草船借箭(船——清蒸鳜鱼,草——松蛋,嫩细冬笋——箭)等等。这种设计不仅起到了激发学生对学好修辞的兴趣,更让学生理解了修辞无处不在,体会到了修辞的重要性。修辞是生活的盛宴,修辞也点缀了生活。
二、进入新课,“修辞的盛宴,生活的点缀”。
课堂教学重点放在词语修辞中的炼字、炼词活动上。
(一)填词PK
王老师先让学生按炼字的要求在歌词的空缺处填上你认为贴切的词语。
1.一盏(离愁),(孤灯)伫立在窗口。
2.你走之后,酒暖回忆思念(瘦)
3.岁月在墙上(剥落),看见小时候。
4.邀(明月)让回忆(皎洁),爱在月下完美。
5.穿过你的(黑发)的我的手。
让学生认识搭配至错,造成修辞美的效果。
(二)选词PK
王老师给学生出示一段选自鲁迅小说《药》中的运用许多动词的文段。让学生先找出动词,让后思考:这些动词其实可以用“拿”一个词替代,作者为什么却要了如此之多的动词?
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
通过活动,目的是体会词语取之有“道”。
(三)选词PK
王老师出示苏轼、黄庭坚和苏小妹给对联选词的传说。
据传说,一天晚上,云淡风轻,苏轼和黄庭坚对月赏梅。苏轼的妹妹苏小妹走过来,笑着说:“我有一联,只是有两个关键字未找妥,想请教你们。”这一联是:“清风 细柳,淡月 梅花。”黄庭坚、苏轼、苏小妹各自给出了这两个字,分别是“舞”和“隐”、“摇”和“映”、“扶”和“失”。
从炼字的角度看,你认为哪组最好?
这个环节,意在体会“着准一字,意境全出”效果。
炼字活动三个环节,歌词“搭配至错”,鲁迅小说《药》的片段动词取之有“道”,苏轼、黄庭坚、苏小妹给对联选词。是在为我们进一步说明修辞无处不在,修辞是生活的盛宴,修辞也点缀了生活的道理。
三、妙用修辞,“修辞的盛宴,生活的点缀”。
1.都说新疆好地方,请你为我们新疆设计一条旅游宣传标语。如:西域美景令人醉,驼铃声声邀您来。
2.请你写一段文字介绍一下新疆的酸奶。关键词:来源、功效、制作。
妙用修辞这环节,难道不是体现修辞无处不在?不是再一次重申修辞是生活的盛宴,修辞也点缀了生活的道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