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步奔向“绿富美”

   浙江在线01月13日讯 (浙江日报记者 祝梅 翁杰 通讯员 高晓晓 孔朝阳)从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试点省建设到浙江渔场修复振兴暨“一打三整治”行动、畜牧业转型升级;从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到26县摘帽奔向“绿富美”,在全国率先高标准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树立全国样板到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的农村休闲旅游业大发展……“十二五”时期,浙江深入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方略,着力深化农村改革,绘就了一张富美乡村新画卷。

  厚积薄发,这五年是我省农业发展最快、农民受益最多、农村面貌变化最大、城乡发展最协调的五年,也是浙江创造全国性经验最多的五年。

  田野收获更多

  临近年关,宁波市鄞州区洞桥镇百梁桥村的种粮大户许跃进算起了一年收成:虽然这个冬天雨水较多,对水稻收割有不利影响,但2015年的收成不比往年差多少。老许说,多亏农业“两区”给农田配上了高标准的防洪排涝设施。

  许跃进所说的农业“两区”,即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是浙江为破解要素制约、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在2010年启动的一项农业重大决策。如今,从杭嘉湖平原到西南山区,从金华盆地到浙东沿海,一个覆盖全省的农业“两区”总体框架已基本成形,日益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让“许跃进”们获益匪浅。

  农业“两区”富了农民钱袋子,也鼓了浙江的米袋子。5年来,我省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7886个676万亩,现代农业园区818个516.5万亩,粮食播种面积恢复到1900万亩以上,总产量保持在75亿公斤以上,现代农业园区亩产比周边农户高出30%以上,尤其在遭遇灾害时减灾稳产效果更突出。

  绿色生态是“十二五”期间浙江现代农业新添的又一张“金名片”。作为全国唯一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试点省,浙江先后出台相关法规规章、政策意见、实施方案等30多个,如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办法、农业废弃物处理与利用促进办法等。

  在诸暨市王家井镇新南村,一块农田里单是绿色生产技术就集成了9项。“我们村的1100多亩农田由合作社统一经营,经过测土配方施肥,一亩田能减少化肥使用量三成;通过应用太阳能杀虫灯、性诱剂、色板、防虫网等,种一季稻又少用农药两到三次。”村党支部书记周渭兴说,虽然农药、化肥用得少,田里的产出一点也没少,一季晚稻均产达700公斤。

  如今的浙江大地上,不仅生态农业遍地开花,以县域为单位的生态农业大循环也正在形成。养猪大县龙游,2015年投入378万元,为各规模养殖场建设300个畜禽排泄物堆放池。同时,依托4家农业龙头企业,畜禽排泄物被收集起来,用于生产沼气、有机肥和发电,产生的沼液用于农业生产,实现“猪粪收集—沼气发电—有机肥生产—种植业利用”的生态种养大循环。

  “机器换人”让浙江农业实现“减人、增产、增效”。省农业机械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2015年全省新增各类农业机械装备7.61万台(套),新增量同比增长81.2%。

  浙江的田野上如今不但多了先进机械,还新生了数以万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他们发展订单农业生产,抱团闯市场、打品牌,推动农业生产现代化。2011年至2014年底,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从25939个增至42552个,参加合作社的农户增加250494人。目前,仅农业“两区”内就有县级以上龙头企业1557家、家庭农场3664个。

  乡村各美其美

  在永康市古山镇大圆东村,新的垃圾房正在建设。大圆东村是我省2015年新确立的210个农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处理试点村之一。“十二五”期间,我省已有98%的村实现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减量化、资源化处理渐成新态势。同时,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庄覆盖率达75%以上。

  自2003年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来,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不断升级进阶。

  在农村“五水共治”“三改一拆”“三河”治理、平原绿化、土地综合整治等组合拳的全面推进下,绿野成顷、屋舍俨然的美丽乡村,如今已是浙江大地的寻常风景。

  在全面整治农村环境的同时,各地重点推动“扩面、提升、深化”,引领美丽乡村建设从人居条件改善转向生态环境优化。2015年,水墨吴兴成为我省新培育的12个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之一。规划之初,湖州吴兴区就提炼出“湖、山、漾、文、新”五种特色元素,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宜居则居、宜文则文的原则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全省累计培育1710个精品村、324条美丽乡村风景线和58个美丽乡村创建县,将一个个“盆景”串珠成链、连线成片,打造特色鲜明的诗画江南新版图。

  乡村之美不仅在于整治村庄环境,也要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集聚。全省在完成农村基础公共服务种类补缺的基础上,不断扩面提质。2014年起,“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纳入“五水共治”重要内容,两年来提升了62万人饮水安全水平。目前,全省已实现建制村公路“村村通”,农村客运通达率达94%,农村自来水覆盖率达98%,是全国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最高、城乡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

  乡村之美更在“内外兼修”。“十二五”期间,省政府先后把“送戏、送电影、送图书”“建设农村文化礼堂”纳入省政府十方面民生实事。从村歌、村训或村规、村晚到“善行义举”榜(栏),从“百名专家联百村”四季行动计划到“春耕、夏种、秋收、暖冬”四季行动,全省4513家农村文化礼堂成为推动教育教化、乡风乡愁、礼仪礼节、文化文艺进农村的精神家园。

  浙江重视保护古村落、古民居以及背后的“活态”文化。今年,我省将对首批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情况进行验收,并启动第四批43个重点村和217个一般村的项目建设。“十三五”时期,我省将强化生态人文导向,全面提升美丽乡村的建设水平,通过环境整治和营造精神文明氛围,推动美丽乡村从“物的新农村”向“人的新农村”迈进。

  农民增收路宽广

  在义乌大陈镇马畈村,335户村民因地制宜打造“农业奇幻乐园”,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3年的10300元增加到15000元。建设之初,村里创新股份制经营,将农户承包土地换算成股份,实施土地流转。全体村民都可享受村集体收益分红,村里还建立股权流转机制,现在每股价格已超过6000元。

  以改革激活农村“沉睡”资本,农民尽享改革红利。“十二五”时期,我省“三权到人(户)”改革基本完成,农村土地制度、金融制度、户籍制度等改革均有明显进展,各项生产要素改革全面展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出现,加速了农民增收方式的转变。

  过去五年,全省农民收入年均增长11%以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连续30年位居全国各省区第一。2015年前三季度,全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004元,同比名义增长9.5%。

  农村电商成为农民收入新增长点。在台州天台县白鹤镇鹤栖新村,镇上最好的一家电商去年卖出6000多万双短袜。2015年,全省涌现出以“淘宝村”为代表的电子商务村282个,通过网络销售农产品300亿元左右。

  发挥乡村“各美其美”的生态优势,各地深挖美丽乡村的旅游、文化、休闲等功能,美丽产业不断发挥增收潜力。“十二五”期间,全省创建省级农家乐重点县11个,涌现一批特色鲜明的省级特色乡镇和农家乐集中村、农家乐特色点。2015年,全省农家乐接待游客数、直接营业收入分别达到2.1亿人次和215亿元,全省游客接待量在五年时间里增长182%,营业收入增长258%。

  去年,我省在全国提前高标准消除“4600元以下”贫困现象,26个欠发达县实现“摘帽”。五年间,低收入农户收入倍增计划、特别扶持计划和山海协作工程等扶贫举措深入实施,低收入群众收入增幅大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过去五年,我省农村社保标准稳步提升。全省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从60元提高到100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标准从237元提高到649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从245.2元提高到487元,截至2015年,所有县农村低保年标准都提高到4600元以上。

  “十二五”时期,我省实施“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不断完善省级农民大学、市级农民学院、县级农民学校的农民培训体系,从根本上增强农民创业就业能力。

  “十三五”时期,我省将分类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农村实用人才、转移就业能力培训,加快提升农民素质。同时,大力发展乡村美丽经济,扩大农民创业就业,鼓励以土地、资产入股等形式开展村庄经营,创新扶贫方式,促进农民收入继续稳步增长。

高水平推动“三农”工作实现新跨越

  浙江在线杭州1月11日讯(浙江日报记者 余勤 祝梅)1月11日,全省农村工作会议在杭州召开。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夏宝龙,省长李强专门作出批示。省委副书记王辉忠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有关会议精神,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坚持市场需求、生态平衡、共建共享三大导向,以农业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厚植“三农”发展优势为目标,强化农民主体地位,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加大工作保障力度,推进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美丽乡村建设加快升级、农民收入水平加快提高,确保农业现代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继续走在前列,为我省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更加牢固的基础。程渭山、黄旭明、陈小平参加会议。

  王辉忠在充分肯定“十二五”时期我省农业农村发展取得的成绩后指出,2016年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必须突出重点、厚植优势,为“十三五”全省“三农”转型发展开好局、起好步。要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短板、降成本、优品质”,切实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厚植生态循环农业的转型优势;要加快构建“三位一体”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确保“农有、农治、农享”,厚植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平台优势;要坚持把五大发展理念贯彻到美丽乡村建设全过程,重点打好环境综合整治、村落民居改造、乡风文明提升“三大战役”,厚植农村人居环境的宜居优势;要充分激发农民创业创新热情,拉长农业产业链,扩宽农业新业态,提高与农民利益联结的紧密度,厚植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增收优势;要着力推动扶贫开发实现战略性转变,扩大合作创业、灵活就业,厚植增强低收入人口自我发展能力的帮扶优势;要全面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区域功能合理分工,厚植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空间优势。

  王辉忠强调,各地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狠抓工作落实,始终坚持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减弱、推进农村全面小康不松劲,在认识的高度、重视的程度、投入的力度上保持好势头。

三权到人 以人为本 浙江农村改革激活发展新动力

  义乌村民季建中第一个吃到“试点蛋糕”,用宅基地贷到了30万元。(资料图)

  浙江在线杭州1月10日讯(浙江在线记者/张冰 编辑/胡芸) 五个月前,湖州德清敲响浙江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拍卖第一槌,该县砂村20亩村级集体土地以1150万元的价格成功出让40年使用权;一个月前,义乌黄杨梅村村民季建中用自家宅基地抵押拿到30万元贷款,成为全国首个利用宅基地抵押贷款的农民。

  类似案例在浙江农村改革的过程中还有很多。浙江自2011年启动农村改革试验区以来,共设立国家和省级农村改革试验区23个(其中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联席会议和国家部委批复设立的5个),共开展试验项目100多个,取得阶段性成效的试验项目90多个,可总结推广的试点经验20多项。

  “三位一体”搭建服务“三农”新平台

  “三位一体”农村新型合作经济体系是指对现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信用合作社结为一体,构建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综合平台。2006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瑞安市主持召开新型农村合作经济工作现场会,部署推动“三位一体”改革试点。2014年,浙江省委、省政府进一步作出部署,完善顶层设计,并启动7个县(市、区)的试点。

  近年来,浙江扎实推进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和“三位一体”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改革,大力提升为农服务能力。目前,全省已有“三位一体”为农服务组织600余家,完成慈溪市、绍兴市上虞区等7个县(市、区)的“三位一体”改革试点,7个试点县均构建了县、乡镇两级农合联组织体系,吸纳会员8715个;组建农民资金互助会31个,入会会员4799个,筹集资金7769万元。

  绍兴上虞是浙江“三位一体”改革试点之一。2015年12月15日,国务院副总理汪洋考察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电商“供销社e家”总部时,与上虞供销社电商运营中心进行了视频连线对话,对上虞供销社电商发展给予充分肯定。上虞通过开展网上“四季仙果”系列营销活动,不仅帮助农民把特色农产品卖向了全国,还提升了上虞“四季仙果之旅”品牌的影响力和上虞城市的知名度。

  “三权到人”推动产权流转激发农村活力

  湖州吴兴区,被列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当地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中创新“米票”机制、在农房拆迁安置中创新“房票”机制、在集体资产经营分配中创新“股票”机制、在村级留用地盘活中创新“地票”机制。“四票”成为当地改革一大亮点。

  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权是农民最重要的三项权利。2014年年初,浙江省委、省政府部署“三权到人(户)、权随人(户)走”工作以来,各地各部门加快推进确权、登记、颁证等基础性工作,目前各项目标任务已基本完成。

  如果说湖州德清农村拍卖集体土地使用权与金华义乌农民以宅基地抵押贷款是个例,那么浙江在农村“三权”改革中的诸多举措与成就,数据更能说明一切。

  截至2015年11月底,全省29136个村社完成改革,占总村社数的98.96%,在全国率先全面完成农村集体资产确权工作;截至2015年9月底,浙江全省所有县(市、区)均将宅基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纳入了日常地籍管理,全省符合条件的宅基地登记发证率88.3%,2011年以来共完成各类农房登记20余万件、9000多万平方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活权方面,浙江到2015年9月底共有3794个村完成权属调查任务。

  产权改革推进了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省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品种10余项,通过平台实现农村产权交易额累计56亿元,交易品种集中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集体经营性资产。与此同时,各地探索建立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保障承包土地经营权健康流转、持续推进。

  户籍改革以人为本 市民农民皆居民

  浙江在农村的改革,同样体现在户籍改革方面。

  从2015年12月31日起,宁波慈溪人不再有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之分,统一登记成为居民户口。这标志着浙江省11个试点县(市、区)的户籍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当月,浙江省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全面放开县(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大中城市落户限制,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把计划生育等政策与户口登记脱钩。按计划,浙江到2020年将基本建立新型户籍制度。

  在户籍改革过程中,浙江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湖州德清县为例,当地对以不同户口性质划分的公共服务类型进行了全面梳理,将附着在户籍性质背后的医疗、教育、社会保障、公共保障住房等33项政策中的31项实现了城乡并轨,并明确今后出台政策将不再与户口性质挂钩。

  当前,浙江97%以上的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等基本医疗保险制度,2011-2015年累计为农民报销医疗费用约700亿元,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达到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8倍以上,且不低于8万元。

  记者了解到,浙江各地市将于2016年6月30日前出台户籍制度改革具体措施。4月30日前,浙江省级有关部门也将制定教育、就业、救助、养老、医疗、住房保障等方面的配套政策。

将高效生态进行到底 浙江多措并举助跑农业现代化

  浙江在线杭州1月9日讯(浙江在线记者/张冰 编辑/胡芸)农业水环境治理成效显著、农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持续向好……“十二五”期间,浙江多措并举,不断激发改革创新的动力,在“七山二水一分田”的资源束缚中,高效生态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越走越宽。

  用好遗产借好东风

  农业更生态农产品更安全

  刘园英是浙江景宁自强实业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刚刚获得2015年浙江新农村建设带头人“金牛奖”。他带领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秘诀,是被称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稻鱼共生系统。简单来说,鱼为水稻除草、除虫、耘田松土,水稻为鱼提供小气候、饲料,减少化肥、农药、饲料的投入。刘园英带领山区农民把资源优势转化成产品优势,优质大米给杭州、上海等大中城市供货,田鱼产品远销欧洲市场。

  发展生态农业,同样离不开政策东风。近年来,浙江大力推进“三改一拆”和“五水共治”,不仅改善了城乡面貌,也推动了农业更加生态化。“十二五”期间,浙江按照“五水共治”、“三改一拆”部署要求,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加快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被农业部列为全国唯一生态循环农业建设试点省,2015年,全省规模畜禽养殖场排泄物、农作物秸秆、农村清洁能源综合利用率分别达97%、87%和71%,比2010年分别提高2%、12%和5%。

  浙江发展生态农业更直观的成果,是农产品质量逐年提升。浙江坚持“产出来”与“管出来”并举,有序推进“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和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产品监测体系建设。到2015年底,全省有效期内“三品”总数达7300个、产地认定面积累计1560.87万亩,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达到98%,比2010年提高2个百分点。

  完善基础发展水利

  科教兴农提质增效

  自古以来,每当提起农业,人们总会想起“靠天吃饭”。干旱、洪涝、台风、霜冻……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拦路虎,大多与天气有关。“十二五”农田水利的建设,提高了我省农业旱涝保收能力,为保障我省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浙江在线记者从水利部门了解到,“十二五”期间,浙江深入开展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2011年至2015年11月,全省完成农田水利建设投资590亿元,新增固定式喷微灌面积123万亩,整治1—10万方山塘6873座,新增旱涝保收面积342万亩,扩大灌溉面积318万亩,灌区渠道改造长28429公里,完成圩区整治220万亩。

  农业发展同样离不开科技的有利支撑。“十二五”期间,浙江深入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不断强化农科教、产学研大协作、大联合,新组建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425个,全面完成1109个“3+X”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

  “春优927”水稻百亩方(土地集中连片的规模是一百亩)均产达到1015.5公斤,率先在省内突破水稻百亩方1000公斤大关;金华猪等13个地方畜禽品种资源被纳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振宁黄鸡”等5个品种(配套系)被审定为国家级畜禽新品种。目前,全省主导品种推广面积占总面积70%以上,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商品种供种率70%以上,粮食单产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全省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2%。

  “8810”行动计划圆满收官

  农业现代化迈上新台阶

  2012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文件精神,浙江省农业厅研究制定了“8810”三年行动,包括提升产业发展、经营效益等8个方面的目标任务,组织产业集聚化、产品优质化等8个专项行动,以及农业机械化促进、现代种业发展等10项重点工程。

  “十二五”期间,全省累计新增各类农业机械装备63.8万台(套),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3.5%;茶叶生产关键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大宗茶类修剪采摘机械化水平达90%,畜牧养殖机械化、设施化水平大幅提升,自动喂料系统覆盖一半以上的规模养殖场。农业机械化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也有效缓解了劳动力紧缺等多方面问题。

  农业现代化,“两区”当先锋。过去几年里,浙江农业“两区”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创建了一大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农业“两区”,成为农业资源要素集中投入和产业集聚提升的“主平台”,湖州市等6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提前进入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阶段。“两区”建设还带动了农产品加工流通、休闲观光农业等二三产业发展。2014年,全省休闲农业实现产值160亿元,带动农副产品销售50亿元以上,促进农民增收近40亿元。

转型卖烧饼上大学做电商 浙江农民致富不走寻常路

丽水农民依靠缙云烧饼脱贫致富。(资料图片)

  浙江在线杭州1月8日讯(浙江在线记者/张冰 编辑/马丽红)在前不久召开的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浙江正式宣布:已全面消除家庭人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的绝对贫困现象。

  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浙江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373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30年居全国省区首位。“十二五”期间,浙江农民收入年均增长11%以上,2015年有望首次突破20000元。

  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背后,是浙江各级党委、政府不断推出的强农惠农富农措施。鼓励农民卖烧饼、上大学、做电商……不同地区措施各异,但全省农民都走上了不寻常的致富路。

  从县城走向全国  小烧饼成为“金名片”

  “应显光”这个名字听起来有些陌生,但“烧饼哥开奥迪”的故事众人皆知。位于杭州文三路的“胖子烧饼”店店主应显光说,他依靠缙云烧饼,改良缙云烧饼,生意越做越红火,在杭州买了一套价值220万元的房子和两辆奥迪车。

  依靠缙云烧饼脱贫致富的人还有很多。2014年以来,丽水缙云把烧饼产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弘扬传统文化的“十项举措”之一来抓,出台了专门的产业扶持政策,努力把传统的烧饼产业打造成缙云县富民增收的“新产业”、对外形象的“新名片”。

  据当地介绍,缙云把缙云烧饼师傅培训作为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的重要内容,不仅聘请经验丰富的师傅和专家编写教材或担任讲课老师,还建立了免费培训基地。与此同时,出台政策鼓励农民走出去开店创业,例如,门店面积60平方米以上、经营缙云烧饼等传统小吃品种不少于8个的补助3万元。

  截至目前,“缙云烧饼”在全国各省(市、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累计开出授权门店97家,仅澳门店月营业额就将近100万元。缙云县农办副主任、“缙云烧饼”品牌建设办公室主任朱民说,2020年力争从业人数达2万,营业收入超20亿元,示范店在各省市全面铺开。

浙江农民“回炉”上大学。(资料图片)

  农民“回炉”上大学  有人拿到了硕士文凭

  农民“回炉”上大学,在浙江已经不是新闻。2013年12月,“浙江农民大学”授牌仪式在浙江农林大学举行。这是全国首个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力量的省级农民大学,由省委副书记王辉忠担任校长。此外,全省各地还建起了农民学院和农民学校。

  截至2015年11月底,宁波已完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训6483人,为现代农业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农民增产增收提供了人才支撑。据统计,在1530名中高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有农业龙头企业骨干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家乐、种养大户等经营业主1087人,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到12万亩,吸纳农民就业1.3万人,带动农户3万余户。

  农民大学的培养主要以非学历为主,但也有学历教育。湖州以农民学院为主平台,与农业部门开展合作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并创新培训和认定办法,制定新型职业农民创业的扶持政策。仅2015年就完成2646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同时,紧紧依托湖州市与浙江大学市校合作建设新农村的优势,大力实施湖州农民学院“浙大农推硕士”项目。目前培育农推硕士班三届共93名学员,并有60名学员获得硕士学位。

  “十二五”期间,浙江通过实施“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省级农民大学、市级农民学院、县级农民学校的农民培训体系不断完善,农民创业就业能力稳步增强。据了解,浙江农村实用人才总数从2010年底的91.6万人增加到2014年的104.6万人。经过培训的新型农民回村后,不仅为乡村带去了新的技术和新的观念,更能发挥带头作用,一大批“农创客”和农业致富带头人脱颖而出。

浙江桐庐金家村村民在“农村淘宝”服务站内请代购人帮忙下单。(资料图片)

  农村成为电商新“蓝海” 淘宝村里淘财富

  义乌青岩刘村,曾被李克强总理赞为“中国网店第一村”,创业者有近15000名,刚刚过去的2015年,青岩刘村线上交易额约40亿元;丽水遂昌目前已有2000多家网店,其中网店协会会员1600多家,预计2015年全县网上销售额可达5亿元;阿里公布的2015年三季度财报显示,衢州龙游农村淘宝合伙人收入位列全省第一。

  “互联网+”之风席卷城乡,也深刻地改变着浙江农村的发展。淘宝村是浙江农村电商发展的代表,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农村和农民开始分享“互联网+”带来的红利。

  阿里研究院发布的《2015年中国淘宝村研究报告》显示,淘宝村从2009年的3个发展至780个,分布于17个省市区,其中浙江以280个位居榜首。义乌、温岭、诸暨入选2015年全国十大淘宝村集群。

  为鼓励、支持农村电商发展,浙江省相继印发了《浙江省农村电子商务工作实施方案》、《关于实施“电子商务进万村工程”的通知》、《关于开展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培育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浙江农村青年网上创业群体约18万人,电商为农村新增就业岗位约50万人,全省农产品销售额180亿元,为全国数量最高。

浙江农村宅基地抵押贷款"破冰" 为农民创业融资开辟新路径

义乌村民季建中第一个吃到“试点蛋糕”,用宅基地贷到了30万元。(资料图片)

  浙江在线杭州1月6日讯(浙江在线记者/陈健 马丽红)2015年1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授权国务院在天津市蓟县等59个试点县(市、区)暂时调整实施《物权法》、《担保法》关于集体所有的宅基地使用权不得抵押的规定。浙江省的乐清、青田、义乌和瑞安也被纳入试点范围。

  政策实施后不到10小时,12月28日上午,义乌市黄杨梅村村民季建中就以自家宅基地作为合法抵押,拿到30万元贷款。成为全国首个利用宅基地抵押贷款的农民。

  农村宅基地,是指农村的农户或个人用作住宅基地而占有、利用本集体所有的土地。按照现行法律规定,宅基地所有权属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只有使用权,没有处置权,更不能将宅基地抵押。

  此次“暂时”调整相关法律,为有效盘活农民资产,落实农村土地的用益物权开启了政策大门,也预示着农村土地改革正向深度探索。

  义乌发放“宅基地抵押贷款”第一

  破解农村融资困局

  第一个吃到“试点蛋糕”的义乌村民季建中,经营一家小型吸塑包装厂,年销售额约百万元。但因行业不景气,收款难垫资多,最近又尝试进行网上销售,季建中亟需资金度过“年关”。在得知中央将出台宅基地贷款试点政策后,季建中就与义乌农商银行取得联系,提前备齐所需材料。

  季建中的抵押物为126平方米宅基地和一套四层半的自建房。如果以同地段商品房估算,该宅基地价值约在300万元以上。而季建中只申请了30万元贷款,月息4.5厘,相当于年利率5.4%。

  据季建中介绍,义乌办理宅基地抵押贷款需提供《集体土地使用证》和《房屋所有权证》;需要村集体盖章证明;并向国土部门申请“农村宅基地抵押权”登记;随后便可与银行签订贷款协议。季建中说:“和其他贷款相比,宅基地抵押更方便,不需要担保人,流程和商品房贷款差不多。”

  发出后第一单后,义乌农商银行很快又收到数十位当地农民的贷款申请,副行长傅照华说:“义乌的工商业非常发达,许多农户经营小工厂,但是融资比较困难。农户以前只能通过担保人贷款、向亲友借款,或者利用民间借贷。现在放开宅基地抵押,为农民创业融资,打开了新路。

  中国人民银行义乌支行的调查数据显示:义乌有八成农户希望农房能用于抵押贷款,三成农户有农房抵押需求。人行义乌支行副行长王红英也表示,农村宅基地可以抵押贷款,直接效果就是盘活了农村土地资产,为农村金融注入活力。 

  “试点”需要更多配套政策

   抵押物如何处置尚未明确

  同时也有专家认为,此次试点“破冰”,尚处于探索阶段。政策想向更大范围推广,需要有更多配套政策出台。

  “59个县市的经济都比较发达,农户对融资的需求量很大,所以试点才能搞起来。换做全国其他农村,效果就不会这么好。”浙江农林大学法政学院教授马永双说,落实宅基地抵押,先要推进城镇化:“只有农民在城镇化过程中获取收益了,才能尽快还贷。如果农民没有收入来源,试点政策就失去了意义。”

  而在银行层面,发放宅基地抵押贷款也面临着不少困难。义乌农商银行副行长傅照华就表示,首先难在宅基地的价格评估:“商品房可以由第三方机构进行评估,有市场价做参考。但宅基地评估,没有权威机构。暂时只能由银行根据地段、造价做估算,所以银行相对慎重,不敢贷出很大金额。”

  其次在抵押物的处置问题。尽管义乌农商银行制定了《农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实施细则》,但关于抵押物的处置办法,傅照华表示,尚未明确制定。

  傅照华说:“按照目前细则,如果贷款逾期未还,银行可以与贷款人协商,由贷款人寻找合法的宅基地买受人,进行有偿流转。流转不成功,再向法院诉讼。但是法院如何处置宅基地?能不能入市拍卖?暂时都没有规定。”这就意味着,银行很难直接处置被抵押的宅基地,进而增加了贷款风险。

  目前义乌的应对办法是:继续会同相关部门,研讨抵押物的处置机制。建议建立试点贷款的风险补偿机制。并适度放宽对不良贷款的容忍度。同时,义乌银行业相关人士也表示:使农村宅基地“有条件”“有范围“入市,也是试点改革的关键所在。

义乌城乡(资料图)

       宅基地有偿流转“跨村进镇”

  义乌试点或可面向“全市农民”

  按照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的指导意见》要求,目前大部分试点地区的宅基地有偿流转,都只在本村范围内进行。

  以季建中所在的义乌黄杨梅村为例,同村村民之间“有偿流转”宅基地,都由村民口头协商价格,签署的合同并不完整,伴有“私下”交易的色彩。

  但抵押贷款政策破冰后,不少试点地区的宅基地流转政策出现了变化:福建省晋江市,已经引入宅基地价格的第三方评估。江苏省常州武进区,正在建立区、镇两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农房所在的镇、村集体经济组织也建立了宅基地回购机制。有望将流转范围,扩大到区镇。

  湖州德清县则已经实施宅基地跨区域置换模式,将流转范围限定在镇一级。据温州日报报道,乐清市的农房抵押物处置范围限定在“县域内”农户……宅基地流转范围似乎已在扩大。

  而义乌市国土系统的相关工作人员,向浙江在线记者透露:义乌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办法正在制定当中,有望将范围和人群,从村镇扩大到全市农村人口。即只要是义乌户籍的农民,即使不在同一乡镇,也可“有条件”地有偿流转宅基地。政策预计在2016年内出台,但相关工作人员也表示,在试点新政落实前,一切都是未知数。

  农村土地改革潜在影响巨大

  或带动城市房价下降促进农民进城买房

  不少学者也认为,尽管抵押贷款政策已经试点破冰,却不能说明宅基地会在短时期内“入市”。大范围农村宅基地有偿流转也尚待时日。

  “即使真的扩大了流转范围,也不等于就能自由买卖,两者的距离还相当远。”浙江农林大学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李勇华判断:“其实想在市级范围内流转农宅基地,难度也相当大。”

  而推进农村土地改革,未来将为国家经济带来的巨大影响,却已经可以预见。

       首先,据中科院2013年测算,全国共有宅基地2.7亿亩,但目前空置未利用的却高达1.14亿亩,几乎占到四成。空置宅基地相当于5个北京市的面积,无疑造成巨大浪费。这些宅基地如果能够流转、回购,合理利用或变回高标准农田,就等于开启了一座富矿。

  其次,有学者分析,如果未来农村宅基地可以入市,或许将带动地价下降,改变土地供求关系,进而带动房价下降。通过流转土地获得收益的农民,也将掌握更多资金,为进城务工买房、安家落户提供经济基础。

  我国农村改革已经步入深水区,宅基地制度改革是必须蹚过的河。不过,无论改革如何推进,必须遵守的是:坚守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的底线,确保农民群众成为真正的知情者、参与者和受益者的原则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