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96.26.3
浙江援疆网
  • 援疆新闻
  • 产业援疆
  • 项目援疆
  • 智力援疆
  • 文化援疆
  • 信息公开
  • 援疆公告
  • 浙企在新疆
  • 援疆风采
  • 援疆手记
  • 简报
  • 电子报
人民日报 浙江日报 新疆日报
浙江援疆网
  • 各市动态
  • 智力动态
  • 项目动态
  • 产业动态
  • 文化动态
  • 援疆风采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援疆网 > 援友之家 > 援疆手记 正文

灵魂栖息何处

——阿克苏支教日记(四)

2016年03月15日 16:49:05

  阿克苏多大风,一刮起来,阵阵沙土遮天蔽日,落下来让人无处可藏,索性不躲不藏,沐浴尘土。

  第一次看见麻扎,就是在这样一个黄土满天的日子。风沙过去,大地上渐渐出现一片奇特的建筑:规模小的,微微隆起于大地,外面由黄泥修筑,与大地上的泥土本色融为一体;规模大的色彩一律是蓝白绿,应是伊斯兰风格吧,细看还有门楼、庭园等,很是气派。大风过后天空明朗起来,大片蓝白绿黄建筑轮廓渐渐清晰,四面八方一望无际,一时竟看呆了。

  随行的维吾尔学员介绍,这些建筑叫麻扎,就是坟墓的意思。记得在一次文化讨论课上,努尔艾麦提说:“老师,你知道麻扎吗?那是我们维吾尔人寄托心灵的地方”。我一直以为山川地貌、沙漠胡扬才是新疆之最,到了这里才知道,自然之物固然雄伟壮观,但与人的关系不大,唯有麻扎,它的前生今世,都与我们密不可分。

  麻扎类似坟墓,但又有很大的不同。同为埋葬先人的地方,麻扎的功能、内涵等更宽泛深刻。它不仅寄托着人们对逝者的哀思,还是荒漠迷路人的路标。过往的商人、牧民喜欢露宿在麻扎,他们觉得有安全感。我最感兴趣的是朝拜,朝拜麻扎是维族人民宗教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全民自愿参与、而且人人虔诚至极。汉人也有对圣贤、英雄、祖先的祭拜,比如祭孔、黄帝陵祭典、缅怀革命先烈活动,以及民间扫墓等等,但我们似乎更注重仪式,而仪式再完美都比不上信仰。

  麻扎朝拜在维吾尔族中非常盛行,尤其是在农村,人们定期在麻扎举行礼拜、诵经、祈祷、祭祀等活动。多年前,著名导演刘湘晨拍过一部纪录片《阿希克:最后的游吟》,我对片中“阿希克”的印象极为深刻:他们蓬头垢面、衣不蔽体,双眼微闭、手持萨巴依(乐器)全身心吟唱,一曲结束,泪流满面、大汗淋淋。据说他们穷困潦倒、四处游走,吃睡在麻扎,靠布施生存。这让我很是迷惑:究竟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着阿希克们在现世的苦行僧行为?

  新疆大学热依拉.达吾提教授是研究麻扎文化的专家,她说,在新疆维吾尔人中,一些有着特殊生存态度与生活方式的人,被维吾尔人称为“阿希克”。在汉语中很难用某个词汇或词组来表述。他们是游唱者、宗教执迷者、江湖艺人,或是一些游走的灵魂?可能兼而有之吧。阿希克是所有麻扎朝拜者中最虔诚的人,他们把全部灵魂都倾注于麻扎,舍弃今生,苦修一世,为的是用炼狱之路换来下世天堂。在新疆,这种纯粹的阿希克数量并不多,有一部分阿希克迫于生存的压力转行成为小商贩、剃头匠、铁匠等职业者。大部分维族人朝拜麻扎不象纯粹的阿希克那样痴迷,他们主要是想获得麻扎庇佑,诉苦祈愿。朝拜形式也多种多样,比如途经麻扎时停下脚步,诵经祷告;或者专程去麻扎点燃灯火,进行祈祷;也有的每年定期参加集体朝拜,据说这个场面很是壮观。

  为了亲身感受麻扎朝拜,我先后多次去温宿县,遗憾的是都没有看到纪录片中的朝拜场景,倒是意外地看到了另一幅画面。努尔艾麦提说:“从前这片麻扎边一直有人住着,那些黄泥土做的房子就是老百姓的房子,最近陆续搬走了。”顺着他指的方向,果然看到不远处有很多房舍,院内有悠闲觅食的鸡鸭羊群,门口是快乐玩耍的孩子们,有几位老人站在屋后,面向麻扎喃喃细语,神情忽儿悲凄忽儿安祥,似乎在祷告。他们是来不及搬走?还是住惯了不想走?看看大片大片的麻扎,又看看麻扎边的那几户寻常人家,很是震憾:麻扎内外,生死两界,怎会相处的这般安祥美好!

  温宿人对麻扎恋恋不舍,吐鲁番人更是与麻扎相依为命,他们干脆把整个村的房子都建在麻扎旁边,高处是麻扎,低处是人家,踏踏实实地过起日子来,这就是著名的吐峪沟麻扎村,位于吐鲁番火焰山南麓。有一首诗这样描绘这个古老而宁静的村落:

高处安魂,低处谋生

左右逢源,前后眷顾

麻扎村呵,麻扎村,你让我

不经意,便看见了天堂

  两方灵魂,咫尺之间,人们在先人的庇佑下悠然超然。我不再遗憾没能亲临朝拜现场,因为这就是最好的现场。没有比这更美的现场了,这个现场,是西域世代人们的选择与渴求吗?新疆几千年,战事频繁,百姓日子极苦。一次次,人们从渴望到绝望,再从绝望到渴望,抹一把泪,把死了的亲人埋在脚下,就地选址住下来,守着过去,守好现在,守望明天。“守”的形式便是朝拜,过去的苦难有多深重,今天的朝拜就有多虔诚。他们把全部的心酸委曲说给先人,祈求先人保佑。一天天,一年年,处在生命边缘的祷告声虽惊慌失措,却也赶跑了恐惧,使疲惫的灵魂得到暂时歇息。时间一长,祷告就成了习惯,朝拜便成了信仰。麻扎,渐渐成为西域各代人们的灵魂栖息地。

  “麻扎朝拜越来越现代化了,不过没关系,它需要与时俱进。”佐合拉是中学历史老师,她对麻扎朝拜的变化有自己的看法。每个时代都有困扰人们心灵的问题,依然需要麻扎,只不过,麻扎朝拜渐渐融入了现代元素,朝拜越来越象热闹的巴扎(集市)。我有幸跟着她看到了一场现代版的麻扎朝拜:依然能看到如痴如醉闭眼吟唱的阿希客,他们对眼前的世界还是不愿多看一眼;更多的是载歌载舞的普通朝拜民众,苦难过去了,他们要把从前深藏在这里的灵魂释放出来;世界各地的游客蜂拥而至,他们观赏着朝拜人群,也审视着自己;小商贩大声吆喝着,艳丽的服饰、喷香的烤肉诱惑着麻扎里里外外的人……最超然的朝拜画面与最世俗的生态画面交织在一起,让人分不清真假。就象温宿麻扎中散居着几户人家,又如吐鲁番的吐峪沟麻扎村,分不清何处是麻扎哪里是居所,只一派幸福安祥的天堂模样。

  “朝拜麻扎,既是我们的信仰,又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以前它庄严肃穆,现在它更生动活泼,这是时代变化的结果,仪式怎么变都没关系,要紧的是心灵安宁即好。”那次讨论课上,佐合拉这么说的时候,班上所有学员都频频点头。我相信,这就是千百年来西域百姓的共同心声。几次麻扎地之行与反复讨论,使我重新认识了我的学员们,他们不仅熟知历史文化,更有着独到的领悟。我越来越觉得对这个浴火重生的民族知之甚少,我们带着发达地区的优越感来援疆,最后很难说谁援助了谁,因为,他们给我们的回馈之礼实在太过高贵。

  风沙已全部过去,太阳出来了,亮堂堂地挂在麻扎上空。沙坡上、谷地间大大小小的麻扎立即明亮起来,金灿灿一片。几位戴着花帽裹着头巾的维族同胞安祥地向麻扎走去。彩色的花帽头巾在一片金黄色的大地上跳跃着,构成一幅唯美的动感画面。灵魂栖息在这里,便是栖息在天堂里了吧。

  站在一处麻扎高地远望故乡,快到清明了,家乡人们开始准备各种扫墓物品了吧。很快,大小坟前都将清烟袅袅,升到空中形成一个个问号,问圣贤、问祖先、问自己:我们的灵魂栖息在哪里?

来源: 浙江双语支教团 作者: 宣玉梅 编辑: 喻惠婷

相关阅读

>>更多其他领导

援疆风采

  • 【专题】省援疆指挥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专题】省援疆指挥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 【专题】援疆人才“传帮带”
    【专题】援疆人才“传帮带”
  • 浙江援疆项目掀起开工建设新高潮
    浙江援疆项目掀起开工建设新高潮
  • 一位援疆干部镜头里的阿克苏
    一位援疆干部镜头里的阿克苏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9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