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民建、工商联界委员联组会上发表了基本经济制度必须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的重要讲话,无疑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装上了“定盘星”。

作为全国民营经济的领跑者,浙江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在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经济发展中积累了诸多经验。浙江在线推出非公经济系列主题报道,从中小企业融资、开放市场准入、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培育企业集团和简政放权等五大方面探索浙江实践经验,激发全民创新创业的活力,促进非公经济续写新的辉煌。

金融创新助力浙江小微企业翻越“融资高山”

一家小微企业的负责人在“税微贷”项目帮助下,到台州椒江农村合作银行白云支行办理“税微贷”业务。(资料图)

3月9日,一份贷款合同在台州经济开发区仁远工具厂负责人於谦与建设银行开发区支行间签署了。几个小时后,一笔50万元的贷款就将汇到仁远工具厂的账上。这是台州市“税银合作项目”推出后,小微企业领到的又一笔无抵押无担保贷款,而通过该措施成功贷款的企业已经超过500家。

在民营经济发达的浙江,融资难也曾困扰着中小企业发展壮大。而缺乏抵押和担保的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尤为明显。

“温州金改”、“台州金改”开启了浙江探索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之路,一系列制度创新和服务创新,形成了浙江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上独具特色的“浙江路径”。

小微金融创新的“台州模式”

小微金融全国看浙江,浙江看台州。“台州金改”在小微企业融资上摸索出了一套“台州模式”,既企业授信户数中99%是小微企业,金融业贷款的一半投向小微,小微贷款的一半由地方小法人金融机构投放,小微贷款一半多是保证贷款,同时,小微金融覆盖面、满足率等指标均领先全国。

2015年12月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建设台州市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验区,通过发展专营化金融机构和互联网金融服务新模式、支持小微企业在境内外直接融资、完善信用体系等举措,探索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

创新小微金融,“解渴”企业融资难,在台州市市长张兵看来,“台州金改”的亮点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建立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设立小微企业信用保证基金,建立一系列小微金融服务专营机构。

张兵透露,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立以来,已经采集了12个部门、78个大类、600多个事项、近4000多万条的信用信息,覆盖了50多万家的市场主体。同时,按照“政府引导”、“市区联动”、“市场运作”、“风险共担”的机制,政府与银行共同出资设立总规模为5亿元的小微企业信用保证基金,按照八二比例来分担风险,降低银行的金融风险。

“在基金创建时,我们也觉得小微企业融资抵押比较难,特别是一些初创型、科技型、成长型的小微企业。”台州市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副主任杨耿彪表示,“按目前平均100万一家的贷款,5个亿的基金已经能惠及5000家企业了。”

“税易贷”、“税微贷”、“税融通”这些新词汇都是台州税银征信互用、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金字招牌。

据了解,自去年以来,台州国税部门与台州银行签订了首例《税收遵从合作协议》,帮助金融企业排查涉税风险点,并联系工商、商务、财政等部门加强沟通协作,帮助中小微企业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通过“税银合作项目”成功实现融资的於谦告诉记者,相比以前,如今小微企业的融资更方便了。不仅免抵押、免担保,而且贷款利息也相对降低,以贷款50万元为例,一年能省下近1万元的利息。

记者从台州市国税局获悉,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台州有超过500家小微企业通过税银合作项目获得6.73亿元信贷,其中,农村合作银行根据税银合作项目投放小微企业“税微贷”180多户,授信金额4.7亿元,已发放贷款3.9亿元。

民营银行“怪招”解难题

80后小伙余炜在台州经营一家婚庆公司,近年来,随着生意越做越大,资金问题成为困扰他“幸福”事业的巨大烦恼。由于缺乏抵押物,余炜的融资请求几经碰壁。无奈之下,余炜找到了台州银行。

在了解了余炜的情况后,银行客户经理给他办理了额度为30万元的“小本贷款”。拿到贷款后,余炜非常满意,他说,台州银行的“小本贷款”放款很快,还款也灵活。不久后,余炜又在台州银行办理了续贷。

小微金融指数(台州样本)由台州市人民政府发起,在台州市金融办指导下,

作为台州当地三家民营银行之一,台州银行针对小微企业的特点,琢磨出了一套独特的贷款风控体系。台州银行行长黄军民说:“银行贷款不看抵押,看技能。”他表示,信贷员和审批人员会到客户那边,看他实际的生产情况。黄军民将此总结为“三看三不看”,即不看报表看原始,不看抵押看技能,不看公司治理看家庭治理。

浙江泰隆商业银行董事长王钧说:“在台州小微金融界,有‘批不批贷款看人品’的说法。”王钧解释说,小微企业抵质押物不足,财务报表也相对不规范,泰隆银行对贷款人的评估一般看其信用状况、经营能力、社会口碑和有无不良嗜好。同时,水表、电表等也可作为他们批贷款时的评价依据。

台州的另一家民营银行民泰银行也有自己的“怪招”。浙江民泰商业银行行长杨小波说,他们是做小微金融服务的,客户经理都要主动上门服务,“我们去一个街区,或者去一个市场,然后挨家挨户地去了解客户的需求,给他做一个融资方案。”

目前,台州市拥有3家城市商业银行、9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5家村镇银行、33家小额贷款公司、2家农村资金互助社,在全国地级市中名列前茅。

发展民营银行,无疑成为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这一金融服务短板的重要路径。利用其来自民间、熟悉民企、贴近民众的天然特点,民营银行能够补充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的不足,进而逐步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从活跃金融市场以及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角度来看,民营银行要大规模推行,并按照市场化原则发展。”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金雪军对浙江在线记者说。

“浙江实践”让小微金融更“接地气”

“‘台州模式’的成功经验,可以为浙江乃至全国,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提供经验和决策依据。”浙江大学金融研究院院长史晋川教授对浙江在线记者表示,“目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大,转型升级面临困难,企业生存艰难,特别需要金融的支持才能渡过难关。”

经过近年来的金融改革试点,浙江已经成为全国金融改革最活跃的地区,各地金融改革中,对小微企业金融扶持都是“重头戏”。

宁波市银监局联合宁波市金融办、市场监督局、科技局等多个部门,提出以“专业、对接、普惠”为主线,以深挖“首贷”客户群、“百家银行督导计划”为重点,推动银行服务进园区、进市场、进社区,形成了“一家支行带动一片、百家支行星火燎原”的局面。

嘉兴市银行机构充分利用嘉兴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大力推广“嘉科通”、“服务业创新创业贷款”、“天使系列”、“支票易”、“抵押融易贷”等小微企业创新产品。通过简化信贷办理流程,让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更加“接地气”。

前不久,湖州经营童装生意的黄女士,在稠州银行南浔小微企业专营支行获得了一笔20万元的贷款。这家小微企业专营支行今年1月份才正式开业,以“支小扶微”为市场定位,旨在为来自村镇、市场、社区的小微客户,提供专业的金融服务。

南浔小微企业专营支行的设立,是浙江金融服务创新的结果。去年5月,浙江省银监局出台《2015年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指导意见》,《意见》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通过细分市场,挖掘需求,提供多样化、差异化的小微金融服务。

在更高的层面上,省政府在去年10月份出台《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2015—2017年)》,力争至2017年末,在全省构建起广覆盖、高效率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体系,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其主要措施包括:小微企业信贷总量持续较快增长,至2017年末,全省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突破2.4万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加强货币政策工具定向支持,累计支持小微企业的央行再贷款、再贴现资金达到600亿元。扩大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发行,专项金融债发行量达到300亿元;加快小微企业金融产品创新,支持品牌型企业的商标权质押贷款累计发放100亿元;优化小微企业信用环境,小微企业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累计发放350亿元。

一系列制度创新和服务创新,形成了浙江在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上的“浙江经验”。

在3月11日召开的全省金融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副省长朱从玖表示,截至2015年末,浙江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已达2.76万亿元,居全国第一。他同时指出,浙江经济要保持中高速发展,需要与之匹配的信贷投放和融资规模。浙江将继续优化贷款结构,引导银行机构加大对优质产业、新兴产业、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等领域的支持力度,进一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

政府搭台子创新有路子 浙江民营经济唱大戏

从2002年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建设以来,我省技术市场得到了迅速发展。(资料图)

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民建、工商联界别委员联组会上,对党委、政府服务非公有制企业提出五大措施,其中之一就是“要着力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建立面向民营企业的共性技术服务平台,积极发展技术市场,为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提供技术支持和专业化服务。”

总书记的要求,是浙江在推动民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过程中努力的方向。作为民营经济的摇篮,截至2015年12月底,浙江在册内资企业141.4万户,其中私营企业129.45万户。民营企业作为庞大而充满创新动力的群体,浙江各级政府和部门积极探索发展技术市场等方式,服务民企自主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推动浙江经济转型升级。

科技成果拍卖 一场关于技术成果转化的约会

“这是全国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品种相对比较齐全、影响力比较大的一个活动,深受高等院所、科研院所专家们的欢迎,更受企业的欢迎。”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科技厅厅长周国辉再次向全国推荐富有浙江特色的科技成果拍卖会。

在浙江科技界和企业界,人们最关注的“春拍”、“秋拍”与艺术收藏无关,而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的有效途径。每年两次的科技成果拍卖会,不仅演绎了企业与科研团队共唱创新的精彩好戏,也唱响了科技推动经济发展的好声音。

去年,一科研项目在拍卖会上拍出2000万元,拍得这一项目的企业负责人告诉周国辉,科研成果当年就为企业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

杭州奥蒂电控有限公司总经理冯火青至今记得2012年的“春拍”,那一次,该公司在拍卖会上拍得一项先进的电机伺服控制技术,很快实现产业化,生产的控制系统用于电动叉车、观光车等设备,2013年销售额达1100万元。

冯火青告诉浙江在线记者,公司现在主要做电动汽车的车载斗充电机和伺服控制器,通过自主研发、与浙大等高校战略合作等方式,生产技术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升级,发展速度也很快。作为一家民营企业,公司去年营业额大约5000万元,在研发投入方面,公司每年会拿出12%的销售收益用于技术开发。

科技成果拍卖,更像是一场关于技术成果转化的约会。从2012年开始,浙江试水技术市场竞价拍卖,为企业与科研团队之间搭建一座对接的平台,至今已经开展六届,累计成交634项,金额达11.6亿,平均溢价33%。下个月,浙江将举办新一届“春拍”,今后还有可能发展成为“季季拍”,通过这一平台,将有更多民营企业和科研团队从中双双获益。

科技大市场 线上线下同时提供精准服务

“我刚从台州回来,台州科技大市场前两天正式开业。”3月16日,浙江省科技厅产学研合作与成果转化处副处长庞保平在接受浙江在线记者采访时说。

庞保平提到的台州(椒江)科技大市场,由台州市科技局和椒江区科技局主办,通过建设网络技术交易平台和实体市场,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O2O模式技术市场。

这是浙江建设全省性技术市场体系的重要一步。浙江民营企业对技术创新的迫切需求推动了浙江技术市场发展,尤其从2002年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建设以来,浙江技术市场得到了迅速发展。

“技术成果181969项,技术需求80101项,合同36216份,合同金额3538577万元……”这是“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网站的最新数据。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2002年10月投入运营,开启国内技术市场网上交易先河,也标志着浙江技术市场建设步入互联网发展新阶段。庞保平说,目前浙江网上技术市场已经形成了由1个省级中心、11个市级市场、94个县(市、区)分市场和29个专业市场组成的体系架构。

网上技术市场发展的同时,线下实体技术大市场也在逐步建立和完善。2014年12月,集“展示、交易、交流、合作、共享”五位一体的浙江科技大市场正式开业,并在全省共26个地方开启了科技大市场建设试点。“网上技术市场越来越成熟,解决了企业和科研团队之间信息对称,但也存在其他问题。”庞保平告诉浙江在线记者,无论是企业的需求还是科研团队的研究成果,网上技术市场都无法满足精准对接的需求,线下实体技术大市场恰好弥补了这一不足。

庞保平说,目前浙江各级技术大市场有70%以上由公司化运作,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搭建共性技术平台。以金华磐安为例,在这里运营技术大市场的广州某民营公司发现,在这个以药材闻名的地区,众多中小企业对新技术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兴趣,这也让该公司对运营技术大市场信心十足。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浙江都在努力探索设立更多专业技术大市场,以便为企业和科研团队提供更精准的服务。例如,嘉兴海宁通过打造网上网下结合的“淘科技”平台,实现天天有信息、天天有对接、天天有交易;绍兴诸暨牵头建设“大唐袜业创意设计中心”,形成较强的袜业设计创新服务能力。

“通过专业市场,企业能够更方便地寻找急需的、适用的技术和资源。政府以问题为导向,帮助企业对接科研团队,希望政府部门在实施这一政策的过程中,能为企业做好一对一服务,这样才能更好地让科研团队有的放矢,解决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的当务之急,把科学技术转化为实际成果,推动经济进一步发展。”对于浙江的这一探索,包括冯火青在内的民营企业家都非常欢迎。他告诉记者,像他公司这样的中小企业,对技术的需求非常专业,如果在综合技术市场上发布技术需求或寻找科技成果,无异于大海捞针,而专业技术市场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

先行先试 打造服务民企与科技成果转化新样本

曾有科技部领导这样评价浙江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和技术市场建设工作:浙江走在前面,做了很多的探索,也有很多的重要进展。浙江先行先试,积极发展技术市场,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的有效探索。

“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成果交易转化中心”,是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夏宝龙对浙江科技大市场提出的明确要求。他强调,要充分发挥浙江科技大市场的平台作用,打造永不落幕的科技成果交易市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为浙江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如今,浙江拥有完善的网上技术市场服务平台,也有众多实体的科技大市场,不仅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样本,更是为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提供技术支持和专业化服务的样本。浙江也以此为基础,开展了更广泛、更深入的探索。

技术经纪人培训,就是浙江探索的方向之一“我们很多一线科技中介人员对本地企业与科研团队的优势和需求了解不深。”庞保平说,从2013年起,浙江计划利用5年时间培养5000名技术经纪人和500名专业技术转移专员,让这些人深入企业,对接企业转型升级发展需求,为技术交易双方提供咨询评估、投资融资、知识产权等方面服务。他告诉记者,从目前来看,培训效果非常乐观,预计今年有望提前完成培训计划。

“难题招标”则是浙江今年对科技成果拍卖的探索。2015年,宁波首次面向全国高校院所、企业广泛公开招标,全国18家高校院所齐聚宁波,角逐12项企业技术难题,最终10项技术难题达成合作意向。

“尽管难度很大,但这是一种新趋势,也是科技大市场的供给侧改革。”庞保平说,以前的拍卖是成果导向,科研团队有哪些成果,就放到拍卖会上,但这些成果不一定都对实际生产起到有效作用,同时企业的实际技术需求不一定能在拍卖会上得到解决。而“难题招标”则是以问题导向,为企业“订制”科研成果,既能更好地满足企业的需求,也能让科研更贴地气,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他透露,省里将在下周面向海内外征集科研项目和企业需求,不设任何门槛。

按照构想,浙江未来将通过一系列探索,继续完善这张包括拍卖会、科技大市场、网上科技市场等平台组成的“大网”,充分利用好上海全球科创中心等资源,汇聚更多科研成果,让浙江科技大市场的名气越来越响;同时,政府部门则努力做好平台搭建和服务工作,让一线企业家和科研团队能够通过这张“大网”享受“一条龙”服务,打造服务民企与科技成果转化新样本,进一步推动浙江民企自主创新和经济转型升级。

放开市场准入 激发浙江民企创新活力

杭州梦想小镇,年轻创客凭借一个工位号就可完成工商登记。

“凡是法律法规未明确禁入的行业和领域都应该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凡是我国政府已向外资开放或承诺开放的领域都应该向国内民间资本开放。”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非公有制经济发表重要讲话,为民营企业“搬山破门”提出五大措施,“着力放开市场准入”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浙江作为经济大省,拥有市场主体471万户,其中民营企业占比90%以上,非公经济体量十分庞大。为激发民营企业的创业激情和创新活力,多年来,浙江各级政府始终以中央政策为指导,不断开拓投资路径,放开市场准入,尤其在金融、医疗、基础设施、民生服务、“互联网+”创业等领域,给予民营企业更多机会,开放更大平台。

金融市场稳步开放

民营银行崛起“浙江系”

“浙江民营企业对市场的敏感超过对市长的依赖,加上各级政府尊重市场规律,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对民营企业的干预相对较少。”浙江省浙商研究会执行会长、浙江工商大学浙商研究院副院长杨轶清说。

在尊重首创精神的理念下,浙江金融市场的开放格局一直走在全国前列。2014年10月,中国银监会批复同意首批试点5家民营银行,浙江就占了两席。

去年3月,温州民商银行首先对外营业。定位服务小微市场,开发适合温商需求的特色产品,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至此,浙江民营企业30多年的金融梦终于实现。

去年6月,浙江网商银行开业揭幕,以互联网为平台面向小微企业和网络消费者开展金融服务。先后推出淘宝天猫贷、“双十一”大促贷、旺农贷等创新性金融信贷产品,惠及小微企业和农村经营者。

而在此之前,浙江的金融改革一直走在全国前列。通过政策引导民间资本,以农村合作银行改制、银行增资扩股、民企与银行合建等方式进入金融领域。目前,台州商业银行、浙商银行、泰隆商业银行、稠州商业银行等地方性民间银行,都取得了良好发展,使民营银行领域崛起了“浙江系”。

2016年,浙江银监局提出,将继续稳妥推进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起设立民营银行,继续全面深化银行业改革创新,并加强对民营银行的辅导式监管。通过进金融市场的准入放开,浙江为激活民间资本提供了更大平台,也为探索金融改革,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扎实推进“社会办医”

462家民营医院占半壁江山

“‘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这是改革的大方向。”杨轶清告诉浙江在线记者,建设“亲”“清”政商关系,才能更好分工合作,跳好“双人舞”。

早在1989年,温州创建了全国首家民营医院。面对公立医院人满为患,“看病贵看病难”较难解决的现状,开放医疗市场准入,鼓励社会办医成为浙江的必然选择。

2013年10月,浙江省出台《促进民营医疗机构加快发展的意见》,提出在公立医院改革方面,将优先选择具有办医经验、信誉好的社会资本,帮助公立医院改革、重组。2014年,杭州市又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发展的实施意见》,简化民营医疗机构审批流程手续、鼓励境外资本举办医疗机构、鼓励有资质的人员依法开办个体诊所。

在多重利好政策引导下,浙江的民营医院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截至2015年3月,浙江共有民营医院462家,占全省医院总数的51.6%,民营医院已经占据医疗市场的“半壁江山”。民营医院的床位数也已占到全省医疗机构的14.9%。

“全国每千人病床数是4.55张,跟发达国家10张甚至15张距离很大。如果靠政府财政投入,要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难度很大。我们希望更多民营资本加入进来。”浙江省委秘书长陈金彪介绍,“十三五”期间,浙江社会办医的步伐还将迈得更快。

去年12月,浙江省卫计委、发改委等六部门联合推出《做强做优公益性医院、放开放活盈利性医院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提出通过3年左右时间,在杭州、宁波、温州、绍兴、金华等19个地市率先试点改革,明显提升社会办医发展水平,使民办医疗机构床位数占比达25%以上。实现“公”“民”携手,保障百姓健康。

基础建设引进社会资本

“PPP模式”开启投资新通道

今年1月,国家发改委公布首批社会资本投资铁路示范项目,浙江的杭温铁路、杭绍台铁路位列其中。成为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又被称为PPP模式),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的样板工程。创新的PPP模式,也为民营企业进入交通、水利、资源环境、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领域,提供了新通道。

其实早在2015年初,浙江省政府就专门出台《关于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指导意见》,明确推广运用PPP模式的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并公布了首批20个推荐项目名单,涉及轨道交通、机场、铁路、垃圾和污水处理、文化体育等领域。

2015年5月,总投资2.79亿元的“金丽温高速丽水北互通工程”成为PPP模式的首次应用。该项目给出的条件是,社会投资人在15年的特许经营期内筹资建设与运营,期满后无偿移交政府。同年10月22日,浙江省财政厅再次重点推介60个PPP项目,总投资达1448亿元,吸引了200多家国内知名企业、金融机构参与其中。

浙江省财政厅副厅长邢自霞表示,PPP模式不仅可以破除各种行政垄断,打破“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还能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公共服务,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发展潜力,增强经济增长新动力。

杭州梦想小镇,年轻创客凭借一个工位号就可完成工商登记。

放宽电商市场准入

降低小微创业门槛

电子商务和小微企业,是浙江非公经济的一大亮点。早在2013年,浙江就出台《促进网络市场快速有序发展的若干意见》,允许电商企业使用“网上经营xx”或“网上提供xx服务”等作为经营范围,放宽电商市场准入门槛。

2015年,浙江工商还全面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在全国率先实施“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的登记制度改革。今年1月,浙江工商又推出服务小微企业成长的“十大举措”,推出支持“工位号注册”、创客创业全程帮办、集群登记、推进全程电子化登记等便利举措,进一步放宽住所登记条件,简化工商办照手续。

如今浙江的许多年轻创业者,只需有一个工位、一张桌子,就能申办工商登记,打破了经营场所制约创客创业的瓶颈。门槛低了,大众创业的热情自然高涨。截止2015年底,浙江省新设各类市场主体78.9万户,同比增长了12%。

“我们要进一步简政放权,减少审批,减少行政权力对资源配置的干预。但改革过程中,有两点很关键。”杨轶清表示,一是政府不是简单退出,也不是简单地做甩手掌柜,从责权利对等原则来讲,权力越大,责任也越大;二是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职能边界,明确到底哪些是政府该管的,哪些是市场应该发挥的作用。只有各司其职,才能真正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

今年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讲话,又为浙江的民营企业提振了信心。全国人大代表、江南阀门集团董事长黄作兴在学习重要讲话后表示:“总书记强调‘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着力放开市场准入’,我认为是民企极好的机会,一些垄断性行业正在逐步放开,我们可以共同参与竞争,一定要抓住时机,促进企业发展。”

权力"瘦身"为企业减负 浙江简政放权撬动市场活力

浙江温州思铂酒店经理胡洁坚有些惊喜,申领“旅馆业特种行业许可证”竟然通过微信就能顺利走完审批流程。

以前,为了一个审批项目,部门一个接一个跑,图章一个接一个敲,这是很多企业都有过的痛苦经历。

胡洁坚的惊喜,其实也并不意外。这源自于浙江一场力度空前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政府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以“四张清单一张网”为突破口,大刀阔斧地推进简政放权,为民营经济释放出新的发展空间。

确权制权,换取民营经济发展空间

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民建、工商联界别委员联组会上,对党委、政府服务非公有制企业提出五大措施,其中之一就是,“要进一步清理、精简涉及民间投资管理的行政审批事项和涉企收费,规范中间环节、中介组织行为,减轻企业负担,降低企业成本。”

浙江探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脚步,从未停歇。2013年11月,省委、省政府决定,将“建立公开政府权力清单制度”作为重点突破的改革项目,期望能纵向撬动政府自身改革,横向撬动经济社会领域的改革。

2014年3月7日,作为唯一试点地区,富阳在网上晒出一份经过瘦身的“权力清单”,引起了舆论广泛关注。

2014年6月25日,浙江在国内率先将省级政府部门的权力清单晒于网上。我省50多个省级部门的1.23万项行政权力历经清权、减权、制权3个环节,最终保留4236项列入清单,精简幅度超过六成。

截至去年底,我省省级实际执行的行政审批事项已从1000多项减少到283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全面取消。

“权力清单”厘清了权力边界,让“有权不再任性”,不仅激活了民营经济的创新活力,也让市场环境更加公平、开放。

2014年10月底,浙江省另一张清单——责任清单公之于众。浙江省级政府部门责任清单涵盖43个单位、543项主要职责,涉及多部门职责边界划分的有165个事项,还建立健全了555个事中事后监管制度。责任清单明确了政府“必须为”的职责。大量审批事项被取消后,政府监管责任并没有弱化,管放结合,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50天高效审批,降低企业成本

长期以来,民营企业发展束缚重重,剪不断理还乱的审批环节和前置审批,让一个个项目在等待中选择离开,一个个工程变为“蜗牛工程”。

浙江省推出的企业投资负面清单(即企业投资项目目录)和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清单,是政府归还民营企业等市场主体自由权的自我“手术”。我省明确规定,企业投资目录外的项目政府不必再审批,“法不禁止即可为”。

2014年初,浙江率先在舟山、柯桥、海宁、嘉善等地开展试点工作,制度改革释放的红利大大惠及企业发展。

绍兴瑞群有限公司就是这一改革的直接受益者。只用了99天,新建厂房项目就完成从土地摘牌到施工许可证的全部审批流程,而在以前,这要344天。

去年,柯桥再次试点“50天高效审批改革”。审批时间由原来的100天,压缩到50天。这当中,还包括了中介服务以及公告公示的时间。

对于企业来说,行政审批时间缩短了,投资项目的周期就缩短了,意味着成本大大降低,减轻了企业负担。

浙江政务服务网的出现进一步为企业办事提供了便利。省、市、县三级政府部门的所有行政审批项目,实现网络一站式办理。截至去年底,浙江政务服务网审批业务300余万笔。以每次办理平均往返花费四小时计,累计为办事对象节约108万个小时。

正是得益于改革红利的释放,浙江的民间创业热情高涨。2015年,全省共新增小微企业5.8万家,推动小微企业到浙江股权交易中心挂牌900余家。截至2015年底,浙江各类市场主体总量达到471万户,比上年增长12%。

补短板,推动制度改革纵深发展

目前,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如何啃掉“硬骨头”,成了政府部门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问题。

2016年,正逢“十三五”开局之年。全国《政府工作报告》列出的今年重点工作中,“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向纵深发展”,被放在“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持续增长动力”的首位。

推进制度供给改革纵深发展,还需找准短板,补齐不足。

在今年举行的浙江省两会上,有政协委员提出,“以前,有些民企需要环境评估时,找环保局还有规定的审批时间,但现在简政放权后,需找环评公司等中介机构或社会组织,审批时间就难以确定。”

事实上,还有不少行业商会、检测机构等社会组织与行政管理部门并没有完全脱钩,还行使着“二政府”的职能。

因此,权力清单还有继续“瘦身”的空间:权力放下去后,下级部门的承接能力还要加强;承接权力后,政务服务亟待全面跟上……

浙江已排出了工作计划表:今后5年,深化“四张清单一张网”改革,强化行政权力制约监督,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关系.市场能有效调节的交给市场,企业能自主决策的交还企业,社会组织能承担的委托社会组织,购买服务能解决的向社会购买,事业单位能转为企业或社会组织的加快转制,基层管理更方便有效的下放基层,对保留的审批管理事项推行在线服务、网上办理,力争到2020年基本建成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

简政放权,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一环,也是企业创业创新的动力源泉。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浙江将以翻篇归零的心态,砥砺前行,为民营经济松绑再添把力。

汲取资本的力量 浙江民企做大做强

2015年4月7日,由正泰集团、富通集团等8家浙江大型民营龙头企业和工银瑞信共同发起成立的浙江民营企业联合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投入运营。

“十三五”时期,浙江要围绕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七大产业,培育一批百亿元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民营企业利用产权市场组合民间资本,开展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无疑是一种高效的方式。

浙江的民营资本向来嗅觉灵敏,在多层次资本市场里,它们进退腾挪,并购重组,实现资源的最优化组合,在做强投资对象的同时,民营企业自身的综合实力也大大增强。

民企抱团试水资本聚合

“浙江民营经济在转型发展中遇到很多问题,包括投资行为分散、金融杠杆运用不充分、并购重组能力弱等,这些都制约了企业的盈利能力,阻碍了企业的发展。”说起“浙民投”成立的初衷,“浙民投”董事长、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如此表示。

2015年4月7日,由正泰集团、富通集团等8家浙江大型民营龙头企业和工银瑞信共同发起成立的浙江民营企业联合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浙民投”)投入运营,浙江民营资本开启抱团投资、跨界发展模式。

“浙民投”定位浙江,以支持浙江企业兼并重组和产业链整合、参与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造、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中小企业为目标,首期实缴注册资本50亿元,未来几年内计划分期增资至300亿元。实际运作时,采用“项目+母基金”模式,根据不同行业设立不同的开放式专项子基金,带动民营企业投资和撬动金融机构投资。

而于2014年8月由全国工商联牵头组建的中国民生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民投”)也闪动着浙江民企的身影。这家唯一带“中国”字头的民间投资公司注册资本500亿元,参股的59家股东均为国内大型民营企业。其中,浙江的红狮控股集团、和润集团、世嘉控股集团等多家民企参股其中。

“入股‘中民投’,既有利于集团优化资产配置,实现产融结合,又有助于企业进入中国民企排头兵行列,提升企业形象与竞争力。”红狮控股集团董事长章小华认为。

“中民投”负责人表示,单个企业的资金很难产生多大能量,中民投集合相对分散的社会资本,不是简单的数量相加,而是会产生1+1大于2的效果。

民资充裕的浙江,民企一直在寻找抱团整合的最优方式。参股“浙民投”、“中民投”这样的产业基金平台,便是浙江民营资本聚合资源谋求发展的一次试水。

据悉,除了“浙民投”,浙江联合省内外浙商力量,先后推动组建“浙商转型升级母基金”、“浙商成长基金”等大型产业基金平台,资金规模数百亿元,在为浙江省产业整合提供强劲资金资源支持的同时,也为更多的民企资本提供了聚合发展的平台。

“浙江板块”扩容数量全国第二

2016年3月9日上午9时30分,仙居药企浙江司太立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这不仅是台州第37家上市公司、2016年第一家浙江上市公司,而且也是浙江省第300家A股上市企业。

“司太立”上市,仅仅是浙江企业进军资本市场大潮中的一朵浪花。

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和“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部署,浙江省金融办积极推动企业股改及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工作,进一步发挥资本市场助推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重要作用,取得明显成效。

2015年,浙江省新增股份制公司980家。新增41家上市公司,包括33家境内上市公司和8家境外上市公司(6家香港、2家美国),境内新增数居全国第二。

截至2015年末,累计境内外上市公司379家(境外80家),总市值5.65万亿元(包括阿里巴巴1.33万亿元),新三板挂牌企业更是呈爆发式增长态势。

2015年,全省境内企业股票及债权融资创历史新高,全年沪深交易所融资1991亿元,其中股权融资1281亿元,债权融资710亿元,累计通过境内证券市场募集资金5122亿元,大大提升了社会直接融资比重,优化了我省企业财务融资结构。

与此同时,浙江的上市公司盈利及投资能力也表现相当优秀。2015年前三季度,浙江省境内上市公司主营收入总计7931.82亿元,较上年同期上升3.79个百分点。297家上市公司实现净利润638.16亿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599.77亿元),同比增长13.3%(归属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增长13.3%)。

为了帮助企业更多地利用资本市场功能,杭州、湖州和嘉兴市出台了资本市场3至5年发展计划,对既有政策进行完善、调整、细化,扩大激励范围,涵盖了企业股改、挂牌、上市、再融资及并购等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各个环节和渠道;金华市对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及上市挂牌最高给予500万元奖励;德清县对IPO、“新三板”、“四板”成长板挂牌企业分别奖励1300万元、200万元和100万元。

并购重组进入全球配资时代

作为风机行业内第一家上市公司,盈峰环境科技集团近年来利用资本市场不断进行兼并重组,打通从软件研发到硬件制造的环境行业全产业链,形成了独特的“软件+硬件”双驱动的市场优势。感受到资本力量的总裁马刚说,做大做强,可以更快一步。

并购重组是企业做大做强、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利器,也是企业产业升级、迅速扩张的重要通道。

浙江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十分活跃,宋城演艺成功收购北京六间房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权,并购金额26亿元,打通线下线上资源,巩固并提升国内演艺行业龙头地位;正泰电器实施兼并整合达4次,涉及金额95亿元,公司也将从单一的配电电器制造商升级为集运营、管理、制造为一体的综合型电力企业;海亮股份拟以32亿元收购国内最大铜加工企业河南金龙精密铜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00%股权,整合完成后将实现优势互补,公司铜加工能力占全球领先地位,销售规模成倍扩大,市场竞争力得到有效提升……

数据显示,2015年全省171家上市公司(受让方)发生355起并购重组,涉及并购金额1619亿元,并购金额超过2014年和2013年两年总和,在实现自身做大做强同时,还促进了地方存量资产盘活,助推经济转型升级。

近年来,一批龙头上市公司围绕主业和发展战略,借助资本市场平台,在世界范围内配置资源,集聚全球最先进生产力,提升了核心竞争力:万向集团完成收购美国A123系统公司、BPI公司、美国电动车制造商菲斯科之后,正打造完整的汽车制造产业链;吉利汽车收购了沃尔沃之后,实现了整车制造的技术飞跃;卧龙电气并购奥地利ATB电机集团和意大利SIR公司,正跻身全球电机制造业顶级行列……

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相关负责人蔡凌女士曾经很形象地描绘过浙江经济的发展趋势。“我从事企业并购与融资快20年,在这20年里,基本上前十年代表国外的500强企业进入中国来做投资,后10年基本上代表中国的企业跨出国门去做投资。”

中国并购公会会长王巍十分看好浙江企业的全球资本配置能力。他说,浙江是民营金融和互联网金融的根据地,拥有一大批企业制度最先进、资金最雄厚、投资能力最强、增长质量最好的企业群体,上市公司在并购重组的机会中,不仅能推高自己的市值,也能更迅速获取技术、品牌、市场渠道、研发团队、高管人才等先进要素,融入全球高端产业链,成为浙江经济创新驱动和产业升级的重要一环。

为了推动海外并购,浙江省金融办近期将组织30至40家上市公司及中介机构赴欧洲发达国家进行项目考察。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自主、市场运作原则,依托“浙民投”、“并购公会”等平台优势,开展日常化的海内外交流及组团考察。

浙江在线新闻中心

浙商网

浙江新闻客户端

联合出品

监 制:杨俊霞 范波

记 者:张冰 赵磊 谭晓锋 陈铖 王增军 倪冰

编 辑:胡芸 马丽红 陈健

美 编:金晨

制 作:金斌 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