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底的一天,跟往常一样,我照例来到内科进行日常查房,刚开始查第一个病人,走廊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和一些嘈杂的声音,因为不大听得懂维语,我转头问了一下随行医生发生了什么事情,那个医生说好像来了个比较危重的病人,全身情况都不好。我的神经一下紧崩起来,赶紧朝着抢救室的房间奔去。
看到病人,我才发现原来情况比想象的还要严重,患者是位82岁的维族男性老人,因胸闷、气急、乏力、纳差已经在当地治疗了3天,因情况急转直下,当地建议转院,送到急诊后收住院。病人送来的时候已经神志模糊,我赶紧让护士给予吸氧、多项监护、开通静脉通路,但当时老人气急明显、四肢冰冷,多项监护示血氧饱和度60%左右,血压82/54mmHg,心率140-150次/分,是房颤心律,查体喉部全是痰鸣音,两肺广泛干啰音,呼吸急促,人很消瘦。追问病史原来曾有脑卒中、慢支、高血压等病史,平时在外服药不详。面对这样一个危重病人,我当时的唯一念头就是全力抢救、挽救他的生命。虽然在边远的边疆地区缺乏一些抢救设备、检验和药物,缺乏ICU等科室的后继支持,但只要有一线希望,我决不放弃。
考虑患者目前存在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等情况,我组织科室医护人员进行抢救,让医生病危告知家属,将种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和预后反复跟家属讲明,组织护士多次吸痰、保持气道通畅,予面罩吸氧改善氧合,同时有条不紊地下达医嘱,“多巴胺升压、可拉明、洛贝林呼吸兴奋剂、甲强龙抗炎减轻肺水肿……”我密切地注视着监护仪的每一项生命体征,脑海里思索着每一个可以实行地抢救方案,随着时间一点一滴地推移,患者的血氧饱和度慢慢上来了,维持在90%左右,血压也渐渐上升到116/74mmHg,心率下降到100-110次/分,喉部的痰也少了点,眼睛也能慢慢睁开,叫得出家里人的名字。我抬头看了一下时间,已经过去2个多小时,才发现自己的脖子里已经有了汗珠。我很庆幸在再一次跟死神赛跑中我没有放弃,这种时刻才能真正体会到什么叫“九死一生”。
患者病情暂时稳定了下来,下午家属商量后决定转到乌鲁木齐进一步接受治疗,临行前家属很激动,一个劲地感谢我们成功抢救了他的父亲,我再三跟随行的医护人员交代了途中的注意事项。
虽然这里条件艰苦,设备技术落后,但无论如何,只要坚持,就有希望。援疆期间,除了积极参与危重病人的抢救外,日常医疗工作也安排得紧凑而又有条不紊:上专家门诊、查房、会诊、业务讲座、病例讨论、规范病历书写等,并积极参加下乡巡回医疗。始终把培养、带教当地医护人员放在重要位置,不厌其烦亲自示范。我希望到我走的时候科室医护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以及业务能力能有明显的提高,真正实现援疆工作“从输血到造血”的全面转变。今年是新疆地区民族团结进步年,我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对新疆卫生事业的付出,演绎嘉兴人民对沙雅人民的深厚情意!
(作者:吕兰,嘉兴市第八批第二期援疆人才,沙雅县维吾尔医院心内科医生,原海宁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