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根据组织安排,王军担任丽水第八批援疆指挥部党委书记、指挥长,正式开启了为期三年多的援疆生涯。从第一天走进南疆新和县开始,王军就把自己当成了一名新和人,把新和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
面对南疆地区干燥多沙的自然环境和相对特殊的社会环境,王军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在任期内带领全体援疆干部人才,更好地为新和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年来,在以王军为班长的丽水援疆指挥部班子的带领下,我市对口支援新和县的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与此同时,王军个人也获得了当地干部群众的广泛认可。今年6月份,他还获得了阿克苏地区优秀共产党员的荣誉。
日前,王军就援疆的相关问题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记者:丽水第八批援疆指挥部提出“四三四”工作战略,其中三项任务里有一项是“增进交流转变观念”,为什么要把这项内容作为援疆首要任务?
王军:丽水第八批援疆指挥部提出的“四三四”工作战略,指的是紧扣“就业、教育、人才、基层基础”四个主题,突出“增进交流转变观念,强化管理提升能力、项目拉动促进发展”三项任务,深入实施“基建援疆、产业援疆、智力援疆、文化援疆”四大工程。把“增进交流转变观念”作为援疆首要任务,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因素考虑:
一是从援疆工作重心变化看。第七批援疆工作重点是硬件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第八批援疆工作重心逐步由“硬件向软件”过渡,更多的是逐步向“就业、教育、人才”等软性项目转轨。
二是从南疆地区发展引擎看。2010年以来,中央掀起新一轮对口援疆大潮,在对口省市的援助下,南疆地区硬件基础设施明显得到改善,政策、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优势明显,但是人才储备基础薄弱,思想观念、管理理念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是从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看。增进援受两地及新和当地各族干部群众的交流交往,不断推进各族干部群众思想和情感上的融入融合,是实现南疆地区各民族大团结的重要渠道。
同时,把“增进交流转变观念”作为援疆首要任务,就是要求指挥部全体援疆干部人才在思想上保持清醒头脑,正确对待并处理好“硬件与软件、建设与管理、资金与资本”的关系,更新观念,转变理念,狠抓落实,为实现新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记者:援疆干部人才是各地各系统抽调组成的临时“大家庭”,您是怎样把这支临时队伍拢指成拳,提高战斗力的?
王军:我们这一支队伍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虽小犹全。指挥部是个小单位,总共只有40人。但是从人员身份看,有干部、教师、医生、记者;从岗位性质看,有派遣、聘用、挂职、顶岗。二是虽大犹窄。指挥部拥有一定的自我管理决策权。但是干部人才进疆前职务(职称)晋升已到位,内部轮岗没空间,外部交流不现实,组织调节的手段不多,调控回旋的余地很窄。
如何管理好这支队伍,我的体会是“一个理念三句话”:
“一个理念”指的是“制度最少、权力最小、管理最好”的团队管理理念。
我非常反对一些单位在管理领域存在的制度扎堆和打架现象,用一个制度能管理好,就不应该用两个制度去管理。在任何一个单位,我都希望自己的权力越小越好,管理更多的是依靠科学、高效、实用的制度去管人、管事和管钱。从某个角度讲,管理就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混乱的事情规划化。管得少,就是管得好。
“三句话”指的是“用制度去定位、用机制去调节,用人本去激励”。
指挥部实施“半军事化”管理,特别强调制度的刚性,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每位干部人才援疆期间体制内的事都可以从《制度简本》中找到依据,并定好自己的位置。如果把指挥部比喻为一台机器,那么每位干部人才就是这台机器上的一个零部件。
指挥部的“半年一考(机考)、每季一评(机评)、每月一比(项目)、每周一查(纪律)、每人一讲(论坛)”的“五个一”工作机制,犹如机器上的链条,把每个“零部件”都有效地连结在一起,实现了“机器”的高效运转。
指挥部党委班子成员恪守“公生明,廉生威”古训,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做事让干部人才心理平衡,管事使指挥部内部治理平静。同时,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及时了解干部人才思想动态,积极帮助部分干部人才解决“小孩入学、家人就医”等方面困难,不断提升指挥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记者:我听说指挥部启动了一批像新和县劳动力市场、医学技能培训中心这样的小项目。这么小的项目,您为什么要去做?
王军:在丽水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新和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三年来累计投入援疆资金约2.33亿元,带动地方投资9.96亿元,建设援疆项目32个。其中民生建设类项目13个,投入援疆资金14931万元,占总援疆资金的63.96%;基层基础类项目3个,投入援疆资金3580万元,占总援疆资金的15.34%;就业产业类项目9个,投入援疆资金2760万元,占总援疆资金的11.83%;智力文化类项目7个,投入援疆资金2071万元,占援疆资金的8.87%。
援疆项目不能以体量大小论“英雄”,一个援疆项目是不是好项目,主要看三点:
一看是否补足短板。援疆项目要立足于弥补受援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功能性短缺,少干锦上添花之事,多做雪中送炭之事。
二看是否资源共享。援疆项目要着眼整合资源,努力提高援疆资金利用率,切实提高项目资源共享率,少干标新立异之事,多做科学统筹之事。
三看是否建用并举。援疆项目建设不是最终的目的,让援疆项目很好地发挥作用才是最大的目的,少干求大求洋之事,多做求实惠民之事。
新和县劳动力市场,概算投资400万元,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遵循整合资源的理念,整合入驻“劳动监察大队、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两后生办公室、就业培训中心”等机构,全面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信息登记、教育培训和权益保障,有效地解决了新和县“劳动力市场布局散乱、用工需求信息发布混乱、外来务工人员登记杂乱”等问题。
新和县医学技能培训中心,概算投资200万元,利用建筑面积400平方米,实现了新和县医学技能培训场所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转变。 2015年5月投入使用以来,开展各类实战演练式培训74场次,培训县、乡级医护人员2699人次,全面提升了新和县医护人员的实际动手能力。
因此,只要能真正体现精准援疆的要求,小项目也能获得大收益,勿以善小而不为。
其实像“十百千”人才帮带提升行动、“新和风·丽水情”文化走亲交流活动作为智力援疆和文化援疆的核心品牌和重要载体,尽管每年投入的资金量不大,属于“软性”小项目,但是其“软性”项目主体作用的发挥也是非常巨大的。
记者:有些工作是硬任务,但有些事是可做可不做的。我这里有个数据:30名援疆干部人才结对帮扶60名贫困学生,提供助学金9万元。像这些自我加压的工作为什么一定要做?
王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对口援疆是国家战略,必须长期坚持,要把对口援疆工作打造成加强民族团结的工程。援疆干部人才要搞好民族团结工作,必须从百姓说起,从小事做起,从源头抓起。从百姓说起,就是要加强与受援地群众的联系,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从小事做起,就是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多做一些有利于改善民生、惠及当地和增进团结的事;从源头抓起,就是要在实践中教育引导援疆干部人才,使我们的援疆干部人才不断增强大局意识、群众意识、服务意识,从思想源头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开展“真情援疆、情系新和”爱心助学活动,30名援疆干部人才结对帮扶60名贫困学生,提供助学金9万元,这对于每位援疆干部人才金钱上的付出是小事,但对于60名贫困学生家庭来说可能就是大事。开展这样的活动,不仅使我们的贫困学生得到救助,把党和人民的温暖送到他们的心坎里。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的援疆干部人才在“活动”中,实现了思想上的洗礼、情感上的融合、境界上的升华。
新疆的问题最长远的还是民族团结问题,民族分裂势力越是企图破坏民族团结,我们越要加强民族团结。指挥部通过开展结对帮扶、走访慰问、免费义诊等各种活动,促进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筑牢各族人民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钢铁长城。
记者:最后问您一个相对私人的问题:一待三年,想家吗?援疆干部人才怎么权衡工作和家庭的关系?
王军:离家万里,当忙碌完工作,闲静之时想家是自然的事。女儿四岁时我就离开家到县里工作,十四年来一直在外奔波忙碌,每每想起这些,对家人的内疚和歉意总是在不经意间缠绕上心头。
其实,每位援疆干部人才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户户都有不愿让人知晓的痛。指挥部办公室主任刘伟松的母亲身患癌症,他援疆的三年也是他母亲手术—复发—手术—复发的三年。直到准备第六次大手术时,医生告知家人,已经无法再行手术了……三年来,他没有向组织提出过任何要求,始终坚守岗位忘我工作,充分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精神境界。
援疆事业是非常伟大而神圣的,有机会来到新疆新和从事这项工作,我们深感荣幸,也倍加珍惜。三年来,全体援疆干部人才始终牢记“为国家分忧、为新和奉献、为丽水争光、为人生添彩”的援疆誓言,以黄群超同志为标杆,通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三严三实”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断增强援疆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做到以好的作风带队伍、促工作、树形象。
身在离家万里之遥的祖国边疆,面对寸草不长的天山、茫茫荒凉的戈壁滩、任性肆虐的沙尘暴时,全体援疆干部人才自觉遵守铁的纪律、铁的制度、铁的规矩,始终把本职工作放在第一位。累了、烦了、闷了,就在指挥部内部提供的文化娱乐场所,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项目出出汗、解解闷。想家的时候,更多的是电话连线、视频见面。
为了使全体援疆干部人才安心援疆、快乐援疆,指挥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开展谈心谈话活动,主动了解干部人才思想动态,及时做好心理疏导;开展各类文体活动,成立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兴趣小组;开展“援友情·庆生日”集体生日会活动,每月举行一次;开展援受两地对口单位联谊交流活动,增进两地友谊,充实援疆生活;开展“关爱家属”活动,做好干部人才家属来疆探亲后勤服务保障工作,看望慰问生病住院的干部人才家属等等。
通过这些活动的深入开展,使我们的干部人才不忘初心,把组织的温暖传递给家人,把家人的牵挂转化成动力,不断以归零的心态、翻篇的姿态、奋发的状态投身到本职工作中去,为实现新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长治久安奉献青春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