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夜景美如画。记者杨晓轩实习生姚颖康摄
浙江在线8月5日讯(浙江日报记者 霍翟羿 林雅琪 赵路)入城口美了、城市大道提前建设完工、夜杭州亮起来了…借力G20杭州峰会,杭州抓住机遇,通过推进一系列环境提升工程,加速打造“美丽杭州”、建设“两美浙江示范区”,同步推进城市现代化与城市国际化建设。峰会倒计时30天之际,杭州的环境整治提升工程已经完工,一个更美好的杭州已经展现在世人面前,市民的获得感也随之大大增强。
杭城交通格局和出行体验正在发生改变。
随着数百个杭州市政和交通基础建设工程的推进,机场高速、东湖快速路、石祥高架、紫之隧道……一张“四纵五横”的大网已经编成,杭州的快速路网日趋完善,几十分钟横跨一座城市对市民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涉及7大区块的32条主次干道项目打通局部地区的交通网络,作为城市交通的“毛细血管”,把通畅带到每一位市民家门口。
33个入城口综合整治治愈了城郊接合部顽疾,在打造美丽城市门户的同时,更重点完善了交通功能,解决了城市内外交通衔接不畅的问题;而作为杭州主城区十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市政道路平路整治工程,80条干道平整了,标志标线更规范,行车舒适度有了明显提升。
杭州的“颜值”,得到大幅提升。
两千多幢沿街建筑立面有机更新,道路两侧的标志标牌、店招广告、弱电箱体和通信铁塔这些城市家具都经过整合与美化,让整座城市更加美观简约。彩钢房(棚)的专项整治,一改往日存在的视觉污染,让城市的“第五立面”更加整洁。
亮灯专项工程改造提升后的杭州夜景,更是让市民、游客印象深刻——以西湖、运河、钱塘江三大核心区为重点,“西子寻梦”“星河枕梦”“之江追梦”为主题的夜景灯光,将整座城市的夜景一气串联,层次清晰,靓丽动人,为这座旅游城市的景观再添一笔。
杭州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完善。水、电、燃气、通信,城市基础设施的提升带来的是市民生活质量的提升。
借峰会历史机遇,杭州大力推进包括“两路两侧”整治、旧小区改造在内的一系列民生工程。25个整治项目把60年未变的馒头山社区从里到外都变了个样;百年思鑫坊、星远里和劝业里经过修缮,洗去铅华重现民国风韵;“城中村”玉皇山环境一整,游客和投资客多了,老百姓的腰包也鼓了。
为了让城市环境更有序、更整洁,杭州市从去年开始就开展了户外广告、工程渣土、摊点乱摆、违法养犬、违法建筑、环境卫生、环卫设施等十大整治行动,有效破解环境秩序治理热点难点问题。眼下,杭州市“打造最清洁城市”活动正在全城火热进行中,洒扫庭除后的天堂杭州,将以最好的形象迎来四方宾朋。
“相”苗木如找对象
南庄兜是杭州的“北大门”,和城市形象息息相关,一定要把南庄兜整治工程做成精品。 ——史海祥
每当听到身边的人说,南庄兜入城口变得漂亮了、通畅了,“史工”的心里就美滋滋的。
“史工”就是史海祥,绕城南庄兜入城口综合整治项目的负责人。项目从今年3月启动,6月底完工。整治主要包括景观绿化、立面整治、亮灯照明三大内容,都是“史工”一手带起来的。项目组的人都知道,他对工程就一个要求,“做精品!”
为了这“精品”二字,他可没少下功夫。
路过入城口互通区,你会发现那里的沙朴、银杏、桂花等苗木,不管是树形、叶子,还是茎干,看着都特精神。你可能想象不到,入城口互通区的重要视觉焦点,有近50株苗木是一株一株“相”来的!
今年正月初八,年后上班的第二天。还没从过年的喜悦中缓过神来,“史工”就带着工作人员到处去“相”桂花、沙朴、银杏……“别看入城口绿化面积大,其实和家里做摆设一样,都有大讲究。首先苗木得够大、够粗壮,种小了,100码的速度开过去,只有绿晃晃一片,啥也没瞅着。”史海祥说,“像互通区这样的视觉焦点,尤其要种出‘气质’。要是一进门就看到一片稀松、叶子耷拉的植被,你对这城市啥感觉?”
“相”树,足足花了5天。这5天里,史海祥每天要行五六百公里,一天要去四五个苗圃,一株一株看过来,看树形、叶子、颜色,谈价钱。最后,愣是从一万多株苗木中选中了最中意的近50株。用他的话来说,“相对象都没这么仔细。”
在绕城南庄兜入城口综合整治项目中,绿化面积约23万平方米,立面整治约10万平方米,而亮化照明包括双向投光灯6400套,FM2大功率投光灯740套等,是整治的重头戏。
自4月份亮灯工程启动后,“史工”就多了个夜行的习惯——天一黑就出门。干啥?看灯!“一看就得两个小时。咋看也有讲究,看全景要跑到杭宁主线的桥上,视野广;要再高点,得带上航拍机。反正,一晚上车子得反复上下匝道好多回,看到夜里12时回家也是有的。”“史工”回忆道。
有人说,“史工”看灯,就和看“情人”似的,那眼神,盯得死死的。“史工”听后乐了,解释道:“不看仔细真不行。灯亮到啥程度,颜色协调不协调,那都是问题。就说树的投射灯,得照出整颗树的轮廓才好看。要是照偏了,只照到根部、或是叶子,那车子开过去,体验就很不好。”所以,实施亮灯工程的2个月里,入城口几百盏树木投影灯,“史工”一盏一盏给看了过来。哪棵树有几盏灯,分别怎么照,他都门清。
秉承着这份匠心,南庄兜入城口的夜,美极了。一入夜,互通区大约10.5万平方米内,都亮了起来,桥体是柔白灯光,带来回家的暖意;栾树、高杆女贞、雪松等植株挂上灯,配合草坪灯来装扮;收费广场两侧有花海、星星点点的芦苇灯,像是江南水乡的芦苇荡中,飞舞着闪烁的萤火虫……带着水乡的温婉,一条温暖归家路,亮了。
80条平整道路的“总管家”——
白天黑夜街头忙
用装修自家房屋的态度去对待城市里的每一条道路。平顺整齐的路面、功能完备的设施,这就是对我们辛苦的最好回报。 ——吴峥
晚上8时,响了一整天的手机终于安静下来。吴峥关掉桌面上挤满了项目方案和汇报材料文档的电脑,从柜子里一件件拿出自己的“武器”:安全帽、施工反光背心、标尺、红外测温仪……
为保障G20杭州峰会,杭州市启动了近年来规模最大的街容环境提升工作,其中包括主城区80条道路的平路工程。作为杭州市市政设施监管中心工程管理科副科长,吴峥的主要任务,就是和这些路打交道。“城市道路整治工程项目的前期梳理排摸、各部门协调对接、工程管理,以及专题研究和汇报,都是我的工作。”吴峥说。
吴峥的工作中,还有工程项目现场管理这重要的一环。为了减少对交通的影响,道路整治工程大部分选择夜间作业;要管理项目施工现场,吴峥就成了深夜出现在街头的人。
平路工程说来简单,但施工过程中每一个瑕疵都有可能给完工后的路面留下隐患。深夜里,“全副武装”抵达现场的吴峥知道,道路施工质量,光用眼睛看是不够的:道路侧石高度是否整齐划一、路面铣刨深度是否足够,要用上标尺;新摊铺的沥青温度是否达标,就要掏出红外测温仪……至于标准,那要精确到每一厘米、每一摄氏度。
一个晚上的现场蹲点结束,吴峥回到家往往已经是凌晨1时多;第二天早上,他要在9时前赶到单位:对接协调各职能部门、整理工程资料、了解各城区的具体情况……累了中午就在桌子上趴会。
这样的努力,让吴峥对全市的大部分道路施工情况都了然于胸,甚至连西湖大道人行道上新铺的每一块砖,他都去走过、踩过。同事们都信任他:“跟项目有关的问题,问他就行了!”
7月,包括杭城绝大部分交通干道在内的主城区80条道路整治工程已经完工,沥青摊铺了200多万平方米,人行道铺装10.7万余平方米,平侧石更换4万余米……100多条二类道路和2000余条三类道路的整治也已收工。吴峥说:“这一年来杭州的城市道路整治工程不但规模更大,精细程度也今非昔比。很多道路在施工过程中都使用了以前只在室内装修过程中用到的定位方法。”
西湖区“峰会铁娘子”——
每天巡视数万米
在我的字典里,只有“合格”或者“不合格”,没有“大致合格”的存在。——陈建
7月25日,烈日当头。刚刚完成38条路的最后一条——丰潭路提升改造的陈建,又开始“扫街”了。天目山路、曙光路、省府路、黄龙路……冒着约40℃的高温,她时而蹲在路边,测量人行道板的缝隙;时而钻进路中间的隔离带,查看植物生长状况;甚至连路边的果壳箱都不放过,围着它敲敲打打许久。
戴着黑框眼镜,身形瘦削,话不多。如果第一次见到陈建,很难与她“峰会铁娘子”的外号联系起来。可就是这样一位女子,一肩担起了西湖区38条道路的提升改造重担。
算起来吓一跳——这38条道路,总长度为18万米,相当于跑4个马拉松。从2015年7月接到任务以来,一年时间,陈建和她的同事们,铺设了超过110万平方米的沥青、4万多平方米的人行道板、3.5万个路牙子和4100多个窖井盖。
“不光工程量大,要求也非常高。”陈建告诉记者,一般道路人行道板的缝隙标准为小于等于5毫米,西湖区的要求是2毫米以下;沥青路面铺设,西湖区采用了降噪性能更好、使用寿命更长的SMA沥青材料,但这种材料必须在温度达到170℃左右才能铺设,且需一次性铺设完成。否则,整段路面的沥青都得铲平重铺……
标准提高了,对于质量的监管就得严。陈建给自己定下规矩:每周必须将全部38条道路巡视一遍。记者粗略计算了一下,陈建每天需要巡视的距离就达到了2.5万米。一条路,别人走一遍就“过”了,她要走三遍;检查人行道板是否呈直角,一般人量一个角,她却把四个角全量一遍。
陈建的同事、西湖区峰会办工作人员陈勇告诉记者,他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今年3月底,发生在求是路上的一幕——当天陈建在巡查时,发现一段正在铺设的人行道板,缝隙比规定大了约0.5毫米。她马上要求工人停工,重新铺设。可工人觉得,自己已经铺得很标准了,不肯停下来。看到自己怎么劝都没用,陈建的火气“噌”地上来了,她猫下腰,将铺设不合格人行道板整个翻了过来!翻了一块,又翻了第二块……这一幕,把一旁的所有人都惊呆了,直到工人答应重新铺设人行道板。
“要知道,每块人行道板,至少有30公斤重!那天回去的时候,大家都对她竖大拇指,叫她‘铁娘子’。”陈勇说。
而在解决问题的时候,陈建成了创新者。她和同事一起,引入了“十字架定位工艺”等大量新方法:每块人行道板的缝隙上,插入了2毫米的塑料十字定位架。这种做法,最大程度保证了人行道板的平整和缝隙的均匀;为了保证每个工程的进度,陈建还建立了“每日五点例会制”,每天下午5时召集各条道路工程负责人开会,及时汇总信息,灵活调整策略,确保完成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