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专题聚焦 > G20峰会专题 > 浙报全媒体报道 正文
不忘初心 再谋新篇——浙江续写“八八战略”、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纪事
2016年09月02日 17:02:03

  浙江在线9月2日讯(浙江日报记者杜博)

  2015,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莅临浙江考察,赋予浙江“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的新使命,浙江豪情满怀,负冀前行。

  2016年9月,G20杭州峰会启幕在即,浙江为服务保障峰会全力以赴。回望办大事、办实事、办成事的奋斗足迹,我们戮力前行、奋勇争先。

  一年多来,全省干部群众时刻以总书记考察浙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坚持以“八八战略”为总纲,牢牢把握“更进一步,更快一步,继续发挥先行和示范作用”的总要求,上下同欲、真抓实干,奋力推进“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和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落地生根,把“两富”“两美”浙江描绘得更美好,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实践新境界。

  涛来势转雄,猎猎驾长风。“壮观天下无”的钱塘江,大潮正蓄势;迈向高水平的浙江,厚积待薄发。

  一大战略起笔擘画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风物长宜放眼量。分析中国经济,要看这艘大船方向是否正确,动力是否强劲,潜力是否充沛。”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指引当下和未来一个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作为市场经济的先发省份,浙江较早地感受到了世界经济下行带来的寒意。在浙江考察期间,总书记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对浙江提出“在适应和引领新常态中做出新作为”的要求,如苍穹北斗,为我省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指明了更高目标。

  如何适应和引领新常态?关键是要保持战略定力,应势而谋,深入研究管用的措施和办法,推动经济发展乘势前进。

  创新引领,动力更澎湃——

  今年4月,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通过《中共浙江省委关于补短板的若干意见》,把抓科技创新作为必须补齐的第一短板,把创新目标牢牢锁定在第一方阵,努力打造各要素综合集成、各环节紧密协同的一流创新生态链,率先建成创新型省份。

  我省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以创新为引领,奠定浙江未来发展基础的产业新格局正在形成——信息、健康、环保、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7大万亿产业强势崛起,新经济、新业态蓬勃发展,新动能、新空间加速形成,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服务业占GDP比重超过50%。有了创新战略的强力支撑,越来越多的浙江企业昂首挺进世界高端竞技方阵,敢向潮头竞风流。

  2014年9月19日,纽交所大厅内人潮涌动,阿里巴巴在此上市(记者倪雁强魏志阳/摄)

  2015年3月,国务院批准杭州成立全国首个国家级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以此为契机,杭州推出“海风计划”,100家以互联网为特色的中小微企业正御风起舞。

  看杭州,双创活力竞相迸发。“城西科创大走廊”将集聚30万创新创业人才、1000家高新技术企业、1万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志在成为全球领先的信息经济科创中心;先后出台科技创新“30条”、深化改革“杭改十条”、“信息经济35条”、“人才新政27条”……降低创业门槛、加大扶持力度、丰富和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天堂硅谷”正露峥嵘。

  看全省,特色小镇引领风骚。2015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决定创建100个省级特色小镇。现如今,特色小镇正成为未来新产业的重要平台,梦想小镇点燃梦想,未来科技城引领未来……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的特色小镇,正在重塑浙江经济发展新格局,发动转型升级新引擎。

  杭州新天地跨贸小镇。(记者倪雁强张孙超摄)

  看未来,创新生态正在形成。以建设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突破口,把更多资源投入创新载体和平台建设,注重形成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促进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强化制度供给和政策供给,真正以创新驱动引领转型升级。

  结构优化,后劲更磅礴——

  “十三五”是我省强化创新驱动、推进新旧动力转换的关键期,是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期,是加强制度供给、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期,浙江持之以恒打好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打出发展新气象,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倒逼产业转型升级,打好“外形拳”。近年来,我省以治水为突破口,打出“三改一拆”“五水共治”“四边三化”等一系列“外形拳”,淘汰高污染、高能耗的低端落后产能,出清“僵尸企业”,腾出发展新天地。

  晨曦中俯瞰武义熟溪城区段,蓝天白云倒映在彩虹桥下湛蓝的河水里,令人心旷神怡。(通讯员张建成摄)

  激活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打好“内形拳”。“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电商换市”,换来发展效益更高、质量更优;培育“名企名家名品”,代表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新兴产业茁壮成长,经济形态更高级、结构更合理、质量效益更高。

  产业发展的“高颜值”背后,是发展理念的变化,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的践行。

  2015年,我省正式给26个欠发达县“摘帽”,不再考核GDP总量,转而着力考核生态保护、居民增收,并实施精准帮扶,推动地区经济发展,一个追求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共赢的浙江,正向着“绿富美”加速奔跑。

  今年初,又在实践中念好“拆治归”三字经,引入大项目、提升新动能。

  以大项目为引领,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十三五”开局之年的第一个工作日,我省举行扩大有效投资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开工的614个项目总投资高达6652亿元,吹响了全省上下抓好“十三五”良好开局、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锋号。7月,第二批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启动仪式举行,开工的668个项目总投资高达7146亿元,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坚定不移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心和信心。

  壮士断腕,弃旧扬新,产业此消彼长,企业优胜劣汰,从大多数人受益的“帕累托改进”到利益增进与利益调整并存的“卡尔多改进”,阵痛之下,考验定力、考验担当。

  动力转换,结构升级,找准跑道、见到曙光的浙江,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道路越走越自信、越走越从容,展现智慧、展现魄力。

  一份决心历久弥坚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轮全面改革扬帆起航。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时强调,改革是推动发展的制胜法宝。

  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之地,凭借锐意进取、敢为人先的精神,浙江勇当排头兵,敢蹚深水区,在改革的道路上奋勇前行。在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中,发挥全面深化改革牵引作用,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推进改革,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不管是落实已出台的改革,还是推出新的改革举措,都更加需要披荆斩棘的勇气,更加需要雷厉风行的作风。”

  改革之路,虽千万人吾往矣!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省委、省政府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精神,围绕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以政府改革为突破口,一步一步,扎实推进各项改革。

  抓住机遇,对接国家战略——

  我省抓住全面落实国家战略举措的历史契机,增强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抓落实,同时紧密结合浙江实际,把顶层设计贯彻到基层实践,发挥好试点对全局性改革的示范、突破、带动作用。

  我国新设7个自贸试验区进入试点探索新航程,浙江占据一席。我们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探索建设舟山自由贸易港区”的要求,就推动大宗商品贸易自由化,提升大宗商品全球配置能力进行探索。

  开化县结合自然资源资产调查,摸清县域资源环境本底条件,系统梳理各类规划,查找交叉矛盾等问题,研究制定规划体系、空间布局、基础数据、技术标准、信息平台和管理机制“六个统一”为目标的“多规合一”改革方案。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开化“多规合一”的改革成效表示肯定。

  紧抓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舟山群岛新区开发建设机遇,以改革的思路推进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设立省海港委,组建省海港集团和宁波舟山港集团,推动宁波舟山港加快实质性一体化。

  推进温州、义乌等改革试点建设。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加速体制机制创新,推出全国首部地方性金融法规《浙江省温州民间融资管理条例》。

  对接“一带一路”,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义新欧”铁路国际货运班列实现双向常态化运行;8月28日,中亚班列(义乌-阿富汗)从铁路义乌西站首发,不断拓展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新通道,打开发展新疆域。

  2016年8月28日上午10点18分,开往阿富汗马扎里沙里夫的中亚班列(义乌—阿富汗)正式从义乌首发启程。(通讯员龚献明摄)

  简政放权,从政府自身改起——

  通过“四张清单一张网”撬动政府自身改革,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简除烦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当好两袖清风的“店小二”,不断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目前,我省已经制定实施省市县政府权力清单,省级部门行政权力精简近万项;制定实施企业投资负面清单,启动“零地”技改项目不再审批改革;制定实施省级部门专项资金管理清单,着力破解“中梗阻”,打通“最后一纳米”。

  问题导向,从痛点难点改起——

  改革是推动发展的制胜法宝,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从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改起,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以群众满意度评价改革成效。

  针对土地要素短缺困境,全面建立以“亩产论英雄”为导向的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机制、企业投资项目高效审批制度等,县域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全面铺开。

  针对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开展民资发起设立金融机构改革,温州民商银行和浙江网商银行成为全国首批试点民营银行。发展区域性交易市场,推动金融领域创新。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试点顺利进行……

  大胆探索、迈出步子,浙江正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向着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砥砺奋进。

  一份牵挂深沉温暖

  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5年5月,他考察浙江时强调,从保障和改善民生做起,坚持群众想什么、我们就干什么。

  问需于民,以民为本——

  浙江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每年坚持办好十个方面民生实事,全省财政支出增量的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民生。一桩桩民生大计始终系于心头、付诸行动,确保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统筹城乡,均衡发展——

  总书记指出,城乡一体化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他还强调,提高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要把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改善和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生活水平作为根本的政策取向,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工农城乡关系。

  浙江要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推进城乡相向而行,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发展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谋划,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有效破解城乡卫生资源不均衡这一长期存在的结构性问题,浙江深入推进“两下沉、双提升”工程,通过完善政策、创新机制,以“人才下沉、资源下沉”为手段,努力引导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流向基层,补齐民生短板,缓解基层群众看病难题。

  推动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形成“多点给力、多轮驱动”的增收局面。我省城乡收入比缩小为2.07倍,成为全国城乡之间发展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2015年底,浙江全面消除人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的绝对贫困现象。

  立足“大民生”,筑牢幸福感——

  从生存到发展,从物质到精神,从福利到权利,我省切实关注和改善“大民生”的情怀始终萦绕,把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作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的生动注脚。

  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是基本的公共品,与民生休戚相关。浙江全面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照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路子走下去,建设好山清水秀、蓝天绿野的美丽浙江。

  深化美丽乡村建设,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美丽乡村“四级联创”,让人们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美丽乡村成为浙江大地最动人的一道风景。

  航拍青田小舟山梯田,从高空俯瞰线条清晰优美的梯田,碧绿的水稻层次分明。三十多亩梯田,种植着硫化菊,盛开着金黄色的花朵,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前来欣赏。(记者梁臻摄)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历史、守正出新,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增强创新活力、涌现精品力作,为群众提供更加多样化、更有质量的精神文化产品。

  一张蓝图一绘到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是一个庞大的有机体,一个好的社会,既要充满活力,又要和谐有序。

  2004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倡导作出建设平安浙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决策部署。浙江历届省委省政府一以贯之,坚持一手抓“经济报表”、一手抓“平安报表”,不断加强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扎实深化平安浙江建设,让浙江跻身全国最安全和谐的省份之一。

  创新发展“枫桥经验”,推进全省平安建设信息系统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两网融合,初步形成全省“一张网”的基层社会治理网络体系。

  搭乘“互联网+”发展东风,积极探索社会治理综合平台建设,提升我省基层社会治理信息化水平。

  十年前,在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主持下,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作出了建设法治浙江的重大战略部署,率先开始了法治中国在省域层面的实践探索,也开启了浙江波澜壮阔的法治十年。

  “法者,天下之准绳也。”要实现政治文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和谐、人民幸福,都离不开法治。

  十年来,几届省委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坚持不懈推进法治浙江建设,走出一条经济发达地区先行先试的新路子,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鲜活样本。从顶层设计到末端治理,法治浙江建设不断拓展内涵与外延,改革发展各个领域无不以法治为框架、用法治作支撑、由法治来贯穿,助推浙江打开发展新格局。

  法治精神已融入浙江的血脉与基因,法治信仰深入人心,法治社会图景日渐充盈;一系列标志性、关键性、引领性法律法规陆续出台,创造了一项又一项“全国第一”,为改革发展激活一池春水,确保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引领和推动改革的路径越来越清晰,护航浙江长风万里,破浪前行。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浙江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作风建设为突破口,思想、组织、制度和反腐倡廉等各项建设工作齐头并进,打虎拍蝇毫不手软,铁面执纪严纠“四风”,制度创新成果丰硕,不敢腐的震慑作用充分发挥,不能腐、不想腐的效应初步显现,政治生态上的绿水青山正在形成。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严字当头,动真碰硬——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为契机,聚焦突出问题,铁面执纪,八项规定深入人心,党风政风焕然一新。

  实字打底,徙木立信——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干成事的人有舞台,大力营造起崇尚实干、敢于担当、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焕发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正风肃纪,驰而不息——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树政坛清廉之风、育干部清廉之习,也需久久为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那样,浙江把从严治党作为永恒课题,党要管党丝毫不松懈,从严治党一刻不放松。

  激浊扬清,固本强基。

  打铁还需自身硬。为了锤炼干部能力作风,每个季度,浙江的90个县(市、区)委书记,都要赶一次特殊的“夜考”。

  7月18日晚,第13次全省县(市、区)委书记工作交流视频会议准时召开,县委书记们围绕“全力奋战G20”“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践行‘两山’理论创新业”三个主题,向省委主要领导汇报上半年“战报”。

  三年来,县委书记赶夜考已经成为凝聚党员干部精气神、狠抓干部队伍建设、促进工作落实的有效抓手。坚持伟大工程和伟大事业协同推进,锻造一支“狮子型”干部队伍,才能提振党员干部精气神,集聚改革发展正能量,为更好地肩负起“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提供坚强保证。

  95年前,嘉兴南湖、烟雨红船,见证了改变中国命运、改变历史走向的中国共产党诞生。时光飞逝,“红船精神”的发源地浙江翻开了发展的新篇章。“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时代号召犹在耳畔,全面从严治党的征程已经开启。

  这是一次志行万里的精神起航。广大党员要进一步强化主角意识和主动精神,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豪迈壮志,以翻篇归零的心态,以抓落实一分钟都不能停、一纳米都不能留的作风,不断开拓浙江发展新境界。

  风帆高扬启新程,大海扬波作和声。

  西湖文化广场设计以杭州特有的西湖文化、运河文化和古塔文化为建筑背景,结合现代文明的瑰丽意象,体现秀外慧中的吴越文化本质。(记者倪雁强摄)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作者: 编辑: 金斌
相关阅读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