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当新一轮对口援疆的号角响起,新疆阿克苏,500多名浙江儿女组成的援疆军团,响应祖国召唤,热血满怀地投身泱泱大漠,为疆安国定,边塞百姓安居乐业幸福富足而孜孜努力。
拳拳赤子,风风火火,这一干,就是三年。
离家万里,要说义无反顾其实很难,上有高堂老母,下有幼童待哺,在爱人老小最需要自己的时候长期缺席,是所有援疆干部人才对国的伟大的牺牲和对家难以言尽的愧疚。
“已记不清多少年次生病爸爸没有陪在身边,也记不清多少次他没有和我一起共度佳节,然而,当我也走进阿克苏,才明白爸爸们国尔忘家的原由和动力。”
一千个日夜的万里守候,很快就要结束。在第八批援疆即将结束之际,援疆干部、人才们的子女,写下体己的知心话:在没有你的日子里,我也在悄悄成长。
(一)
劳怡芃(杭州外国语学校高一 15岁)
爸爸:劳泓 浙江省援疆指挥部副指挥长
三年里,从“习惯了被爱”到懂得你的爱
转眼之间父亲援疆已经三年。 其实最初的我对他去援疆并没有什么强烈的情感——难过或是不舍都没有——可能是因为已经习惯了融入生活的父爱了吧。但是,渐渐地,我的生活发生了改变。 一日起床,昏昏沉沉地走到餐厅准备拿起早饭,眯着眼睛找盘子却找不到。猛然醒悟那个每天起早给我们做早饭的父亲现在不在家中,我望着空空的厨房,竟有点不适应。 后来有一段时间母亲工作特别忙,家中的花草渐渐变黄,垂下了头。我愣愣地盯着那濒死的盆栽,不禁想起了那曾经每天勤快地给花浇水的父亲。
住校的我在周五下午放学时早已饥肠辘辘,最怀念每个周五打开车门的那一瞬间,从父亲的车里飘出的那一阵面包的香味。这种从内心深处涌上来的幸福感根本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哪怕父亲再忙,只要是他来接我,我的饮料面包一定不会少。他总是考虑地那么周全,夏天是冰酸奶,冬天是热咖啡。 我渐渐地开始想念,却无奈每次父亲回来是嘴笨的我总是说不上几句真挚的话。每次都想张口说“你也要有规律地好好工作”,但话到嘴边却终究发不出一个音。父亲在走之前总会留下一封信和几个硬币,而我,也只能满怀感激将它们珍藏在抽屉。
Facetime的时候我永远把镜头对着天花板——不肯露脸,其实也不敢露脸。听着电话里传来信号不好而时常卡断的声音,不知怎的,鼻子酸酸的。每次他唠唠叨叨地说那几个句重复的话题时,我表现出来的永远是不耐烦,希望早点挂电话。因为我知道,我马上就要哭出来了。 三年时间,不过1000多个日日夜夜,在生命的长河中也许不算太长,但对于一个家庭以及成长中的我,却有着特别的意义,现在家里阳台上的花草长得更加茂盛了,我的个子已经超过了你。但是年近八旬的爷爷、奶奶变得更加佝偻、弱小了,妈妈像你一样增添了白发、皱纹还有风霜,我对你的称呼也从老爸变成了父亲,我不知这是感情生疏了还是内心成熟了……我觉得我在这三年之间最大的成长,是褪去了青涩,在这三年之间第一次抛开了“习惯了被爱”,清清楚楚地感知到了父亲对我的爱和期望。我和妈妈以及爷爷、奶奶,都期待着你凯旋、平安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