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全国两会顺利在首都北京开幕,全国政协委员蒋平安正在准备的提案里有进一步加强南疆四地州双语教育的内容:“加强双语教育,提升南疆农牧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素质,尤其要加强南疆四地州双语幼儿园的建设,从娃娃抓起,这将为他们今后的就业创造条件,从根本上实现脱贫。”
我的结对亲戚在库车县哈尼喀塔木乡,一次见面后临别,亲戚说:“下个月就见不到你了,孩子要上去乌什县的小学学习汉语,我们也要搬去乌什了,我们虽然知识少,可是知道汉语很重要,希望孩子从小可以学好汉语,以后找个好工作。”一番话说得我很好奇,在新疆双语学校不少,就是考虑离家近等因素肯定也应该是选大地方,那等同是选择于师资力量、教学质量相对更优良,为什么要去乌什呢?
亲戚看我不解,拿出一份报纸给我看,醒目的标题写着“库尔班·尼亚孜和他的国语学校”,一看介绍明白了,原来乌什县依麻木镇国语小学是一所民办小学,2003年5月经县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在县委、政府的鼓励支持和帮助下,由库尔班·尼亚孜自筹资金60万元创办,是新疆唯一一所民办国语小学。更厉害的是,就是这么一所民办的汉语学校,办学至今14年来,先后有300多名孩子毕业,近90%考入了疆内初中班以及北京、上海等地的新疆高中班,有人已经开始了大学生活,这样的成绩成了库尔班国语学校的“招牌”,吸引许多少数民族家长慕名前去。亲戚说“以前刚办学的时候是找学生去上课,现在要托人早早报名才能按时入学呢!”
一个民办学校如此引人注目绝非偶然,在陆续了解过程中,学校故事也逐渐被人熟知:创办人库尔班·尼亚孜曾经开过超市、药店、小商品批发城,看到外面的大千世界,众多的就业和挣钱机会,想想家乡的父老乡亲很多都没有出过县城,究其原因之一是不懂汉语,于是,这个维吾尔族汉子决定办教育,“教育从孩子抓起”那就办一所教孩子们学汉语的国语小学,他说:“一个中国人,连自己国家的通用语言都学不好,怎么行?”就这样,小学办起来了,尽管办学初期,他跑遍周边400多户人家,没几人愿意把孩子交给他,甚至骂他,还有家长中途领孩子回家,学校新建的围墙被推倒过……他都挺过来。
新疆是有13个世居民族之多的多民族聚居区,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而在南疆地区少数民族群众比例占到95%左右,广泛开展双语学习,是构建各民族之间沟通的桥梁,有句广告语说的好“沟通从心开始”,在多民族地区,沟通从互通语言开始,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信息传递,开阔视野,享受到优秀的文化传统,尤其能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奠定民族团结的基础,促进各民族相互交融,说得再朴素一些就是可以交到更多朋友,找份好工作。
曾听一个汉族朋友讲起记忆犹新的往事,那时候他还在西安上学,一天下午外出途中看到路边有位维吾尔族老大爷摆着推车卖甜瓜,从小在新疆长大的朋友会说些维语,便走上前用维语询价,异地他乡谋生的老人听到有人说维语顿感亲切,两个人一下热络交谈起来,本来只是普通的一买一卖,却因为熟悉的语言成为家乡朋友的“见面会”,临了热情善良的老人塞给朋友一个大甜瓜却硬是拒绝朋友付钱。
我也想起刚参加工作是在农村派出所的户籍窗口,辖区老百姓有95%都是少数民族,想要快速了解群众需求,给予对应的解决渠道,语言作用必不可少,从简单的问询开始到日常对话,从零基础到业务办理的流程术语,一点点磕磕巴巴地学起来,效果却让人惊讶,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拉近了与辖区老百姓的距离,只是多了一些心思、下了一些功夫,就不再是硬邦邦的服务,而是朋友一样的交谈,竖起称赞的大拇指,一句“亚克西”,没有什么比这样的认可更欣慰了。
人与人的交流离不开语言,少数民族多元文化具有悠久灿烂的历史,魅力无穷,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整个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同样,为达到各民族在各个领域内相互交流,需要推广学习国家通用语言,在相互融合中彼此促进,才能加快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科技等各项事业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像库尔班校长一样,认识到双语教育的意义与重要性,致力于为新疆双语教育事业,培养优秀人才的教育工作者们;像结对亲戚家一样努力为自己、为孩子寻找种下梦想的地方,让他们从小就能够体会到国家一体和中华文化的历史,创造更多的机遇,也让他们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少数民族群众;像朋友一样生在新疆的汉族同志,从小周围就是一起玩泥巴长大的各族兄弟姐妹,在玩耍学习的过程中,自然也会融入进彼此熟知语言氛围;像我们一样,从五湖四海为了梦想在这片热土上工作、生活、扎根的年轻人,愿意用自己的努力,学习和掌握语言带来的魅力,成就新的天地。
这些不同身份、不同学识、不同出发点却目标一致的人们,愿意组成群体,拧成一股绳,是因为他们都意识到双语学习是事关新疆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的基础工程,这项工作意义重大,并且收到了实效,我们要做的就是将这项工作持续开展下去,为共同创建安定团结、和谐美好的社会大局奠定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