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与阿克苏,一个地处东海之滨,一个位于西域边陲;一个是吴越文化、江南文化的发源地,一个是中西方文化荟萃的地方;一个是沿海发达省份,一个是欠发达地区。两地遥遥相隔9000余里,原本没有多少交集,却在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启动后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援疆不只是修条路、盖栋楼那么简单。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口援疆是国家战略,必须长期坚持,要把对口援疆工作打造成加强民族团结的工程。
2010年以来,一批批浙江省援疆干部人才接踵而至,舍小家、为大家,把阿克苏当作第二故乡,与当地干部群众交朋友、认亲戚,架起两地各族人民友谊的连心桥,实现了援疆工作与民族团结工作的有机统一。
援疆天使送来健康
“自从患了白内障,我连自己的手指都看不清。现在好了,手术后我能看见了,这要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援疆干部的无私帮助。”今年,金华市援疆医生赴温宿县柯柯牙管理区开展送医下乡活动时,65岁的努尔尼沙·吐尔地高兴地拉着援疆医生胡珊珊的手对大家说,援疆医生亚克西!
胡珊珊是浙江省第九批援疆眼科医生,她的父母早年就从浙江来到新疆工作。大学毕业后,她进入金华眼科医院工作。2015年,她曾作为技术专家来到温宿,指导开展白内障复明手术。2016年,当她得知要选派新一轮援疆医生赴温宿的消息,当即报了名。她说:“我是‘援二代’,新疆就是我的故乡,能有这样一个回报家乡人民的机会,我义不容辞!”在吸取了过去援疆专家经验做法的基础上,她进一步规范诊疗程序,从病例书写、手术步骤、术后用药及专科护理等方面,帮助提高本地医护团队对疑难疾病的诊断、治疗、护理和手术水平。结合自身特点,运用白内障超声乳化技术,开展了屈光性白内障手术,使白内障手术的应用得到了质的飞跃。
“7年来,全县有1025名白内障患者做了手术,手术成功率100%。这些患者全是浙江金华援助温宿‘光明行’活动的受益者,他们不但享受到了免费的医疗服务,而且还感受到金华人民的深情厚谊,这对提升百姓幸福指数、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说起“光明行”活动,温宿县人民医院院长刘杉说。
提到温宿县的“光明行”活动,一位民营企业家功不可没,他就是金华眼科医院院长吴坚韧。生在新疆、长在新疆的吴坚韧有很深的新疆情结。2004年,他投资成立了金华眼科医院,经过13年的努力,目前已成为集医疗、预防、保健、教学、科研于一体,拥有一支高水平的眼科医疗队伍,是国家卫生部视光学研究中心、温州医学院眼视光学院临床教学实习基地,在浙江中西部地区眼科疾病医治方面有着较高的声誉。
2011年,当得知金华市援疆指挥部将在温宿县开展“光明行”活动的消息,吴坚韧主动找到金华市援疆指挥部领导,决定与温宿县人民医院建立技术协作机制,并参与“光明行”活动。在金华市援疆指挥部的牵线下,金华眼科医院与温宿县人民医院签订了学科援建协议,每一年半选派一名眼科专家来温宿县人民医院工作,帮助培养当地眼科人才。每年为至少100名患者实施白内障手术,先后向温宿县人民医院捐赠价值40多万元的进口人工晶体400枚,开创了民营医院参与援疆工作的先例。
兄弟情谊永难忘
7月以来,看着自家葡萄树上一串串慢慢成熟的葡萄,沙雅县古勒巴格镇居民阿卡日·苏莱曼很开心。因为今年初,汉族兄弟刘炜彬结束援疆工作返回浙江之前,他曾发出邀约:葡萄成熟的时候,请刘炜彬来家里做客。
这份情谊,刘炜彬从未忘记,虽然已回到浙江,他仍然通过微信联系曾经并肩战斗过的地区科技局的同事,打听阿卡日·苏莱曼家的近况。“我打算年底前带上家人再去一趟亲戚家,兄弟情谊永远难忘。”刘炜彬告诉记者。
阿卡日·苏莱曼和刘炜彬之间的情谊,不是在“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时结下的,早在2013年第八批浙江省援疆干部人才到任时,刘炜彬就想过与当地维吾尔族朋友结亲戚的事。他利用挂职单位开展“访惠聚”驻村工作的契机,与沙雅县古勒巴格镇贫困户阿卡日·苏莱曼结为帮扶对子。听说阿卡日·苏莱曼想学手艺脱贫致富,刘炜彬二话没说,帮他联系了阿克苏市最好的美容美发培训学校,并把他带到阿克苏市学习,自掏腰包为他解决食宿费用,并赠送了一套理发工具。
在阿克苏市时,刘炜彬总是对远在杭州的妻儿提起阿卡日·苏莱曼家的生活情况。去年,两家人终于见了面,“援疆”“扶贫”像一条红线将两家人紧紧联系在一起,这份亲情不知不觉在两个家庭之间延续。
今年,第九批浙江省援疆干部人才401人在“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中各自结了亲。地委副书记、浙江省援疆指挥部党委书记、指挥长王通林说,浙江省援疆指挥部把“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当做援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认真组织,要求干部人才带着感情去结亲,营造“一家人一家亲”的浓厚氛围。亲戚越走越近,朋友越走越亲。今后,大家要经常在一起,共同学习、共同提高,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希望村民们有什么需求尽管给援疆干部提,有什么苦尽管找亲戚诉,有什么困难大家一起来扛。希望大家不分彼此,真诚交往、真心互助、真情永驻,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这份亲情,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我们住的安居富民房就是浙江省援建的,打心眼里感谢党和国家,感谢浙江的亲戚。大家是一家人,希望浙江的亲戚能经常来家里做客。”记者采访时,不少维吾尔族群众道出了心声。
用心谱写援疆赞歌
驾车在新疆的公路上行驶,两边是一望无际的戈壁,几个小时辽阔而寂寞的景色都不会变换。对援疆干部人才而言,这是最常见而亲切的景色,几乎每一位援疆干部都曾伴着风沙在这样寂静的公路上走过,到各地调研、考察。
“一人援疆,全家援疆”是援疆干部人才共同的感受和现实写照,很多援疆干部人才亲属的手机上都显示着浙江和阿克苏两地的天气情况;很多援疆干部人才都正值年富力强,上有老、下有小。有多少援疆干部人才在阿克苏,就有多少个家庭在无怨无悔地奉献与支持。在新疆,家国情怀常常激荡在胸,“舍家报国,倾情援疆”是每一位援疆干部人才的情怀和使命。援疆不仅是一种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更是严肃的党性锤炼;不仅是全面的业务能力集训,更是生动的改进作风实践;既是一段难得的生活旅程,也是一份宝贵的人生财富。
在援疆干部人才的帮助下,身有残疾的维吾尔族姑娘麦尔哈巴·亚库普圆了看海梦,至今她还记得那次舟山之旅;考上北京大学的贫困学生孔淑媛领到援疆助学金,圆了大学梦;从农民转型成了产业工人,阿米娜木·艾山圆了就业梦……
和阿克苏各族群众“幸福感”提升形成正比的,是援疆干部黄群超“赶着湖羊”进新疆的动人故事;是援疆教师姚仁汉“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援疆抱负;是医生欧阳栋“吾心安处即吾乡”的援疆情怀。每一个援疆干部人才都是一座桥梁,他们背后是一个单位、一个家庭,甚至整个社会。站在这座桥梁之上,两地各族群众心手相牵、血浓于水。
“我们的城市越来越漂亮,生活越来越好,这其中就凝聚着援疆干部人才的心血和汗水。”阿克苏市民陆源由衷地说。
“援疆不是旅游、不是过客。”在记者采访中,援疆干部人才如是说。他们将受援地作为第二故乡,用心了解少数民族的传统风俗习惯,培养增进感情,与当地群众和睦相处,和谐发展;自觉接受两地管理,严明纪律、优良作风,求真务实、不畏艰险,扎实做好工作;牢记使命,像天山雪松、绿洲白杨、戈壁红柳、沙漠胡杨一样,将根深深扎进土壤,为阿克苏各项事业发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