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见字如面钱钟书 杭师大教授办专题展览怀念老师和师母
2017年02月17日 02:42:35 来源: 浙江在线 浙江在线记者 曾杨希

15.jpg

钱钟书先生

  浙江在线2月17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曾杨希)江南之春,草长莺飞。西子湖畔,87岁的杭州师范大学教授马成生想起了两个人——他的老师钱钟书和师母杨绛。

  1960年,马成生进入中科院文学研究所与中国人民大学合办的文学理论研究班,成为钱钟书亲自带的两个学生之一,与钱钟书、杨绛结下一生的情谊。

  云山叠叠树重重,浙水迢遥客梦中。马成生曾写信邀请老师和师母来杭州游玩,杨绛对草长莺飞的西湖不胜神往,回复“容待异日”。可是后来,西湖却一直没有等到钱钟书。

  斯人已逝,怀念永恒。上个月,一场《我的老师——钱钟书先生》展览在浙江图书馆拉开序幕,展出的是两封钱钟书写给马成生的亲笔信,以及两本钱钟书送给马成生的书。它们见证了师生间的亲密关系,也寄托马成生对老师的无限怀念。

  初见老师 聊至酣处似旧识

  1960年,29岁的马成生从钱塘江畔来到北京。

  文学理论研究班把大名鼎鼎的学者请来做老师,他们中有钱钟书、朱光潜、宗白华、冯至、季羡林、冯其庸……马成生心想,光是听这些名字就已经让人欣喜。更让他惊喜的是,他的指导老师,正是钱钟书。

  “一个班30多个学生,只有两个人跟钱老师,别的同学都羡慕我,说我‘吃小灶’。”回忆往事,马成生的眼里流露出喜悦。

  1961年初夏,似乎连空气都快活起来。学校正式开课不久,一天下午,马成生拿到了钱钟书家的地址,他打算上门拜访一下。彼时,研究班的同学们吃和住都在铁狮子胡同1号,距离钱钟书和杨绛在建国门中科院的家,步行20分钟左右。

  带着一点点紧张,马成生敲响了钱钟书家的门。他记得很清楚,开门的正是钱老师。

  “钱老师,我是马成生,文学理论研究班的学生,从杭州来的。”马成生向老师自我介绍。钱钟书一听“从杭州来的”,马上知道了是分给自己指导的学生,赶快将他迎进门。

  聊经历,聊文学,聊生活,那天下午,马成生和老师在客厅促膝畅谈了很久,聊至酣处,钱钟书还会拍拍自己的膝盖。

  “虽然是第一次近距离接触,但仿佛早就相识。”马成生说,“这位公众眼里的大文学家,一点架子也没有,非常亲切。”

  不少人都知道,钱钟书不喜欢社交。一位读者打电话说非常喜欢钱钟书的文章,想去拜访他,他回复道:“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不错,又何必要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

  但对待自己的学生,钱钟书却从来不吝时间。在北京学习的两年多时间里,马成生经常溜达到老师家里,有时带着问题,有时只是小坐一会,每次钱钟书都热情相待。

  “钱老师的学问如大海,我们在那里只是取了一小瓢。”马成生回忆,每次请教钱老师问题,他都能立刻答上来,根本不需要查资料。有时一说就是一个多小时,他口述的内容,记录下来就是一篇论文。

钱钟书写给马成生的信。

杨绛写给马成生的回信。

  阔别重逢 有缘再叙师生情

  1963年,文学理论研究班毕业后,马成生带着不舍回到杭州。“我当时很不舍北京,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北京图书馆的丰富藏书,二就是钱钟书先生。”

  此后,马成生下过乡,当过中学校长,十余年间,和钱老师失联了。

  1979年秋,马成生担任杭州师范学院中文系主任。有一次在北京开会,他打听到了钱老师的新住处。

  “咚咚咚”,马成生叩响了门。

  好一会儿,门才开,只开了一条缝隙。应门者戴着一副黑框镜,虽然脸上皱纹变多,头发变白,但马成生立刻认出,这就是自己的钱老师。

  “钱老师,我是古典文论班的马成生……”

  “噢,对对,你就是马君!”

  那天的对话,马成生记得很清楚。进了门,钱钟书的第一句话是:“我们现在不好叫师生了,要叫同志!”坐下来,钱钟书细细地把马成生的生活、夫人、孩子一一问过来。

  此后,师生又恢复了联系,他们常常书信往来,每隔一段时间,马成生还会给老师寄些龙井茶去。上世纪80年代,马成生还再度拜访过老师。

  1994年5月,钱钟书已罹重疾。他在给马成生的信中写道:“去年大病动手术后,衰颓愈甚,恢复艰难。八十已过,残年唯以对付病魔为务。”

  病痛之身,钱钟书对自己的学生仍非常关心,他写道:“近况想安善,但已过中岁,亦望保重。无病无灾,至祝至愿。”

  有一年,马成生写信邀请钱老师和师母到杭州游玩。师母杨绛回信写道:“西湖草长莺飞,正是晴雨皆宜的好地方,不胜神往,但我们老病,无缘作游春之梦,容待异日吧。”直到1998年钱钟书逝世,这一愿望也没能实现。

  探望师母 临别郑重再嘱托

  随着年岁变大,对马成生而言,出远门也多有不便。

  2011年,杨绛百岁。10月的一天,作为浙江省文学会研究《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专家,马成生和妻子受邀前往山东开会。

  开完会他心血来潮,对妻子说道:“要不我们绕道北京,去看一看师母吧。”

  到达北京已是晚上,两位老人在教育部附近找了一个酒店住下。

  第二天上午8点,他们就出现在三里河杨绛的寓所。闭门谢客是杨绛常年的处世方式。开门的是保姆,见是不认识的陌生人,便将他们挡在门外。“我是钱老师的学生,如果不方便见面,我们回去也没关系,但麻烦你告诉一下师母。”

  随后,保姆告诉他们:“你们9点40分再来吧。”

  从杨绛家出来,他和妻子到附近溜达着消磨时间。熟悉的道路,熟悉的院子,这是他曾经不舍的北京,往事掠过心头,他心里想着:“要是老师还在就好了。”

  9点40分,他和妻子再次来到师母家门口。门已经留出了一条缝,他们推门而入,杨绛将他们迎进屋,招呼坐下。她头发白中带灰,一丝不苟地梳在两侧,穿着暗色衣服,满面笑意。

  少年变耄耋,已是不相识。她笑着对马成生说:“你的名字我一直记得,就是样子记不清了。”知道马成生的妻子是江苏无锡人后,杨绛还高兴地拉着她讲起了无锡话。

  一待就是一个多小时,聊完家常,杨绛与马成生夫妇合了影,后来,杨绛和马成生又单独拍了一张照片。临别,她利索地穿梭在各个房间,找出了几本书,并签了名送给他们夫妇二人留念。想要和钱钟书保持一致,签字时,杨绛问马成生:“以前钟书送书给你,签字时怎么写的?”

  出门前,杨绛像当年的钱钟书一样勉励学生:“你比我还小一辈,你还不多写些文章吗?”

  2016年5月,杨绛去世。马成生心中默念:“也许,她是去和老师团圆了吧。”

  谨守师教 笔耕不辍做学问

  “钱老师以前给我们讲课、指导论文,从来不像其他老师那样严肃,他说话亲切随意。”马成生表示,直到现在他还颇为感念。后来的教师生涯中,马成生对待学生也秉持了亲切之风。马成生一位在浙江图书馆工作的学生告诉记者:“马老师教我们的时候,也很亲和的。”

  师承钱钟书,马成生还学到了老师的低调。过去,他从不炫耀自己和钱老师的私交。

  直到钱钟书去世后,马成生才发文悼念:“钱钟书先生悄然走了,留下遗愿,不用任何悼念仪式,恳辞花篮、花圈,连骨灰也不保留。他的走,也正如他的生,都是淡泊世欲,脱俗超尘。”

  钱钟书曾对马成生说:“做学问,要敢于坐冷板凳,要心无旁骛。”马成生牢记老师的教诲,一生鞭策自己置身学术海洋,不仅将大半生奉献给教育事业,还努力发挥自身所长,在《水浒传》《三国演义》等研究领域颇有建树,担任了浙江《三国演义》专业委员会、《水浒传》专业委员会会长。这些年,仅水浒研究,他已发表100多万字文章。

  做学问永不止步,如今87岁高龄的马成生仍每日笔耕不辍。

  马成生把两张与师母的合影都放在书房显眼的位置,而那些钱老师的亲笔信,则成了他永远的珍藏。


标签: 钱钟书;见字如面;杭师大 责任编辑: 冯一伦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