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浙江 强基惠民

2018-10-08 06:41:40 浙江在线 浙江在线记者 李文芳 黄慧仙 见习记者 沈听雨

编者按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健全,质量和水平持续提高。

2012年底,为夯实民生之基,让普通百姓看得上病、看得好病,我省做出“双下沉、两提升”重大决策。5年多来,浙江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成千上万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医疗资源;成百上千的名医专家“沉”到地方,变“输血”为“造血”;一座座县级医疗机构转型升级,分级诊疗格局初步形成。

“办实一件事,赢得万人心”。浙江医改为改革助力,为全国医改探路。2016年12月,中办、国办将浙江的“双下沉、两提升”工作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典型案例向全国推广。当前,县域医共体建设全面铺开,“小病在基层、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模式正逐步形成。

桐庐县第二人民医院现状

  留得住人 沉得下心

  浙江在线10月8日讯(浙江在线见习记者 沈听雨 通讯员 张颖颖)从浙大市一医院(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到桐庐县第二人民医院,路程约118公里,开车需要两个小时。如今,一周五天,每天早上6时40分,从浙大市一医院开出的班车,会载着不同科室的医生,前往桐庐县二院坐诊。

  桐庐县二院有着70多年的建院历史,承担着分水镇及其周边近10万人的健康、医疗服务。2013年8月,随着双下沉政策的实施,浙大市一医院全面托管了桐庐县二院,成立浙大市一医院集团桐庐分院。此后,优质的人才和资源双下沉,给桐庐县二院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近日,记者走进桐庐县二院,眼前住院大楼和门诊大楼焕然一新,一派繁忙景象。

  三楼,来自浙大市一医院消化内科的副主任医师王晖,正带教年轻医生在为病人做胃镜、肠镜检查。在远程会诊室,由浙大市一医院牵头,集团下八家分院及其周边乡镇卫生院的医生们,正依托“互联网+”技术,开展病历讨论。一张网、八家分院、多学科专家,集远程医疗咨询、教学、培训于一体,创新性的远程会诊正在这里开启。

  自托管以来,桐庐县二院整体的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都得以提升,相继开展了肝叶切除术、EMR(胃、肠息肉内镜下高频电凝摘除术)等新项目,成立了心理科、泌尿、肛肠、纤支镜、超声碎石等科室,培养了一批以80后、90后为主的医疗业务骨干。其中,消化内科和普通外科发展已经接近了市级重点学科水平。

  “曾经由于人才流失,医院的外科水平不断下降,一些最基础的手术都无人能做。”桐庐县二院外科主任俞雪华告诉记者,好在托管以来,浙大市一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封光华坚持每周来两次,门诊、手术、查房全部带教示教。如今外科又强起来了,病人也愿意留下来。据悉,托管第一年,桐庐县二院外科的业务量就上升了30%,近两年也一直稳步提升。

  如今,以浙大市一医院集团桐庐分院为纽带,浙大市一医院、桐庐县二院、四个社区卫生服务院合为一体,形成了“1+1+4”的医疗新格局,促进分级诊疗模式的实现。

  在托管的第五年,桐庐县二院各方面都得到了显著提升,医生有了获得感、积极性,病人就诊更加满意了。

邱培林在指导年轻医生。

  六旬名医 下沉五年

  浙江在线10月8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李文芳 通讯员 方 序 鲁青)邱培林医生自己还没意识到,原本只有半年“下沉”任务的他,离开杭州到了龙泉,一“扎根”已是第五个年头。

  “下沉”近五年,就邱培林个人而言,他送走了一波又一波“下沉”专家,为当地培育出一支带不走的医疗团队,牵头成立浙西县市级医院中规模最大的肿瘤治疗中心;对龙泉当地百姓来说,再无需跋山涉水外出求医,这座被群山环绕的县城甚至还吸引了周边地区大批病患。

  与其他“下沉”专家相比,邱培林是位“长者”,有着四十多年肿瘤外科临床经验。他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下称浙二)的一名肿瘤外科名医,手术量常年在浙二稳居前三。2013年,原本已退休的邱培林返聘浙二,继续在肿瘤外科领域耕耘。2014年2月,浙二在龙泉成立分院,开始下派专家,邱培林义无反顾报了名。

  原本下派仅半年,可怎么一待就是快五年?许多人不解,可邱培林明白,基层百姓的渴求、龙泉当地的一再挽留、心底的那份责任,让他回杭的时间一拖再拖。

  在浙二看门诊时,他有许多老病号来自龙泉,当听到病人说“要是邱主任能来龙泉多好”时,他的心触动了,于是报名“下沉”。

  当在龙泉市人民医院“下沉”时,看到医院尚未有肿瘤专科,一心想干点事儿的邱培林着手推进医院肿瘤治疗中心建设,2015年9月建成后,他又备感“不能撒手不管”,以至继续留任,将肿瘤中心建设成拥有48张床位,涵盖肿瘤诊断、手术及术后综合治疗的区域医疗治疗“高地”。

  刚“下沉”那会,高铁还未开通,已六旬的邱培林每次都要从杭州坐6个小时大巴才能到龙泉。一直以来,都是个把月才回杭一趟。龙泉,俨然已经成为邱培林的第二故乡了。

  “下沉”龙泉多年来,邱培林开展了诸多新技术新业务,使原先需要在上级医院才能解决的许多高难度手术,均能在龙泉市人民医院成功开展。他一手建立的肿瘤治疗中心先后被授予“浙江省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2017年度丽水肿瘤防治先进集体称号等。

  “下沉医生若要做好,不能带着‘任务观’来,而是要学着真正扎根下去,实实在在推动基层医疗服务水平。”邱培林说。

高危产妇恢复良好

  危重孕妇 转危为安

  浙江在线10月8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黄慧仙 通讯员 于伟)怀孕7个月的准妈妈小汪坐在一辆从安吉县驶往杭州的汽车上,发着烧,只觉着浑身疼。肚子里是怀了7个多月的孩子。让她内心有所安慰的,是前排正开着车的“司机”——省中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安吉县中医院副院长王慎鸿。这是近日发生在杭长高速上的一幕。

  26岁的小汪来自安吉县皈山乡,几日前因输尿管结石肾绞痛而出现反复高烧、呕吐等情况,体温最高时达到了40.5摄氏度。

  到底该去哪里看病?又该找哪位医生看?小汪一家听说省中医院泌尿外科的专家正下沉在安吉县中医院工作。而这位专家,正是王慎鸿。“6点联系上王院长,上午八九点他便放下手头工作送我们到杭州转院,还帮我们办好入院手续,真的特别温暖。”小汪的丈夫李先生说。

  原来,当时王慎鸿在询问了病人的情况后,建议小汪转往上级医院。但彼时,患者腹内的胎儿已入盆,并出现了宫缩的情况,孩子随时可能会早产,一时却叫不上救护车,家属的外地车在杭州又限号,王慎鸿便决定亲自送他们去省中医院下沙院区。

  到达下沙院区几天后,记者在病房里见到了小汪。“现在饭也能吃得下了,调理好身体,我就可以放心等着孩子出生了。”小汪微笑着说,等情况稳定后自己便可以回家,等足月时再到医院来生产。

  “过去要在大医院看上专家号哪像现在这么容易。路远不说,找医院找医生都是问题。” 李先生说,能在家门口就看专家,实在很幸运。

  这样的一种转变,得益于5年来以王慎鸿为首的一批省中医院的专家在安吉县中医院“双下沉”工作的开展。

  据悉,自2013年10月两院合作以来,省中医院和分院、分院与社区服务中心之间开通了“双向转诊”无障碍绿色通道。近5年从基层医疗单位上转的病人达3100例,回转病人2500例,省中医院还在安吉县中医院成立了浙江省中医院浙北腔镜中心和浙江省中医院浙北心脑血管病中心。

  “医疗资源的‘双下沉’使急诊重病得到及时救治,遇到危急患者,省中和本院专家能够随叫随到。”王慎鸿说。

  


  专家点评

  董恒进(省卫计委医改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浙江大学医学部卫生政策学研究中心主任)

  长期以来,区域间医疗资源分布失衡是制约居民享受高水平医疗服务的主要因素。基于此,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开展“双下沉、两提升”工作的决策部署,推动城市优质医疗资源和医务人员下基层,这一过程中,我省逐步构建了合理有序的就医格局。

  “双下沉、两提升”工作将全面提升县级医院整体医疗水平,通过医疗资源的逐级下沉,构建有序的省-市-县-乡医疗四级网络平台,帮扶乡镇、辐射村社,逐步形成分级诊疗体系。浙江省人民医院响应“双下沉、两提升”号召,曾先后全面托管了5家县区级医院。

  基层医院如何强起来?人才是最重要的。比如,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与建德市第一人民医院确立合作关系后,以“周周有名医,天天有专家”为标准,派出常驻专家与周末专家。常驻专家下沉半年以上,负责医院重点学科建设、科室临床知识技能传授等,“输血”的同时逐步实现“造血”。

  以人为“桥梁”,基层医院的院内管理稳步提升。城市医院通过下沉优秀的管理人员,将先进的理念逐步灌输到县级医院,从而形成有效运转、全面规范、操作性强的制度管理体系。标准化、流程化的诊疗过程,最终将使基层患者受益。

  “双下沉、两提升”工作,还让许多县级医院实现了学科建设的突破。通过上下联动,重点学科的建设层层传递。根据群众需求,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北仑分院的二级临床专科从托管前的12个增加到了20个。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