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抡起锤子打一把!干了70多年,85岁的施金水时常会技痒
对剪刀这份情,他剪不断
2018年11月10日 10:35:12 来源: 浙江在线 浙江在线记者 陈淡宁

  浙江在线11月10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陈淡宁)初冬的杭州,晨风里已有了明显的凉意,但它无法驱散晨练人的热情。比如,今年已经85岁的施金水。

  妻子去世后,独居的施金水,生活简单有规律。晚上6点睡下,早晨三四点起床。每天清晨在运河边走一圈;兴致来了就乘上公交车,到西湖边逛一逛。每周有一天,他会到离家一站路的手工艺活态展示馆,以张小泉剪刀锻制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身份,现场演示老底子张小泉剪刀的镶钢锻制技艺,一待就是大半天。

  张小泉剪刀厂的工作人员说:“最近几年非遗被关注,如果有一些采访的要求,只要跟施师傅联系,他都会一口答应,去展示馆里做演示。”

  施金水打了70多年剪刀。14岁的时候,施金水的父亲把他送到了当时的清河坊扇子巷1号,做制剪学徒。

  学徒生活很清苦,师父虽然包吃住,但凌晨两三点要起床干活,深夜才能休息。支撑着施金水的是母亲那一句“男伢儿学好技术才有饭吃”。施金水记得,当时铺子里有5个学徒,每个人只能学一个环节。但施金水觉得,既然要学,就一定要学全套,自己的师父不教,那就溜去别的铺子“偷师”。当时的扇子巷里,有四家剪刀作坊,施金水把休息、睡觉的时间压缩再压缩,跑到别的铺子去学习。

  一个“全面手”就这么诞生了。

  1953年,施金水进入“张小泉”合作社,1957年剪刀厂成立后,顺理成章成为厂里的第一批工人。他待过厂里的很多科室,做过技术、质检,后来成为了全厂的技术总管。

  熟谙72道锻制工序的施金水最擅长锻打的剪刀是被标为“1-5号民用剪”的款式,包括“圆头1-5号”、“长头1-5号”,这是杭州人最熟悉不过的黑把剪——笋状的剪刀头,壶瓶或者酒坛式的剪刀把。1965年起,这款民用剪连续五次获得全国剪刀质量评比第一名。

  “手工剪刀不一定每把都合格的,合格率大概在80%,不合格的都要扔掉,不可以流出去,不然要坏名声的。”施金水说。

  厂里的员工说,施师傅很“拧”,如果哪天要去馆里做展示,不管刮风下雨他都要去。七八月天气炎热高温,厂里的管理层都希望施师傅能保重身体,不要去了。但施师傅就是不肯。

  拧,可能是一名匠人不可或缺的品质。直到现在,还有客户慕名前来请施师傅出山订制剪刀,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一些剪纸技艺的传承人。施金水说,很多剪纸手艺人对剪刀的舒适度要求很高。相比一般的民用剪,剪纸的剪刀头要更细更长更尖一点,而手把与手艺人的手掌宽度有关。而剪刀的铆钉嵌在哪里,怎么省力,施师傅都会细细地和徒弟商量研究。最终做出一把“称手”的剪刀。

  来自张小泉公司的调查,当年能够纯手工从头到尾制成一把完整剪刀的师傅,2006年尚有48人,到了2009年仅存42人,到了2016年已所剩无几。目前张小泉剪刀锻制技艺共有五位传承人分别是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施金水、张忠尧,杭州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陈标、丁纪灿、陈伟明。

  施金水曾经带出过的一些徒弟,在退休后也因各种各样的原因无法继续从事这项工作。而眼下,30岁以下的青年传承人里,还没有一个人能以手工锻打出一把剪刀。但施金水一直没有放弃,他定期会去手工艺活态展示馆里的张小泉剪刀锻制区看看徒弟们的活计,看得技痒的时候,就让徒弟们靠边站,看他抡锤子亲自打剪刀。

  “我永远是张小泉打剪刀的人。”施金水唯一的愿望,就是把这门手艺一代代传下去。

标签: 剪刀;代表性传承人;师傅 责任编辑: 洪慧敏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