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南戏活化石“永昆”,如何“活”得更有戏

字体:
—2024—
01/15
15:30:43
2024-01-15 15:30:43 来源:温州日报 记者 李建国

1月2日,永昆新剧《监察御史徐定超》在温州大剧院首演。瞿明华 摄

2023年12月14日,永嘉昆剧团演员在首演前加紧排练新剧。 李建国 摄

  元旦刚过,一场永昆大戏在温州大剧院首演。《监察御史徐定超》这本对永昆和南戏来说意义非凡的大戏经历了近16个月的创作,终于迎来首秀。这是永昆首演温州故事的剧目,也是永昆演员首次出演清装戏,所有这些,对永嘉昆剧团来说都是全新的尝试,也是守正创新的真实写照。

  “重生”之路并不容易

  时间倒退几十年,看戏曾经是温州人为数不多的文化盛宴之一。村里的戏台无疑是村民心目中真正的文化中心、娱乐天堂。大人们看戏,小孩们看热闹、吃零食,有戏看的日子,总是像过节般的快乐。百戏之祖是南戏、南戏故里在温州。作为“百戏之乡”,温州民间有着丰富的戏曲资源,不但有越剧、瓯剧、昆曲、木偶戏等剧种,也有温州莲花、温州鼓词、温州参龙、道情等丰富的曲艺形式。而永嘉昆曲,一度是其中最有代表的剧种之一。在新中国成立前,由于战乱等原因,永昆日渐式微,几致消失。

  1999年,永昆南戏传习所成立(2022年更名为永嘉昆曲传习所)。据永嘉昆剧团副团长徐律介绍,当时向全社会招收学员,大家在明知学习之后有“正式工作”也不愿意来,最终好不容易才凑齐了10人去上海戏剧学院昆曲班学习。徐律说,在当时,“唱戏的”在社会上地位很低,很多人都看不起,更不愿意让孩子去学戏。

  一部大戏激活永昆

  2000年,为了参加在苏州举行的首届中国昆剧艺术节,永昆南戏传习所(永昆传习所)特邀编剧张烈改编、谢平安执导南戏古典剧目《张协状元》,并力邀永昆“老戏骨”林媚媚、吕德明及温州瓯剧团演员王成虎、黄宗生等出演,主演林媚媚当时已是69岁高龄。当年4月1日,该剧获得了首届中国昆剧艺术节优秀展演奖。全剧6个演员,林媚媚、吕德明、王成虎、黄宗生、邹康华5人获奖。

  《张协状元》主要讲述书生张协赴考遇盗,得贫女相救,后结为夫妇。张协中状元后,虽拒绝枢密使王德用的招赘,但贫女寻夫至京,嫌她“貌陋身卑,家贫世薄”,不肯相认,竟于赴任路上剑劈贫女。后贫女为王德用收为义女,终于重圆。

  《张协状元》,这本中国宋元南戏作品让永嘉昆曲再度亮相全国戏剧舞台。此后,《张协状元》在2002年又获文化部第十届文华新剧目奖和我国戏曲界最高专家奖——中国戏曲学会奖。

  2023年12月8日晚,首届中国—东盟(南宁)文化月暨第十届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优秀剧目展演活动中,永嘉昆剧团演出的剧目就是《张协状元》。首演20多年后,“老戏骨”们早已功成身退,当年好不容易招进来的新演员已经开始挑大梁。他们的精彩演出博得了南宁市观众的阵阵喝彩。

  剧目丰富荣誉多多

  2005年6月,恢复建立永嘉昆剧团(与永昆传习所合署),并扩大了编制。2006年,永嘉昆曲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非常重视永嘉昆曲的抢救和保护工作。永嘉昆剧团团长徐显眺说,目前,永昆共挖掘、整理出具有本剧种特色的传统大戏21本,折子戏50多出。

  目前,代表剧目有《张协状元》《琵琶记》《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金印记》《折桂记》《孟姜女送寒衣》《红拂记》等。并相继出版《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浙江卷》温州本(永嘉分卷)《永嘉昆剧》《〈张协状元〉评论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永嘉昆剧卷》《永嘉昆曲十年》等具有较高历史价值的书籍。永昆已连续参加八届中国昆剧艺术节汇演,其中《张协状元》荣获首届中国昆剧艺术节“优秀展演剧目”、中国戏曲“学会奖”“文华新剧目奖”“鲁迅文学艺术奖”“曹禺剧作奖”、入选浙江省“五个一工程”等多项大奖;《金印记》荣获第五届中国昆剧艺术节“优秀剧目奖”、浙江省第十二届戏剧节“优秀剧目大奖”、浙江省“五个一工程”项目;《红拂记》入选浙江省“五个一工程”项目;另有多个剧目、多位演职员参加上级举办的各类展演活动,荣获国家级、省市级50多个奖项,受到领导、专家、观众广泛赞誉。

  2018年,大型原创剧目《孟姜女送寒衣》荣获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实现温州市在申报大型舞台艺术创作项目上零的突破。2020年,永嘉昆剧团荣获“第八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

  永嘉昆剧团还曾多次应邀赴台湾、香港等地区进行文化交流活动,所演剧目获得当地观众的高度好评。

  传承发展压力很大

  永昆由于长期扎根民间,服务基层,具有较强的平民气质,表演风格庄谐并存,粗放与婉约兼顾,唱腔以高亢激越为多,节奏比较快,一些剧目在全国也是独一无二的,因而深受戏迷的欢迎。但是,随着年轻人文化娱乐形式越来越多元化,永昆等传统戏剧面临着很大的传承发展压力。

  温州市戏剧家协会主席、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方汝将说,温州地方剧种发展得比较好的,也就是永昆、瓯剧和越剧,这三个剧种都有国有院团,政府非常扶持。特别是瓯剧和永昆,代表了温州本土文化的特色,是全国、全世界的人了解温州本土文化的重要窗口。打造好永昆和瓯剧是充分展现温州本土文化自信的一个体现。

  方汝将表示,温州作为南戏故里的历史底蕴,是温州地方剧种传承的优势。现在全国对南戏都在进行深层次地研究挖掘,温州市委、市政府也更是把南戏故里的打造作为一个文化的金名片去实施,这对温州地方剧种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同时,方汝将也表示,包括瓯剧、永昆在内,温州地方剧团的主创团队、主创力量还比较薄弱。编剧、导演、舞美设计等都缺乏足够的人才。特别是永昆,他们连演员也还比较缺。一切的艺术都要靠人来传承,人是根本。所以,还需要培养大量的人才。

  守正创新未来可期

  经过近一年半的打磨,《监察御史徐定超》终于在2024年1月2日晚在温州大剧院成功首演。本剧主要讲述了永嘉历史名人徐定超赴津察访,查探段之桂(化名)贪污受贿等罪状奏本朝廷,致十多项“顶戴花翎”落地的故事,展示了徐定超为官清正、刚正不阿的高尚品格。该剧通过将温州的历史人文熔铸其中,成功塑造了徐定超不畏强权、清廉坚毅、务实担当的监察御史形象,唱响了一曲反对奸佞祸国、捍卫人间正道的正气歌。

  据介绍,该剧目创作时长近16个月,其间邀请国家一级编剧王焱、国家一级导演王文龙等业界专家参与创作,并在剧本、唱腔、舞美、表演等方面精雕细琢,实现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统一。同时,该剧也是永昆首演温州故事的剧目、永昆演员首次出演清装戏。

  长期从事宋元南戏研究的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俞为民说,永昆是南戏四大唱腔之一的昆山腔,是南戏的嫡传,它的音乐体制、剧本形式、角色体制和表演形式都承自宋元南戏,必须是在守正的基础上的创新。上世纪九十年代永昆曾将现存最早的南戏剧作《张协状元》改编后搬上舞台,在表演形式上展现了早期南戏的形式,使得古老南戏的形式得以传承展示。永昆在继承的同时,又对传统昆曲作了创新,这次永昆新编演的《监察御史徐定超》就是在守正的基础上所作的创新,用传统的形式来表现新的内容,在内容上与现代的社会观、价值观对接。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永嘉;昆剧责任编辑:阎沁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