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下午,余杭百丈镇中心小学。
沿着后山小路拾级而上,穿过竹林来到山顶平台,可以看到三个并排的可伸缩组合集装箱。
受访者供图
这是杭州一群程序员花了一年多时间建造的“沈括智能教育天文台”。
这个智能天文台看上去有些简陋,却是国内首个具备无线电教学、卫星云图接收、中国空间站及卫星高精度观测、行星成像、深空拍摄、流星监测等六大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化公益科普实践基地。
记者 石怡锋 摄
在这里,潮新闻记者见到了阿里云政企事业部高级专家、沈括智能教育天文台台长雷斌。从他口中,记者第一次听说了“深空”这个名词。
深空,通俗地说,就是在地球大气极限之外很远的空间,包括太阳系以外的空间。比如你在网上看到的很多天体的照片,以及一些有关银河系的照片,也都来自深空。
在“沈括智能教育天文台”,共有五台天文观测设备,其中有大小不一的三台是专门观测深空的,另外两台用于观测空间站等人造星体和太阳系的行星。
雷斌给我们展示了很多深空的照片。他告诉潮新闻记者,这些照片都是通过这些天文观测设备,经长时间曝光拍摄的。
受访者供图 团队成员樊嘉楠 摄
雷斌是一位业余文爱好者,也是“向天空出发”的民间公益组织成员。这个组织是由他的同事曹林创建了,一直致力于为农村地区的孩子们带来航空航天和天文科普教育。
过去5年里,曹林和他的团队走过近20个地方,带着孩子们发射自制气象探空火箭、直播国产大飞机……团队成员们被小朋友们称为“火箭叔叔”。
2023年,四川省泸定中学的小朋友们表示,希望能够亲眼看到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于是,有关智能教育天文台的构想应运而生。
雷斌告诉潮新闻记者,最开始他们是想在屋顶找个地方建天文台,但实地考察过很多地方,但要么不满足承重条件,要么受到光污染等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直到他们来到了百丈小学的后山。
记者 杨云寒 摄
最终在百丈镇的大力支持下,这个崭新的天文台才建了起来,并于最近完成了软件调试。
“这是程序员曹林、雷斌、刘旭恒、赵培龙、樊嘉楠、张文涛、梁素婷、雷勇、张旭、郭生发,还有著名天体物理学博士刘博洋一起花了一年多时间建造的。”雷斌说,天文台的从无到有,离不开背后每一个小伙伴的支持。
“我们将航空航天科普和团队最擅长的AI领域进行结合,能够通过远程操作互动方式调动全国多个观测站点,实现分时使用和远程互享,开展智能化观测,并且有针对性的自动下发观测任务、自动采集分析数据、自动产出研究成果等。”雷斌说,“而且让整个操作容易上手,并且可以在任何可以联网的地方操作。”
此外,团队还设计、研发出数字人“沈括老师”,通过人机交互的形式,进行个性化的科普教育。
后续,该团队还将开发线上预约平台,能够让更多的孩子在心中种下一颗“天文”的种子。“我们始终相信,仰望星空是每一代人、每一个人的权利。”
长六甲火箭云 团队成员刘博洋 摄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