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15日讯(记者 黄宁璐 陶韬)上海林先生年迈的父母生活在宁波老家。有一次他休年假回家陪母亲去医院检查,当他缴完费,看到母亲步履蹒跚地走在大厅里,眼神迷茫、无所适从,想想自己常年在上海无法陪伴,心里很是难过。
也就在那一次,得知有陪诊这项服务,他决定试一试。
近几年,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加快,以老年人为代表的群体就医不便问题凸显。职业陪诊师队伍日益壮大,提供陪诊服务的公司也越来越多。天眼查平台显示,目前全国陪诊类相关企业已有1000多家,其中2023年注册的就超过400家。
悄然兴起的陪诊服务,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近日,记者在浙江、上海等地进行了调查采访。
谁最需要陪诊师?
老年人、异地就医者
孙文晶是“无尤陪诊”平台杭州区域的陪诊师。她曾在东北开了10年餐饮店,看到附近一家医院陪诊服务需求大,转行成为陪诊师,干了几年后于今年来到杭州。
“独自就医的老年人,面对划分越来越细的科室、越来越多的自助设备,常常会手足无措,很需要有人陪同就医。”孙文晶说,即便是她这样每天奔走在医院的人,也还是需要定期更新脑海中的“医院地图”和“就诊流程”。
孙文晶在陪诊行业已4年,每小时收费在百元以内。她陪诊过做全麻胃肠镜检查需要留观的人、独自带娃的宝妈、独在异乡害怕去医院的年轻人等。
上海陪诊师刘转前不久收到一位患者儿子的感谢,“刘姐,如果没有你,我的工作都没法正常干了。”
这名患者做了髋关节置换手术,从术前各项检查、手术再到术后恢复,刘转全程陪诊,半年里跑了数十趟医院,而患者家人也没有耽误工作。
40岁的刘转曾在舟山一家医院的挂号窗口工作,2020年随丈夫搬家到上海。对熟悉就医流程的刘转来说,陪诊师是一个合适的职业选择,2022年6月,刘转成为全职陪诊师。
陪诊服务的另一类主要客户是异地就医的人群。优质医疗资源聚集的地方,是不少大病、疑难杂症患者的就医目的地。“异地求医的患者往往人生地不熟,在医院要面对的困难可想而知。”刘转估算,她服务过的800多名客户中,外地人占比60%到70%。
能不能推广公益陪诊?
需求越来越大,职业陪诊势在必行
不少地方的政府部门、医疗机构探索推出了形式多样的公益陪诊,浙江还推出了数字健康人“安诊儿”提供智能陪诊服务。
2021年3月,浙江医院推出公益陪诊服务,陪诊团队主要由医院导医、志愿者等组成。“最开始我们主要为拎着大包小包独自来住院的患者提供陪诊服务,后来发现门诊病人也有需求,比如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残障人士,所以慢慢扩展成面向所有患者。”浙江医院门诊部主任王亚利告诉记者,截至目前,该院已提供陪诊服务近2000人次。
不过,王亚利坦言,每天在医院兼职公益陪诊的导医和志愿者为30人左右,一次陪诊短则20分钟,长则一个小时,他们还要兼顾本职工作,压力不小,“只能将服务用在关键环节,优先帮助更需要的对象。”
医院推出的公益陪诊受到群众欢迎,但人力有限,面对更大范围的就医群体做不到面面俱到。于是,职业陪诊师填补了空白。
人们希望陪诊师有一定的职业标准。手机上的陪诊小程序有不少,吸引了各地陪诊师入驻,但服务优劣难以鉴别。
据“无尤陪诊”平台透露,该平台目前共有全国各地的陪诊师1500余人,以80后居多,女性陪诊师占比70%左右。该平台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平台上注册和报名培训的人,既有从事过医护相关工作的,也有家政服务员、育婴师、养老行业从业者等相近服务行业的。
记者了解到,目前各地职业院校还没有开出专门的陪诊专业,但相关培训课程和职业认证已经出现。
从2023年上半年开始,浙江省卫生健康综合保障中心推出了陪诊师培训认证考试。该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培训和考试内容包括政策法规、行业标准、医学知识、医院运行流程、职业道德以及人际交往等,已颁发培训合格证书600余本。
该负责人介绍,目前相关的行业协会、社会团体和高职类学校等均在探索开展陪诊师培训,有20多家培训机构正和他们对接考培合作,其中既有浙江省的机构,也有北京、福建等地的机构。
为了更好地防范陪诊行业可能出现的问题,眼下,该中心正针对行业现状、市场需求、医院期望等开展大量调研,进一步完善培训大纲和考核要求。“希望获证的陪诊师不仅能让患者满意,也能得到医院认可。”
陪诊行业还需要哪些规范?
明确收费标准,保护病人隐私,防范医托“侵入”
陪诊服务的兴起,折射的是群众更多元、更真实的就医需求。
目前,陪诊师尚未被列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由于缺乏标准,陪诊行业还存在服务内容模糊、收费标准混乱、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
多家医院有关人士表示,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陪诊服务需求会日益旺盛。但他们对市场化的陪诊服务持审慎态度。
一位业内人士认为:“陪诊服务本身是好的,但市场化之后,难免会发生一些纠纷,需要监管部门进行规范引导和管理,推动陪诊行业朝着专业化、正规化方向发展。”
一家医院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动辄几百元一次的陪诊服务费,对很多普通群众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建议有关部门能关注这个新兴行业,规范服务标准和收费标准,让老百姓花了钱能实实在在获得相应服务。
在采访中,不少患者表达了找陪诊师的需求,但又存在是否会泄露个人隐私、碰到医托等顾虑。另一边,陪诊师们则表示,最怕的就是遇到难缠的病人和家属。
对此,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马丽红认为,陪诊师应在合同约定和服务必要的范围内使用患者个人信息,且不能擅自向其他人披露患者的个人信息,比如不能将信息卖给医托,否则就侵犯了患者的隐私权。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朱晓峰认为,患者和陪诊师两者的权利义务关系取决于双方约定,因此在签订合同时,双方应尽可能清晰地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防止权利义务关系不清导致法律纠纷,影响自身合法权益的实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