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6月25日讯(记者 唐骏垚 应陶 通讯员 姚玲玲)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之际,浙报集团与省社科院携手探索服务基层新模式再结硕果。24日,由浙报集团杭州分社与省社科院发展战略和公共政策研究院共建的“西湖智库”在杭州市余杭区黄湖镇设立启动首个生态文明实践站并发布三年行动计划,打造“媒体智库赋能+社会资源整合+实践成果转化+乡村模式输出”的创新协作生态。
根据行动计划,“西湖智库”生态文明实践站将致力于实现“123”发展目标:力争3年内实践站在杭州市13个区(县、市)实现全覆盖,搭建“媒体+智库”赋能各地生态文明实践创新的平台;组建“专家+记者”骨干团队,为每个实践站配备双站长;实施融媒矩阵传播行动、青年学者蹲点行动、要素资源融合行动,探索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机制。“西湖智库”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从品牌、IP、机制三方面发力突破,赋能黄湖产业的繁荣与发展。
黄湖镇是余杭区“未来乡村实验区”,早在2015年就联合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万向信托等“生态合伙人”,发起全国首个水基金信托“善水基金”,建立全国首个全村域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青山村“受益者付费”机制。目前,黄湖镇相继引进青山自然学校、融设计图书馆等40余家生态产业单位、120余位国内外青年人才,年访客数增长至近10万人次。
随着生态文明实践深入推进,黄湖镇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和善水基金也在迭代。当天,黄湖镇全村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暨善水基金2.0发布。“将会有更多社会公益组织、绿色金融机构、村集体经济组织、高校、国企等加入。”黄湖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周林伟告诉记者,善水基金2.0在保护空间扩容、保护资金更多元、参与主体更多元三方面进行了升级,致力于把黄湖镇打造成保护范围更大、合作伙伴更多、项目类型更多样的全村域生态保护补偿片区。
黄湖镇“生态合伙人”正持续扩容。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零碳智慧屋项目、黄湖生态文明馆项目、微笑明天基金会明天书屋项目已签约落地。“我们想看看一个乡村如何能够真正做到低碳、零碳甚至是负碳。”浙江大学社科院副院长、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龚斌磊表示,团队将在青山村的实验田里规范化肥农药使用,加大农业农村减排技术推广应用,打造一个“生活实验室”,将乡村减排落到实处。当天,余杭生态环境“天空地”一体化监管省级试点项目也同步发布。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