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省智慧农业引领区建设现场会在衢州江山市举行,会议明确了浙江未来5年智慧农业引领区建设的“作战图”“任务书”。从会上,记者捕捉到一个热词——“AI+农业”。
浙江发展“AI+农业”,先天优势在哪?随着AI大模型技术不断升级,“AI+农业”又将迎来哪些机遇和挑战?
“软硬兼施”,
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早在2003年,浙江便启动“数字浙江”战略部署,为智慧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全省农业农村系统深入实施智慧农业“百千工程”,积极推进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等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领域的探索应用,取得良好成效。以省市县三级贯通的“浙农码”为例,现已接入24个省级应用、102个地方应用,汇集372项涉农服务,累计赋码用码量超7.1亿次。2024年11月,浙江获批建设全国首个智慧农业引领区。
智慧农业发展需要“软硬兼施”,因此,浙江不断夯实“硬件”——基础设施,进一步畅通智慧农业发展的通信“大动脉”,织密物联“感知网”。在“软件”方面,浙江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强化项目支撑、优化政策服务,让参与者真正从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从而自发地、持续地投入和应用智慧农业技术。
“浙江数字经济发达,拥有一批在人工智能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和科研机构,能够为‘AI+农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和创新动力。同时,浙江的农业基础设施完善、农业产业化程度高,农民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较强,为‘AI+农业’的推广应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省农业农村厅数字“三农”专班相关负责人表示。
“AI+”发力,千年农耕文明焕发新生
“入库42240瓶,库内温度14.5℃……”走进浙江君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育菇房,控制系统屏幕正实时更新着各项数据。该公司负责人姜莉勇告诉记者,育菇房采用11层床架立体栽培,日产量可达65吨,从种植到出菇一般只需要48天,更重要的是可以实现365天全天候不间断生产。
“我们通过构建‘数字农场智慧平台’,实时监测调控金针菇生产环境温度、湿度、光照、风速、空气均匀度等参数。同时自主研发脉冲搅拌智能加水系统、低温抑菌精准控温算法、金针菇优质高效生长模型等,实现金针菇从菌种育种到采收的全程自动化、精准化、智慧化,使得生产效率提升了20倍,成本降低了10%左右。”姜莉勇说。
走进江山市峰田家庭农场的百亩稻田里,一只智能巡检机器狗引起了记者的关注。它不需要人工操控就能在田埂间灵活穿梭,自动避障,实时扫描作物长势、分析病虫害、采集气象数据,通过5G网络将农田信息传回云端,成为农田里的得力助手。“我们正和相关科研团队开展进一步研究,让机器狗在丘陵山地果园具备同样出色的地形适应能力,可对果树进行近距离巡检,获取树木健康状况、果实发育情况等信息,便于管理。”浙江托普云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市场部负责人杨莉介绍。
目前,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等信息技术已在浙江“三农”领域得到全方位全链条的普及应用。变经验种养为数据决策,变传统机械为智慧作业。浙江正以AI之力,让千年农耕文明焕发新生。
数字赋能,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在金华市金东区岭下镇三汶塘水库上的百米高空,“低空+AI”农事服务中心的一架搭载高精度传感器的“飞马V500”固定翼飞机正沿着预定航线对下方的稻田进行航测,拍下高清影像后实时传回中心,再由技术人员通过“AI”生成数据、分析结果,帮助种粮大户更好地进行需水灌排、施肥。
从卫星遥感监测农田墒情,到无人机进行病虫害防治,再到智能温室精准调控农作物生长、畜禽渔业养殖环境,“AI+农业”正成为新的潮流,推动农业生产实现从“靠天吃饭”到“靠数据决策”的转变。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数字农业研究院教师张垚介绍,由于地域、季节、周期等因素,农业数据变化极其复杂。“我们正在和企业合作,深入研究作物生长机理,研发智能传感器,将信息数据演化成为大模型算法推演的一部分,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奠定数字基础。”张垚说。
目前,浙江已经形成了“数字+设施+机械”的发展体系,涌现了一批智慧农业技术成果和先进的模式业态,“AI+农业”正在“浙”片田野上绽放无限可能。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