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车间里的“新打螺青年”

——大学毕业生入职制造业企业调查

字体:
—2025—
07/08
06:48:07
2025-07-08 06:48:07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蒋梦桦 杨一凡 朱银燕 赵静

  

“新打螺青年”曾皓月在车间进行装置巡检。 镇海炼化供图

  疑 问

  毕业季,大学生会选择到工厂车间工作吗?“新打螺青年”与传统产业工人有何不同?

  调 查

  大学生进厂的原因:专业对口、成长空间大、薪资待遇好、职业兴趣匹配等

  企业对大学生的需求:中高端设备操作工、人才梯队建设、研发创新和管理人才储备,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面临的挑战:社会观念对进厂工作的偏见、企业用人环境需优化、产教融合存在滞后性、部分大学生难以适应企业工作等

  思 考

  破除社会偏见:须通过政策支持和宣传引导,提升产业工人社会地位,打破“进厂即低端”的刻板印象

  优化用人环境:企业应改善车间工作条件,提供更具吸引力的薪资待遇和职业晋升通道,满足年轻人对“自由与成长”的需求

  深化产教融合:教育体系须紧跟产业升级步伐,借鉴“双元制”等模式,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解决教育与企业需求的“时差”问题

  浙江在线7月8日讯(记者 蒋梦桦 杨一凡 朱银燕 赵静)这个月起,今年新一批大学毕业生即将陆续踏上工作岗位,而转型升级中的浙江制造企业,也在期待更多高素质青年加入。

  浙江省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公报显示,2023年末全省制造业拥有超1380万从业人员。专家估算,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者超50万人,岗位涵盖生产、研发、仓储、销售、管理等。

  进入工厂的他们,年轻、有文化、视野开阔、学习能力强。他们自称“打螺(丝)青年”,但大多从事的不是传统概念的体力劳动,而是技术和知识含金量较高的操作、研发等岗位。

  当下大学生愿意进厂下车间吗?已在制造企业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当初为何“进厂”?企业对“新打螺青年”的期许如何?如何让他们“愿意来”且“留下”并“扎下根”?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深入浙江多地,探寻答案。

  “厂哥厂妹”新模样

  在台州法雷奥温岭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身着整洁白色工服的95后陈良锬,正在整理设计方案。4年前,他从上海交大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回到家乡温岭,成为一名研发人员。

  陈良锬工作的这家外企主营汽车雨刮器,他现在主攻材料更合适、性价比更高的雨刮器设计方案。他说:“老家台州有适合自己的好企业,而且父母家人和朋友还在身边。”

  记者调查发现,像陈良锬这样愿意成为“厂哥厂妹”,并非就业压力下的退而求其次,而是大学生出于专业对口、薪资与技术提升,以及对未来成长、兴趣融于职业的多元价值追求。

  这次采访,记者面向企业发放了问卷调查。数据显示,浙江企业的“打螺青年”中,18岁至25岁年龄段者超60%,本科生达49.06%;愿意到制造业企业工作的理由中,“专业对口”和“有成长空间”二者遥遥领先。

  湖北姑娘曾皓月2022年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毕业后,选择到镇海炼化工作。在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加持的智慧工厂,她娴熟地操作着先进的控制系统。“来这工作,一是专业对口,二是校招时被壮观的厂区夜景震撼了。”曾自称“厂妹”的她,如今从职场新人蜕变为操作能手,还成为志愿讲解员,接待来厂区参观的各界人士,“我想让更多人看见中国石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今年刚毕业的00后陈豪峰,对未来成长有清晰规划:“起初,父母希望我创业做点生意,但我有自己的打算。” 他选择成为浙江铭振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名管培生,经过一个月的生产车间实训,他成功转入心仪的技术岗位,“未来有很大机会升到管理岗,学习更多技能。”

  河南95后小伙赵心宇,为了爱好来到浙江。从小喜欢摩托车的他,在西安求学时省吃俭用买了辆摩托,享受风驰电掣的感觉。毕业后,他果断来到台州钱江摩托,从事外观设计。6年来,工厂提供免费单人间宿舍、3元一份的两荤两素工作餐,以及能够深度参与多款车型设计的机会,这些让他很满意。去年,父母到浙江旅游,他骑着亲自设计的摩托车接站,“我爸拍着我的肩膀说‘真帅’,我感到很自豪。”

  一个个进厂的年轻身影,诠释了“新打螺青年”的多样选择。正如陈良锬的搭档、今年刚入职的孙宇轩所言:“真的进了厂,就会发现大有天地。”

  “随着产业升级,企业用工结构发生显著变化,技术研发等人才需求加速释放。”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徐苑瑜表示。

  数据印证了这一趋势。人社部预测,2025年,中国智能制造领域人才需求将达到900万人。

  近年来,浙江制造普遍向“智造”升级,产业的发展与变化提升了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以工业母机为例,全省今年预计新增技术技能人才需求超8000名,高技能人才占比四成。

  释放出新发展空间的制造业,近几年悄然成为我省高校毕业生的热门选择之一。

  据绍兴职业技术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2022届至2024届毕业生选择制造业的比例持续攀升,从16.92%、22.42%升至23.83%。浙江农林大学的数据显示,制造业已成2022届、2023届毕业生流向最多的行业。而浙江理工大学2024届毕业生中,有25.5%的本科生、35.8%的研究生选择了制造业。

  成长阶梯,企业怎么搭

  当代制造业,在招收大学生员工时究竟有何考量?调查发现,随着市场变化与企业转型升级,中高端设备操作工、研发创新人才、优秀管理人才等,都是制造业发展迫切需要的,而大学毕业生是这几类人才储备的重要来源。

  “制造业企业的人才需求,不是简单的满足劳动力缺口,而应被视为破局内卷化、促进知识转化、响应市场变化的根本抓手。”浙江大学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浙江省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型智库常务副主任李飞说。

  宝利特集团是台州制鞋业的龙头,巅峰时拥有7000名工人。随着鞋业市场越来越卷,企业于2006年开启“双轨转型”——坚守鞋业,同时进军光伏新能源领域。

  而传统制造企业转型阵痛,在宝利特身上尤为明显——传统技艺与新兴技术的代际人才断层。鞋业比拼手艺,以经验丰富的老工人为主。为打开讲求技术的新市场,企业开始广泛吸纳大学生为主的新生代。

  人力结构的转变,带动宝利特新能源产品设计、生产的迭代,成功打开欧洲等国外市场。去年,100多名年轻人创造营业额1亿多元,人均营收是传统制鞋业的两倍。公司深刻体会到,年轻人是转型路上的关键人力资源。

  除了传统产业自发的转型升级,浙江正推动培育“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包括绿色石化、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集成电路、高端新材料等4个世界级先进产业群。对于先进制造业企业,数字原生代的大学生,正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创新驱动的高效群体。

  位于绍兴上虞的浙江晶瑞电子材料有限公司,是一家半导体材料企业。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张袁坦言,具备理论基础又愿意扎根一线的人才紧缺,一度是公司发展中的困扰。为此,晶瑞加快搭建人才梯队,目前三四百名员工中,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占比超70%。

  2018年进入晶瑞的顾焕清说,最让自己受益的是公司搭建的成长阶梯——浙江大学的博导传授前沿理论,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手把手指导实践,让自己所学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更快融入企业生产。

  企业将青年从“劳动力”定位转向“创新主体”,将激活年轻员工队伍。

  95后河南小伙黄亚飞大专毕业后,决定到杭州闯一闯。2018年,他加入外骨骼机器人初创企业程天科技时,公司落户杭州才两年,仅有一款产品,市场还未打开。

  从组装工人成长为售后工程师,黄亚飞也在杭州安家。杭州亚残运会上,他见证了公司产品助力阿富汗运动员重新站立的高光时刻。那段刷屏网络的视频,他第一时间转发到家人群,“父母说也有我的功劳,那一刻真得好开心。”

  如今,程天科技的产品线,覆盖从售价百万元的医疗康复领域到千元级消费市场,今年推出的新产品上线15秒售罄。程天科技的爆发式增长,离不开青年工程师对技术痛点、市场需求的敏锐洞察。

  但企业对大学生的培养使用也并非一帆风顺。调研中,我们也注意到,由于制造业人才普遍要从一线车间做起,而车间的嘈杂和单调,让很多人在初期难以适应而选择放弃。

  一家制造业企业负责人无奈地说,去年招收的近20名管培生,车间锻炼时就全部离职,“从‘招得进来’到‘用得起来’,还需企业与人才更好‘齐步走’。”

  三重瓶颈待解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搭建产业工人成长发展平台,引导更多大学生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调研中,我们注意到,我省“新打螺青年”基本集中在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工业自动化等领域,传统制造业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明显不足——问卷调查中,即便可多选,八成以上接受调查者仅勾选先进制造,放弃传统制造。

  在“全球三把伞,一把崧厦造”的绍兴上虞崧厦街道,1400余家伞企年产成品伞6亿把。某伞企人力资源负责人坦言:“我们企业转型升级也急需市场开发、设计和智能制造方面的人才。但伞业属传统产业,在大家印象中科技含量不高,难以达到大学生预期,吸引力没那么大。”

  如此鲜明的结构性就业倾向与矛盾,背后则是社会观念待打破、用人环境待优化、育人方式需提升等要打通的关节。

  在收回的问卷中,不愿意进企业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工作内容枯燥费力、工作环境差、薪酬待遇不高”等方面。

  专家指出,必须系统性突破上述瓶颈,才能打通人才供需的“任督二脉”。

  在社会观念层面,“进厂即低端、社会地位低”的刻板印象尚待破除。00后小董大专毕业后,辗转浙江4家中小型企业工作。“小厂名头不响,月薪三四千元,强度大、管得严。”最终,他选择放下螺丝刀、手扶方向盘,做起网约车司机,“当年进厂的同学,大多数转行了,有的去做运营、销售,图个自由。”

  徐苑瑜表示,当下社会要更新对产业工人的社会评价和刻板印象,应大力展示现代企业的科技内核与多元就业图景,塑造新时代产业工人新锐职业形象。政策上也需持续加码,通过住房补贴、税收优惠、专项奖励等方式,切实提升技术人才的获得感与社会地位。

  在用人环境优化上,新生代对“自由与成长”的追求倒逼着企业变革。问卷调查显示,66.04%的受访者认为:薪资待遇增长慢,是影响制造业人才留存的最主要因素。接受采访的年轻人认为,论资排辈、缺乏培训、岗位有限成为他们职业晋升道路上的三大障碍。

  对于企业来说,冰冷的流水线,须升级为充满可能性的成长阶梯。绍兴文理学院学生处副处长叶锋认为,企业可以为青年人才设计更具激励性的薪酬体系;善用“技术+管理”双轨晋升通道,打破职业天花板;加速“智慧工厂”建设,以自动化替代重复劳动,让年轻人感到工作本身的创造性与高价值。

  在提升育人方式上,李飞认为,当前教育与企业需求存在“时差”,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滞后于产业升级步伐,可以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等,产教融合要真正以产业发展为主导,加强实践教育,培养“即战力”更强的复合型人才,让大学生提前对制造业有更全面深刻的了解。

  破解制造业的结构性就业矛盾,非一日之功。我们期待,随着各方协同发力,“打螺丝”的刻板印象加速破除,浙江制造业能以充满科技感、成长性与尊严感的新面貌,真正成为吸引“后浪”奔涌、施展才华、实现梦想的热土。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新打螺青年;企业;进厂;制造业;学生责任编辑:马驰骋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