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听漏员徐福平退休前的最后一天 在想什么

字体:
—2025—
07/12
08:34:34
2025-07-12 08:34:34 来源:潮新闻 记者 陈颖 通讯员 杭水宣

  他是管道检漏的“土专家”,创立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源相”精准查漏技术。

  他是供水保障的“老黄牛”,常年坚守在供水保障的第一线。

  他还是杭州临安城区的“活地图”,三十年来用双脚走遍了大街小巷。

  今天(7月11日),到了他与挚爱的岗位告别的日子。

  曾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省市区三级“劳动模范”的杭州水务临安水务公司的徐福平这个周日正式退休了。

  退休前的最后一天,他都干了什么

  7月11日,是徐福平退休前的最后一个工作日。他早早来到单位,和往常一样,先带领“劳模服务队”对临安城区的供水管道开始了例行巡查。

  他不时停下脚步,轻轻敲击着管道,通过细微的震动判断管道的健康状况。“这里有点异常,记录下来,还要再详细检查一下。”

  杭州市水务集团供图

  下午,徐福平在办公室里整理着多年来的工作笔记和资料,一页连着一页,记录着他三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这些资料,都是我这些年的心血。留给大家,希望对今后的工作有所帮助。”

  1994年,徐福平从机床厂转型加入临安自来水公司。初来乍到的他,就遇到了一个难题:随着临安地区的不断发展,用水量越来越大,但是自来水管道漏损的情况也越发严重了,产销差一度超过了30%。可是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无法及时精准定位漏点,“那时候连听漏设备都没有,我们检漏只能凭经验判断,准确率比较低。”

  没有任何师傅带领的徐福平开始自己钻研摸索相关技术,而一次陪家人看病的经历,给了他灵感。“医生用听诊器,通过声音来判断病情。我们是否也能靠声音来找到地下管道的漏点呢?”说干就干,徐福平查阅了相关资料,借鉴了有关专业器材,制作了一个听音设备,通过分辨声音的方式对地下供水管道的漏水点进行判断,并牵头成立了临安第一支检漏专业队伍。

  此后,徐福平结合实际工作,对检漏技术不断进行改进,最终摸索出了一套“源相”精准查漏技术。这一技术,主要是通过对疑似漏点附近的土壤湿润状况、植被生长情况等进行综合判断,再结合听漏设备进行定位,最终找到漏点所在位置,其定位精度可达到2平方米以内。随着“源相”精准查漏技术在临安的快速普及和有效应用,管网产销差也从30%降至10%,平均每年可挽回约430万吨的水资源。

  徐福平在抢修工作中也不断尝试新技术、新方法。有一次,临安境内某省道下方发生供水管道漏水。如果直接进行路面大幅度开挖抢修,不仅影响交通,后续的道路修复成本也比较高。徐福平根据现场情况,提出“垂直开挖+管道内修复”的方案:选定一个位置进行垂直挖掘,然后进入管道内部进行作业。

  杭州市水务集团供图

  能在一个岗位上做到退休,他说挺幸福

  从一名普通的抢修工人到业务技术骨干,再到检漏、抢修方面的“土专家”,徐福平用智慧和专业书写了一段水务人的传奇。

  杭州市水务集团供图

  30年来,他的足迹遍布临安18个镇街,50万人口的供水安全是他心中最重的责任。过去10年,徐福平带领以他为核心成立的“劳模服务队”,累计开展供水抢修及各类服务工作近1.5万次。多年来,他也收获了一系列荣誉。

  7月11日,徐福平退休的最后一天。

  他在想什么?

  当天晚上,记者给他打去了电话。

  “今天我退休,很多人都专门来送我。眼泪忍不住流了好几次,是最难忘的一天。”徐福平告诉记者,今天既是他当班的最后一天,也是徐福平劳模工作室在临安水务公司挂牌的第一天,“我的25位徒弟今天志愿加入了这个工作室。”

  “都退休了,又有人接班,是不是可以歇一歇了?”记者问。

  “那不行,去还是要去的。” 几十年了,每天早上都是第一个到公司的徐福平回答,一想到以后不用第一个到岗,就觉得浑身不舒服。

  怎么样才“舒服”?

  “今天站好最后一班岗,明天来工作室继续给大家帮帮忙。”

  徐福平是个闲不住的人。

  “能帮帮人家总是好的。我住的小区如果有居民遇到这些问题,都可以来找我,义务的,不收钱。能帮忙我很愿意,心里也很舒服。”

  他最后跟记者说,能在一个岗位上做到退休挺幸福的。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劳动者责任编辑:黄泽杭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今天(7月11日),到了他与挚爱的岗位告别的日子。曾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省市区三级“劳动模范”的杭州水务临安水务公司的徐福平这个周日正式退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