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皮影、灯彩硬核跨界 古老艺术透光“出圈”

字体:
—2025—
07/12
09:15:56
2025-07-12 09:15:56 来源:潮新闻 记者 朱骅超 朱紫绮

  “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挥舞百万兵”,海宁皮影传承人,53岁的退休女工杨敏健,坚守传统又大胆创新,将硖石灯彩与皮影结合,走出了一条属于她的非遗传承之路。

  樟木箱里的重生

  杨敏健打开斑驳的樟木箱,取出卷边的清代皮影牛皮线稿。“这是公公临终托付给我的,我又在他的基础上重新临摹描画保存了样本。”

  杨敏健向记者展示其公公王钱松先生保留的皮影

  机缘巧合下,她同期接触了面临“布面十年褪色”困境的硖石灯彩,她意外发现将牛皮皮影直接覆盖在宣纸针刺灯彩上,可以成功规避牛皮遇潮翘曲、灯彩布面易损的缺点。“用金属丝拗直角,学工笔练钉头鼠尾描,磨秃十二把刻刀。”纸张翻动声中伴随着她的叙述。“创新不是抛弃传统,而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元素,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

  海宁皮影传承困境

  “搜皮影戏跳出的全是北方货!”杨敏健告诉记者。北方机器雕刻的皮影占据90%市场份额,景区二十年只售“孙悟空四件套”,而海宁手绘皮影需三天完成七层晕染,这或许也是海宁皮影越来越淡出人们视线的原因之一。

  皮影戏用方言还是普通话表演?普通话版《猪八戒之高价彩礼》排练时全场静默,方言版演出却引发全场共鸣。“用方言只能‘守家’,用普通话才能‘闯天下’,但总感觉普通话少了些味道”,杨敏健也向记者表达了她认为的两难困境。

  杨敏健带着洛川皮影社成员在排练《猪八戒之高价彩礼》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海宁皮影,杨敏健开设了免费的皮影制作培训班,同时她还组建了洛川皮影社,吸引了一批真正热爱皮影的年轻人。他们不仅学习制作技艺,还积极参与表演和创作。

  杨敏健说:“我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我们的传统文化。每当我看到自己完成了一件作品,就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我一直想做的,就是让更多的人看到我们海宁皮影。”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传承;皮影责任编辑:黄泽杭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挥舞百万兵”,海宁皮影传承人,53岁的退休女工杨敏健,坚守传统又大胆创新,将硖石灯彩与皮影结合,走出了一条属于她的非遗传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