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河蟹住进智慧塘 亩均增收有良策

字体:
—2025—
09/02
14:16:32
2025-09-02 14:16:32 来源:湖州日报 记者 朱琳琰 通讯员 卢宵

  记者近日走进长兴县洪桥镇的长兴水轩家庭农场看到,一片70亩的河蟹养殖塘静卧水乡,不见人影,唯有一条长约300米的轨道机沿塘基匀速移动——自动投饵、智能增氧、定时清理水草,全部通过物联网系统与手机App远程操控完成,养殖户正从“靠天吃饭”到“靠数养殖”的农业现代化跃迁。

  作为市智慧农业的核心示范基地,长兴水轩家庭农场在市农科院、湖州师范学院和县农业农村局三方技术支持下,历时2年攻坚,成功开发出覆盖“水质监测—智能决策—精准执行—尾水处理”全链的河蟹数字化养殖系统。该系统通过布设于塘口的多参数传感器,每10分钟一次实时采集水温、溶解氧、pH值、氨氮和亚硝酸盐五项关键指标,数据云端处理后再通过AI算法生成调控建议,直接推送至手机终端。目前系统识别准确率达95%,响应延时不超过20秒,实现从“人控”到“数控”的质变。

  “以前凌晨3点就要巡塘查氧,现在打开手机一目了然。”农场负责人赵汉取算了一笔账:“目前正值河蟹从第4壳蜕向第5壳的关键阶段,数字化系统将使蜕壳成功率提高8%以上,亩产量提升10%。”这2个数据的提升,让亩均同比增收超2000元,实现亩产值2.2万元。同时人工成本从原来的每亩近1200元降至400元,降幅约三分之二,病害发生率降低15%。

  不仅经济效益显著,生态效益同样亮眼。通过青虾、花白鲢等生态套养模式与智能水质调控联动,养殖尾水经三级沉淀+生态湿地处理后达标排放,药品使用量减少超30%。2023年该基地接受省、市抽检7次,水产品药残合格率100%。

  基地还将当地茶园使用的轨道运输技术改装为投饵轨道机,每亩投饵误差不超过2%,配合自主研制的自动打草船,夏季水草清理效率提升5倍,维护了水体生态平衡。

  目前,“数字蟹塘”模式已在长兴县推广至1400亩,入选浙江省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不仅为全省水产养殖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复制的“长兴经验”,也标志着太湖流域传统养殖业迈入“智慧水产生态”新阶段。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河蟹;长兴责任编辑:吴珂珺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