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湖州 正文
点石成“塑料” 卖掉工厂别墅 这对浙商夫妇屡败屡战终圆梦
2019年12月12日 05:28:41 来源: 浙江在线 记者 刘乐平 张 留 县委报道组 张泽民

CshNvF3xL1CAFynQAAJ13Fg0v9E907.jpg

  生产车间

  浙江在线12月12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刘乐平 张留 县委报道组 张泽民)将普通石头研磨成粉,制成薄膜,能够代替传统胶带等一次性塑料产品吗?
  不久前,北京传来的一份评估报告,印证了这一“疯狂”的想法:中国化学协会经评审,由山联(长兴)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牵头起草的《无机降解可塑性材料》标准获得包括中科院院士在内的业内专家认可,给出“建议本标准尽快贯彻实施”的意见。
  这一全新产品,由长兴县山联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山联”)研发。企业掌门人蔡剑勇、厉瑞亚夫妇,2006年萌生利用碳酸钙制造无机降解可塑性材料的念头。13年间,他们卖工厂、卖别墅,耗资4亿多元,投入一场“豪赌式”创新。
  有人对赌:只要做出来,几百万元的设备送给你们;有人规劝:再不收手,可能会倾家荡产……13年研发路,蔡剑勇、厉瑞亚夫妇就像一块顽石,在一路质疑中坚守,最终守得云开见月明——成功研发无机降解可塑性材料。

CshNvF3xL1GAYKyIAANcfGdh00w996.jpg

蔡剑勇、厉瑞亚夫妇

  一个“疯狂”的想法,催生了产业的风口。
  理想者的狂想——矢志创业,闪烁灵感火花
  蔡剑勇高高瘦瘦,一副眼镜架在鼻梁上,颇有几分学者风范,语速比常人慢,透着沉稳和坚定。
  “用这种新材料,我们已经开发出8大品类新产品,出口到日本、意大利、德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山联的会议室坐定,记者注意到桌子上摆放着胶带、快餐盒、瓦楞箱、吸管、梳子等日用品,制作这些产品的原料则是装在玻璃瓶里的各色“母粒”,这就是山联研发的无机降解可塑性材料。蔡建勇说,“塑料是有机材料,用无机材料代替有机材料的案例是我们的创造,此前世界范围内还没有这样的尝试”。
  《无机降解可塑性材料》显示,碳酸钙是一种无机化合物,是常见石头的重要组成物质。70%的碳酸钙,加上25%的树脂和5%的助剂,3种材料混合加工,改性造粒、制膜,形成无机降解可塑性材料,既保留了塑料的特性,又可降解。
  任何一种成功,都逃脱不了康德的一个哲学论断,世上“没有偶发的事件”。蔡剑勇、厉瑞亚夫妇成功研发创新材料,可追溯到上世纪的印刷创业经历。
  在妻子厉瑞亚眼中,蔡剑勇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理想主义者,为了一个念头而不顾一切,天生就是个创业者。
  恋爱时,蔡剑勇喜欢谈论资本,喜欢跟她讲那个年代的一句名言,“面包会有的”。
  1988年,蔡剑勇和厉瑞亚结为夫妇,两人利用业余时间,在家里用小型圆盘机印名片,厉瑞亚说:“家里像个加工厂一样”。没隔多久,他们又开始做塑料贴膜印刷业务。
  结婚第3年,蔡剑勇来到上海,办起了印刷厂。1993年,是他们创业的一个峰值年。3月,他们创办了集体性质的福利企业——上海徐浦包装印刷厂,这家企业至今仍由厉瑞亚负责经营。5月,他们成立了上海三联包装纸品有限公司。几乎同时,夫妇俩又在长兴创办了当地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做塑料印刷业务,营业执照编号为00001……
  2006年,夫妇俩的印刷集团迎来发展巅峰期:拥有价值近千万元的海德堡印刷机7台、400多位员工,年销售收入约1亿元。
  创业创新,理想主义不可离场。长期与造纸行业打交道,理想主义者蔡剑勇,在企业原有业务处于巅峰状态的2006年,闪现科研精神的火花。
  “美国人30年前发明一款应用于尿不湿的透气薄膜,碳酸钙占48%。”蔡剑勇说,10多年前,他承接过以碳酸钙为主要原料的石头纸印刷。“石头既然能做纸,应该也能做胶带。”
  蔡剑勇的想法是,在已有材料基础上,提高碳酸钙比重,实现无机降解、无污染的环保绿色功能。但这种做法,需要克服石头纸的一些缺点,如难以防尘、不能回收利用等。这是一次大胆的创新,难度可想而知。
  从2006年萌生念头,费时4年搜集资料、调研,直至2010年,蔡剑勇全身心投入研发。印刷厂的经营由厉瑞亚一人承担,成为蔡剑勇投入新领域的资金来源。
  实干派的倔强—— 一场“豪赌”,冲向未知道路

  “仗剑走天涯”,蔡剑勇研发的首选地,是台湾。
  2011年,蔡剑勇来到台湾一家专业生产造粒、薄膜设备的企业,进行小试。耗资2800万元,足足待了3年时间,等待他的却是迎头痛击——做出来的薄膜是网状的。
  “当时大脑一片空白。”蔡剑勇回忆,“但我并不失望,失败了没什么,继续做。”
  就在蔡剑勇四处奔走、专心研发时,厉瑞亚全力打理的印刷集团业务,已不足以支付巨额研发费用。当时,恰逢印刷业利润率开始下降,夫妇俩决然退出印刷行业,全力研发新材料。
  2012年,3800万元转让嘉兴三联;2015年,8000多万元转让上海三联;2016年,1亿多元卖掉上海的别墅和商铺。加上友人支援的资金,总计4亿多元,全部被蔡剑勇投入创新研发。
  这无异于一场豪赌。面对心如顽石的蔡剑勇,妻子厉瑞亚表现出异常的坚定,“失败了,我们就退休,不干了。”今天,跟记者聊起这些创业往事,蔡剑勇时不时笑眯眯地望向一旁的妻子。
  退出从事20年的印刷业,二次创业的道路,充满未知。
  台湾的小试失败后,蔡剑勇改变了研发思路,把造粒和制膜两道工序分开。他从德国定制螺杆,在美国定制模头……在泉州一家工厂,他定制了一台薄膜设备,计划把粒状碳酸钙拉到泉州制膜,工艺由吹膜法改为流延法。“当时泉州那个老板跟我打赌,说从没听到过钙粉超过65%还能成薄膜的。”
  这一次,蔡剑勇赢了。
  2016年7月3日,蔡建勇夫妻俩永远记得这个日子,他第一次用碳酸钙粉制成了薄膜。
  研发报捷,旋即进入成果落地阶段。
  一位新材料领域的专家听说蔡建勇的故事后,专程赶来长兴。原来,近些年来,国内外都有机构曾开展类似研发,均以失败告终。这位专家听了蔡建勇的介绍后劝道:“你赶紧收手,再不收手可能倾家荡产。”
  倔强的蔡剑勇怎么可能收手?让他始料未及的是,产业化一点也不比科研容易。因为各种原因,项目落地一直不顺利。山联公司副总经理钱海锋曾这样宽慰蔡建勇:“全球没有的技术,你又不是专家,又不是学者,凭你一个人怎么搞得出来,人家怀疑很正常。”
  转机出现在2017年2月。长兴县委主要领导来到上海参加一个浙商会议。会前,蔡剑勇有机会见到县领导,一番交流后,县领导表示:“你蔡剑勇是带着新技术和真金白银来长兴投资,我们为什么不支持你!”
  2017年7月,山联小浦工厂破土动工。110亩的土地上,建起了第一座产业化工厂。
  环保者的情怀—— 58次实验,只为绿色生产
  在山联小浦工厂破土动工时,山联已经具备了产业化条件。但检测表明,仍有20%左右的数据不符合要求,如降解参数不过关;还有专家对无机降解提出疑虑:材料中,七成碳酸钙能回归自然,还有两成多的树脂怎么办?
  不达标,不罢休。2017年10月,山联小浦工厂破土动工3个月后,蔡剑勇又投入1500万元,订购了一条年产量3000吨的小产线。这条小产线安装在长兴一个闲置厂房,专用于产品测试。
  调整参数,又是一年时间和千万元资金投入。蔡剑勇调整配方,把小试、中试的380个参数推倒重来。2018年10月1日,经过58次实验,山联研制出第9代薄膜,实现生产过程无污染、使用过程无污染、废弃过程无污染。
  “我们在生产过程中不加入一滴水,也不排放一滴水,完全无污染。”蔡剑勇说,无机降解可塑性材料另一大特点,是具有降解功能。这正是他10多年来孜孜以求的目标。
  今年6月,山联邀请全球权威的SGS公司进行光降解检测。送交的试样,在光照下经一定时间达到脆化点,表明具有光降解性能;室外废弃一年半左右,试样脆化成颗粒状,回归大自然,不会造成土壤、水环境与大气污染。
  “这是替代塑料制品最重要的功能。”蔡剑勇举例道,用无机降解可塑性材料生产的一款薄膜胶带,打破了全球以双向拉伸聚丙烯BOPP材料为主的塑料薄膜胶带局面。
  别小看一卷小小的胶带。2018年,我国快递包裹量近500亿件,如每件使用1米封箱胶带,则塑料制品使用量达500亿米,足以绕地球超过1000圈。“这只是我们生活中使用的封箱胶带而已。”蔡剑勇说,以无机降解材料替代已有的薄膜胶带,是从源头减少“白色污染”的一个重要途径。
  无机降解可塑性材料亦具备较高经济价值。碳酸钙是一种无机化合物,蕴藏丰富,用途广泛。目前,生物降解材料聚乳酸每吨约3万元,无机新材料价格定位在聚乳酸的三分之一,不仅有成本优势,还可以实现量产。
  眼下,山联正在加速产业化。他们与国内纸包装行业龙头企业大胜达洽谈合作,尝试为后者提供原材料;在中西部地区,他们用当地取之不尽的砂子,生产绿色环保的瓦楞箱,同时建立市场化的回收系统;在湖州,山联与邮政、申通、圆通、中通等品牌快递企业签约,推广使用山联生产的绿色胶带、纸箱。
  全球市场殷勤地向山联招手。山联研发的《无机降解可塑性材料标准》,为日后成为行业标准、国家标准乃至国际标准奠定基础。记者采访当天,蔡剑勇和厉瑞亚忙着接待了两拨来访者……

标签: 胶带;降解;薄膜;研发;可塑性材料 责任编辑: 车轶婳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xw/zjnews/huzhounews/201912/W020191212565504789257.jpg

点石成“塑料” 卖掉工厂别墅 这对浙商夫妇屡败屡战终圆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