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山涉水,肚子里才会有真材实料

2020-10-30 05:33:45 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记者 陈素萍 杜雪梅 通讯员 周飞腾 陈晓明

  “同学们,我们要出发进山采药喽!”清晨6点半,旭日初升,白露未晞,在武义县西联镇大溪口村的山脚下,一群来自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的同学们已集结完毕。

  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他们头戴黄头盔,身着登山服,一人一锄,再次结队走进深山,去寻觅散落在大山里的各种道地中药材。今天,也是他们为期12天的药用植物野外资源考查实训的最后一天。

  踏千山、尝百草,坚持把课堂搬到大山里,这个每届中药专业学生上山采药两周的传统,金职院已保持了48年。

  两周时间

  识别三百种以上药用植物

  “饱肚子上山,饿肚子下山;空袋子上山,满袋子下山”。采药是个辛苦活,远比在学校上课辛苦。

  两周时间里,学校要求学生都能识别300-400种药用植物,掌握其形态特征、分类鉴别、生态生境、性能功效、用法用量,尤其要熟练区分容易混淆的中草药品种,以防发生误用事故。

  道路崎岖,同学们兴致却很高昂,或并肩漫步于山野小径,或弯腰穿梭在密林深丛,标本袋渐渐被装得鼓鼓的。

  置身在大山里的课堂,看得多、学得多,自然掌握得快、应用得好。“真正上山后,我才发现其实很多书上学过的草药,不到实地采还是不认识。”中药191班学生的潘笑说,她家在平原,基本没怎么看到过山,以前对草药,只有书本上的模糊认识。“感觉在山上学到的12天知识,能抵书本上一个学期的学习内容!”

  金职院医学院副院长潘惠英说:“我们聘请来自金华、义乌、绍兴等地工作一线的老药师为兼职带教老师,野外实训采取‘白天野外实践、晚上理论教学’的方法,涉及解析难点易混点,梳理提炼鉴别要点,科普野外生存技巧等多项学习内容。”

  山路过于陡峭上不去?有人伸手。意外崴脚走不了?有人搀扶。无论是10人一组的外出采药,2人一组的标本压制,8人一组的轮流值日,学生们都能相互帮助。对此,潘惠英说,不单单是提高学生的业务水平和操作能力,野外实训还能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吃苦耐劳品质,将劳动教育融入日常教学,全面提升学生整体素质。

  四十八年

  师生足迹遍布浙江山野

  “中药专业学生,就必须跋山涉水,遍尝百草,这样才会有真才实学。”金职院中药专业已退休的老师、中药专业第一届的毕业生罗国海说,追溯这个传统的起源,还得从金职院医学院的前身“金华卫生学校”说起。

  原金华卫校,是原浙江省唯一的国家级重点卫校。该校的中药专业,创办于1972年,堪称浙江中药界的“黄埔军校”。自创办那一年起,就有了每届两周野外药用植物考查实训的安排。

  现如今,走过近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中药专业很多优良传统被继承了下来,“上山采药”则是最有特色的传家宝。

  从一堆堆不起眼的植株中,金职院医学院中药专业主任张慧芳,她总能找出可以为同学们讲解的药材。

  “只有亲身体验过,肚子里才会有真材实料。”张慧芳说,她也是“黄埔军校”的毕业生,“毕竟书本上的中药图片是平面的,真正去野外观察、采集过,才能了解植物的模样和药性。”

  多年的野外实训中,除了有教学任务外,师生们还要面对各种意外与风险,虽然已经非常重视安全预防,仍时不时会碰到迷路山林、被山蚂蝗咬、蜈蚣蜇,甚至被蛇咬等情况。

  “即便有风险,好传统不能丢!”张慧芳说,这些年,凭借极强的预防措施和专业素质,所幸最终都有惊无险,“未来还会做下去,因为这能让学生们有收获,对他们的人生成长也有好处。”

  48年来,金职院中药专业师生走遍了杭州的天目山、千岛湖,温州的雁荡山、乌岩岭,丽水的龙泉山、九龙山、白马山,衢州的古田山、仙霞山,台州的括苍山、天台山……而牛头山、大盘山、南山、仙华山等金华各县市的每一座高山,更是留下了师生们的“寻宝”足迹。

相关新闻

//图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