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嘉兴 正文
智能环控、远程遥控、机器人运输……
在平湖邂逅数字农业新模样
2020年11月27日 05:37:10 来源: 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记者 张蓉

QQ截图20201127053438.jpg

  浙江在线11月27日讯 田埂间,一个个机器人运输着刚采摘下的农产品;设施大棚内,一个个高清摄像头来回巡视,实时监测着农作物状态,并对病害植物进行拍照识别及远程诊断;温室里,遮阳设施智能调控着光照和温度,施肥机自动调节着农作物的水肥比,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得以可视化监控与数据化管理……

  作为浙江省首个农业经济开发区——平湖市广陈镇,一个依托于物联网的数字农业样板间已然成形。

  过去三年间,20个数字农业和产乡融合型项目集聚于此。在这片面积54.9平方公里的“城市绿肺”中,科技创新正助推农业转型升级,让“数字经济”“智慧农业”逐渐走向田间地头。
  手机遥控温室环境,施肥机自动调节水肥比

  走进平湖农业经济开发区的绿迹数字农业生态工厂,几排高端大气的高规格连栋大棚便映入眼帘。

  “我们采用成熟的沙培、气雾培和水培技术,种植西瓜、番茄、玉米、黄瓜和各种叶菜类作物。”浙江绿迹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余魁介绍说,占地120亩的园区内,只有一位管理员,因为“农业的数字化大大节约了人力成本。”

  在这里,余魁对园区的管控大多时候只需要依靠手机。

  手机上点一点,两台无人驾驶机器就会按照设定线路穿梭在园区内,一个运输农产品,一个进行植培。

  打开手机中的APP,他随时可以查看到12个大棚内的实时监测画面,大棚内实时智能调节的温度、光照情况,以及施肥机自动为每种农作物调配的水量、农药、氮、磷、钾等含量……

  如果出现异常情况,他还可以通过手机实现远程人为干预,设定相关数值,从而调控大棚内的环境及施肥机的输出情况。但更多时候,“数字农业”早已替他完成了这一切——大棚会根据农作物的需要,主动打开或关闭遮阳蓬,调节温度,让农作物处于最适宜的生长环境;施肥机也会智能调节水肥比,形成农作物需要的完美配方。

  智慧农业让以往抽象的种田经验变成了标准化、数字化的作物生长模型,对作物生长进行精准管理,产量和品质也因此得到提升。余魁举例说:“在这里叶菜一年可以种五到六茬,年亩产两万斤,产量是传统种植模式下的一倍多,而且实现了优质优价。”
  从播种、育苗到生长,全程可视化监控与数据化管理

  像绿迹数字工厂这样,动动手指就能完成“农忙”,在平湖已不是稀罕事。眼下,平湖通过全力推进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数字化改造,不断加大数字工厂、农产品全产业链数字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智能化等项目建设。

  在蓝城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内,蔬菜工厂里的各类瓜果蔬菜生机勃勃。“它们从播种到育苗再到生长,靠的全是数字化自动控制。”技术主管姚元恒介绍,以前都是人工播种,但现在只要将托盘放上播种流水线,一小时就可以完成两千盘、多达25万颗的播种。播种后,全封闭育苗系统则会通过环境调控,加速种子的育苗,“它可以将生菜苗的发芽缩短到7到15天,育苗效率提高六到八倍。”姚元恒说,工厂通过计算机对植物生长的温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等进行自动控制,实现了一年四季连续生产,“满负荷运行可年产蔬菜10万斤。”

  走进一旁的中以设施农业示范园,玻璃温室大棚内,六个30立方米大的罐体里,数万条鲈鱼争先恐后地游着,鱼池旁,一株株翠绿的蔬菜长势喜人。

  “这是从以色列引进的高密度生物循环养鱼系统。”浙江众信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先华介绍说,鱼池中的水,经过净化调节可以循环利用,每天排出5%-10%的水通过管道提供给隔壁的蔬菜作为生长的“营养液”,被蔬菜吸收“脱肥”后的“营养液”又流回鱼池供鱼生长,从而形成鱼菜共生的氮磷养分循环。

  “与传统种养模式相比,这种新模式更生态环保,既脱离了土壤病害,又有精准的水肥控制。”杨先华说,在这种新型养殖模式下,利用传感器,水产养殖的溶解氧、PH值、氨氮、亚硝酸盐等相关数据得到实时监测及自动调控,“让水产品长期处于适宜的生长环境下,不仅品质更好,生长速度更快,产量也更高。”

  目前,鱼池中还在安装水下摄像头,今后,鲈鱼的生长情况也将得到实时监测。“在每个鱼池投放4000多条鱼苗,依靠数字调控、精准投喂,半年内,鱼苗就可以从1克生长到1斤。”杨先华预估年产量可达15吨,“如果在传统鱼塘里,养殖这些鱼至少需要20倍规模大的空间。”这意味着,一个类似的温室每年可产生约40万元的纯利润。
  20个数字项目落地,农业硅谷来了

  当数字技术遇上传统农业,在平湖农业经济开发区的沃土上,越来越多的农创项目落地,在这片农业硅谷生根发芽。三年来,平湖农业经济开发区已招引20个数字农业和产乡融合型项目,签约总投资达21.56亿元。平湖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唐红芳介绍说,其中有30%是国际合作项目,比如,国际植物新品种研究院汇集国内外顶尖农业科技资源和领先团队,建设了国内首个商用脱毒中心、全球首个飞利浦3.0版3D全环控蔬菜工厂和国内首个全设施全基质浆果产业示范园。

  在项目招引之余,平湖农业经济开发区也率先开展数字农开平台建设,通过开发河道水质监测系统、垃圾分类监测管理等七个应用系统及相关硬件支持,接入数字工厂等物联网基地数据,实现数据的归集治理及应用。

  “我们期望平湖农业经济开发区通过数字赋能,率先打造数字农业发展先行区。”唐红芳说,这只是平湖市探索数字乡村发展的一个缩影。

  在数字浙江建设的大背景下,平湖还将以数字乡村需求为导向,构建“数据资源一朵云、农业自然资源一张图、业务应用一张网”的数字乡村发展体系,围绕农业生产经营、流通营销、行业监管、公共服务、乡村治理五大领域,建设“1+N”,即一个数字乡村大数据中心和“N”个特色业务应用,推动形成覆盖全市、上下联动、业务协同、信息共享的现代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格局,激发乡村内在活力,打造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样板。

标签: 责任编辑: 黄咏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在平湖邂逅数字农业新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