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宁波 正文
虞洽卿诞辰150周年:“阿德哥”和他的家国情怀
2016年06月20日 06:54:00 来源: 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邹洪珊

  QQ图片20160620065638.jpg

  浙江在线6月20日讯(钱江晚报记者/邹洪珊)


  沪甬一带,有句谚语:“龙山大泥螺,三北阿德哥。”


  阿德哥是谁?


  他是中国民营航运业巨子、爱国民族资本家、慈溪龙山人虞洽卿(1867~1945)先生。


  上海曾有两条马路以宁波人的名字命名,一条是法租界的小马路—朱葆三路,一条是连跨南京路、静安寺路的南北道路,名为“虞洽卿路”。


  今年是虞洽卿诞辰150年,慈溪举办了一系列的纪念活动。


  前天,复旦大学举办了虞洽卿研究学术论坛,昨天,海内外的虞氏后人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商界代表,参观了龙山山下村的虞氏故居,虞洽卿诞辰150年档案图片展。


  昔日的龙山泥螺少年,如何跃身成了驰骋上海滩的航业巨子。中间的故事,也是一段宁波帮的成长史。


  ●虞氏后人捐赠老照片


  昨天,虞氏十余位后人从香港、上海、徐州等地,赶到了现场。这也是虞氏大家族时隔50年后,家人首度重逢。


  第四代后人虞中莲将家中收藏的100余幅老照片,捐赠给了慈溪档案馆。


  今年刚60岁的虞中莲,是虞洽卿的曾孙女,如今居住在上海。


  她的父亲是虞洽卿的孙子,也喜欢收藏,对于爷爷虞洽卿的经历很感兴趣,这些老照片,就是她父亲多年的珍藏。


  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涉及虞洽卿家庭、工作、生活等多方面,其中有虞洽卿和父母的合影,还有在杭州经商的生活照,很多内容都是首次披露,对于研究其生平和家族史有着重大价值。


  虞中莲说,今年慈溪档案馆和她联系,她才发现,在虞洽卿的家乡,一张关于虞洽卿的生活照都没有,当时虞氏后人就给了七张老照片,其中一张是虞洽卿晚年在花园里的留影,拄着拐杖的虞洽卿虽然身形消瘦,却精神矍铄。另外几张,记录了虞洽卿过世后,从停灵、入殓到出殡的葬礼过程,十分珍贵。


  这一件事,也引起了虞氏后人的关注。经过家族商量决定,在虞洽卿诞辰150年系列活动的日子,他们将所有的老照片装订成册,捐给了虞洽卿的家乡档案馆。


  “我们希望虞洽卿的事迹,能在故乡慈溪传承下去,也能让他的精神发扬光大。”

   QQ图片20160620065654.png


  ●捐赠飞机,抗日救国


  从龙山的一个泥螺少年,到风云诡谲的政治舞台,再到上海滩鼎鼎有名的人物。其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也是一部宁波人在上海滩白手创业的神话故事。


  早在明代,就有许多宁波人到上海经商,宁波人在上海专门组织了一个以“四明山”命名的“四明公所”作为同乡会组织,相互依靠。


  虞洽卿的人生转折点,就和“四明公所”有关。


  1893年,法国士兵冲击“四明公所”,31岁的虞洽卿联合宁波帮严信厚、叶澄裘等,迫使法国人认输,赢得了不少掌声。


  1909年,由虞洽卿、朱葆三等宁波籍实业界巨头发起组织,宁波同乡会应运而生,他被推选为首任会长。同年,他建议筹组“南洋劝业会”,提倡发展实业。


  之后的辛亥起义,他出钱出力,帮助上海、江苏光复,1937年八一三淞沪战争,他捐款2万元,兴办伤兵医院。


  抗日战争后,上海沦为孤岛,他还组成上海难民救济会,送宁绍同乡免费返乡。抗战中,还曾留下遗言:“铜钿银子,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捐黄金一千两,用于抗战。”


  而在虞洽卿诞辰150年系列活动上,宁波新四军研究会副会长王泰栋编写的《龙山虞洽卿与上海滩》传记小说首发,首度披露了一些鲜为人知的抗日爱国事迹。其中最轰动的一件事,就是牵头捐赠了“宁波号飞机”。


  1933年的《上海宁波日报》还对于这一事件进行了专题报道,写着“70万人齐仰首,宁波帮捐赠‘宁波号’飞机。”


  内容提到,1932年1月28日,日军向驻守上海闸北的中国军队十九路军发动突然袭击,中国共产党通过中华总工会发表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上海》的宣言。


  由于日军多次出动飞机,上海不少文化设施,如商务印书馆、东方图书馆被炸成废墟。


  1933年元旦,全国民众、海外侨胞、商界人士发起航空救国。


  看到这一消息,虞洽卿牵头“宁波帮”发出了“宁波旅沪同乡会航空救国募款会征信录”,被推选为募捐总队长,组织了266个捐募队,集资捐款购置了五架飞机,当时的飞机机价为22227美金。


  当年9月9日,五架飞机在上海虹桥机场升空,机身印着“宁波”、“沪工”、“沪商”、“沪校”、“童军”,他还让人在飞机上用石漆写下了“不供内战、不得抹去”的字样。

  QQ图片20160620065709.png

  ●“泥螺少年”衣锦还乡


  在慈溪龙山,虞洽卿也被称为“泥螺少年”。6岁时父亲死了,全家靠母亲勤劳纺织维持一家生计。读了三四年私塾后,因家贫辍学,在海涂拾蛤蜊、泥螺等补助家用。


  《龙山虞洽卿与上海滩》传记小说中提到一个故事:


  闯荡上海滩虞洽卿,是出了名的孝子,不仅在家乡为母亲修了”天叙堂“,还一直记着母亲的话,“你大了如果发了财,应该对家乡做点有实惠的事情,不要专为自己享受。”


  1914年,他出资百万在龙山山下造码头,铺小铁路,办学校。


  1944年,虞氏将家乡天叙堂堂产田61亩捐献给山下小学作为校产,9月25日,《新浙东报》以“我抗日民主政府褒扬三北热心文教人士”为题,赞扬了虞氏。


  1945年4月26日,因为医疗条件有限,药物奇缺,一场原本并不算严重的淋巴腺炎夺走了他的生命。而他的灵柩,就暂厝凭电影《疯狂的石头》名闻天下的重庆罗汉寺。


  ●研究虞洽卿,任重而道远


  虞洽卿的身上,挂满了标签:航业巨子,上海滩大亨……


  但事实上,虞洽卿在中国外交史上,也是一个神秘的人物。


  昨天的会谈中,复旦大学中国古籍保护研究院院长杨光辉提到了一件事:


  他们曾经去德国汉堡大学访问,在当地的文书档案中看到了虞洽卿的名字。他的名字和1911年光复上海联系在一块,曾任沪军都督府顾问官、上海次长的他,地位相当于外交部商务部副部长。


  而在日本、荷兰、意大利等国访问,虞洽卿的名字,一直活跃在中国外交的档案中。


  很可惜,虞洽卿的社会活动,主要就在晚清到民国这段时期,而当时的外交资料,很多还没找回来,对于这一段过往,也成了谜。


  在此次纪念活动中,复旦大学正式成立了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虞洽卿资料与研究中心。


  “虞洽卿的研究,对于晚清民国时期的工商业史、政商关系都有重大的研究意义,也有利于慈溪文化,乃至宁波帮的进一步研究。”慈溪乡贤研究会会长裘一挥说,为了这次纪念活动,他们已经筹备了半年,下一步还将开展一系列的研究活动。


标签: 虞洽卿;宁波;纪念 责任编辑: 李鹏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