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宁波 正文
被同学冒用身份进行“校园贷” 宁波多名高校学生摊上事了
2017年05月24日 08:39:29 来源: 宁波日报 王晓峰 张超男 张 楠

  从去年开始,校园贷频繁霸占着社会舆论的热点。起因事件为河南某高校一名在校大学生,用自己身份以及冒用同学的身份,从不同的校园金融平台获得无抵押信用贷款数十万元,当无力偿还时选择跳楼自杀。不久后,长沙又有一名19岁女子在朋友圈留下“网贷害人害己,沾上就只有死路一条”的信息后失踪了……

  校园贷是指一些网络贷款平台面向在校大学生开展的贷款业务,深受诟病的“裸贷”就是其中的一大变种。有统计显示,面向大学生的互联网消费信贷,到去年时规模已突破800亿元。野蛮生长、无序扩张的校园贷亟须规范化。

  深陷校园贷,好朋友因欠款反目

  最近,宁波南高教园区发生的一起案件为在校学生的家长们敲响了警钟。数名大学生先后向鄞州文华派出所报案,称同班同学小黄利用他们的个人信息贷款数十万元,但‍‍‍‍‍因小黄无力偿还债务,导致“帮忙”的同学面临巨大压力——借贷平台天天来电催还款,同时还发来了律师函。

  经过警方多方调查,终于还原了事情的原委,小黄的“铁哥们”小郑的遭遇就比较有典型性。据悉,去年11月,小黄找小郑借钱,称想买部iPhone7手机。得知小郑没有足够的资金时,小黄便提出借用他的身份证,找网贷‍平台贷款。起初小郑对此也颇感担心,但小黄当时诚恳地告诉他,只是借用几千元周转一下,会按时还款的。情面难却,小郑只好接受了小黄的提议。

  根据网贷平台的要求,小郑手持身份证拍摄一张正面照,并将此照片、学生证、银行卡及手机号码等信息上传至网贷平台,收到验证码后成功完成了注册。‍“平台放款速度很快,提交申请后几分钟便到账了。”小郑告诉民警,贷款发放到银行卡后,他便通过支付宝将钱转给了小黄,并嘱咐其定时还款。

  一开始,小黄还会按期还款,小郑也就没把这事放在心上。谁料今年1月,网贷平台突然发来短信,提醒他要准时还款。小郑把这事通知了小黄,对方当时承诺会解决的。然而,接下来的几个月,还款短信越来越频繁,甚至平台方面先后打来了十多个电话,告知他再不还款就会影响他的个人信用,而且现在已经产生‍违约金和滞纳金,再不履约就要走法律途径解决问题了。

  直到这时,小郑才如梦初醒,他根据收到的短信查询相关借贷信息,发现还有多笔他所不知道的借款。小郑查询了自己的支付宝账号,发现小黄利用他的身份信息注册了一个“副号”进行“偷渡”。小郑立即报了警。

  与此同时,还有其他几名在校大学生也选择了报警,他们的遭遇和小郑类似。当事人小黄利用他们的信息从“优分期”“分期乐”“趣分期”等多个借贷平台,前后借贷共计本息数十万元……

  有民警告诉记者,类似的案例在宁波并不少见,校园贷走歪后带来的问题亟须引起家长重视。

  市场庞大,鱼龙混杂令人忧

  只需提交个人身份证号、所在院校、入学年份、学号、专业等个人信息注册及验证,然后拿着身份证拍个近身照,最短10分钟就可以在网贷平台获得贷款。近年来,针对学生群体的校园贷成为网贷平台发展最迅猛的产品之一。有统计显示,面向大学生的互联网消费信贷,到去年时规模已突破800亿元。

  据媒体报道,去年全国大学生的总体消费规模已提升到4500亿元。但是,当前商业银行在校园提供的信贷服务仍以助学类贷款为主,面向大学生群体的商业化消费信贷几乎是空白。这一“尴尬”局面给了民间资本充分发挥的空间,“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是校园贷的宣传口号。据一项调查数据显示,39%的学生表示身边有人使用校园贷。

  校园贷的低准入门槛导致鱼龙混杂。很多网贷平台明白大学生这个群体的软肋:如果欠债不还,个人信用等级自然受到影响,能否毕业不说,就连今后找工作、买房贷款等方面都将受到牵连,同时学生的父母是最佳的“接盘侠”。甚至还有人发明了“裸贷”这样的恶性风控手段,就是借款人用自己的裸照及不雅视频作抵押,以此从出借人手中获得金额不等的贷款。

  还有校园贷演变为变相的高利贷,“裸贷”周息甚至高达30%。曾有媒体报道,湖北某大学的一名学生,为了购买苹果手机及其他消费申请网上贷款。随后,经过拆东墙补西墙,不断找其他小贷公司贷款还债,其最终欠下多家公司共计70余万元的债务,而原始金额仅为3万元。

  “‘校园贷’出现的种种危机,也从另一面说明在校大学生缺乏必要的理财知识和法律知识。”有法律界人士告诉记者,大学生贷款的成本除了贷款利息外,还有服务费、手续费、工本费等其他“隐形”费用,甚至这些费用比利息还高。“虽然是以其他名目收费,但本质还是和高利贷一样的。”

  “篱笆”需扎牢,引导其良性发展

  无约束的校园贷引发了大量的热点事件,也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校园贷的初衷固然是好的,因为这种方式在解决了一部分学生“刚需”的同时又降低了经济负担。有的学生通过校园贷实现了创业的梦想。但其不道德之处就在于明知道大学生群体有着强烈的消费欲望,但没有过硬的还款能力,还不严格审核,并且又故意引导他们进行高额消费。

  也正因如此,应对校园贷严格监管已成为业界共识。去年4月15日,中国银监会联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同年9月29日,教育部再次发出《关于开展校园网贷风险防范集中专项教育工作的通知》;10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又专门印发了《关于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11月初,银监会又联合14个部委重点整治校园贷市场,要求对校园贷平台实施分类监管。高压态势下,不少涉及校园贷业务的网贷平台正谋求转型或退出。

  “剩下的那些平台也知道哪些是‘忌讳’,他们聘请专业的法律顾问,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打‘擦边球’。”有民警说,规范已经初步具备,但要想斩断如“裸贷”这样扭曲的校园贷,以及其背后的黑色利益链条,不仅要有规范,更要有执法部门的严格执法、监管机构的严格监管和网络借贷平台的依法依规经营。只有各方形成合力,校园贷存在的某些不良行为才会被遏制、根除。

  此外,只有良性的竞争才能促进整个行业规范有序地发展。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就有政协委员提出,商业银行在产品研发、风险控制和社会责任等方面具备不可替代的优势,建议在高校消费金融服务中扮演主要角色,以抑制非理性消费的倾向。同时,学校方面除了要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的防范,还要着力培育大学生的财商素养、守信意识以及健康的消费理念。

  “监管部门应有所为,有所不为。”有律师告诉记者,首先应该对校园贷进行立法,明确准入门槛,对不符合规范的网贷平台进行整治与清理,同时建立信息共享的借贷平台,防止多头借贷的出现。当然,需特别注意的是,校园贷整治不能一刀切,大学生合理的消费信贷需求要尽可能保证,但对于“高利贷”等问题,得有人管。随着政策的逐步完善,以及市场机制的自我调节,正规的校园贷也能为在校学生谋取福利。

标签: 责任编辑: 蒋敏华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