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宁波 正文
90后种粮大户去年赚了60万,今年他要大干一场——
“这一行有前景”
2020年03月24日 03:58:45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应磊 贺元凯 通讯员 康庄严

zjrb2020032400009v01b007.jpg

汪琰斌(后)和机械操作手一起在稻田开沟。记者 周莎莎 摄 

  浙江在线3月24日讯(记者 应磊 贺元凯 通讯员 康庄严)春雨连绵中,90后职业农民汪琰斌迎来了一个忙碌的时节。

  汪琰斌2013年大学毕业后就开始在宁波鄞州区姜山镇承包稻田,几年下来,他的水稻种植面积约2600亩,已是当地前三。在汪琰斌看来,今年春耕备耕是最高效的一次。

  植保飞机

  APP齐上阵

  这一季,汪琰斌要在1400亩稻田里种植早稻。

  1400亩稻田准时春耕,按照以往,需要约40名工人。而今年,他的农场只有7名长期工人、12名临时工到位。这些人还是汪琰斌想了许多办法才争取来的:为了保障春耕,汪琰斌早走一步,在2月中旬就联系一批疫情影响较轻地区的员工提前来到农场,自我隔离14天。

  回想2013年刚开始种植水稻时,900亩稻田雇了近50人。现在面积大多了,人却不到原来的一半。咋办?必须借助机械化、智慧化。

  汪琰斌农场里的10部拖拉机、12部插秧机、2部植保飞机全部投用。汪琰斌的手机上还装了一个农场智慧种植的APP:可以清晰地显示农场的卫星地图,所有机械所处方位,以及示范地块、水稻生长过程、用药覆盖面等信息。工人只需根据提示有针对性地工作,大大节省了人力。

  浸泡育苗

  两个步骤合一

  在农场生产用房里,一项新引进的育种技术正在大显身手:3个大桶浸泡稻种,设备在水中增温增氧。“这是农技部门推荐的,水温恒定在30度,出苗时间能从3天减少到两天,而且能降低病虫害。”捧着一把刚从水桶里捞出来的稻种,汪琰斌告诉记者,这个方法把以往浸泡、育苗两个步骤合在一起,育苗时间和人力都省了不少。

  以往春耕前,市区两级农技部门都会组织种粮大户集中培训。“今年因为疫情集中培训取消了,农技专家就上门指导我们备耕。”汪琰斌说,“他们定时来指导。我有问题一个电话,他们随时上门,备春耕期间就来了十几次吧。”

  汪琰斌是个仔细人。专家的指导、种植的相关实践数据他全部记录在案。在他的电脑里,每一天的生产日记分门别类、清清楚楚,浸种日期、数量、时间、批次、药水等信息一目了然。一些难以用语言描述的农事操作,他干脆拍了视频,一一存档,以备今后参考。

  土地不会

  对勤劳者吝惜

  生于1991年的汪琰斌常年留着寸头,黝黑的皮肤是田里耕作的印记。他戴眼镜,看起来和普通农民不大一样。

  虽然在城市里长大,汪琰斌自言“对农田有天然的感情”。2013年,从园艺技术专业毕业后,为了和土地、和农田的天然情感,汪琰斌“豁”了出去:他劝服家里人抵押一套房子,资助他承包900亩农田。

  刚开始种水稻时,因为秧子堆得太厚,导致温度过高,结果七成秧子因“中暑”而焖烂;病虫害发生了,汪琰斌才派工人施药,费时费力不说,还没啥效果;拖拉机耕完地就直接插秧,高低不平的地导致秧苗旱的旱死、涝的涝死……那一年,汪琰斌付出了10万元“学费”。

  与此同时,汪琰斌也体会到农民的艰苦。起早贪黑,夏天要晒脱一层皮……他彷徨过,几次追问自己:明明可以坐在舒适的办公室里,为什么来当个“泥腿子”?看到田里分外可爱的稻子,为了对农田那份朴素的情感,他坚持了下来:整地、育秧、翻地、播种……汪琰斌认真学习,参加各类培训,向农技专家、种粮大户请教。如今,他已成为规模化种植一把好手。

  在这几年的耕作中,汪琰斌越来越感受到品牌的重要性。他根据市场调研,将农场种植的“甬优”9号品种进行品牌化打造。3年前,汪琰斌推出了以“归本”为品牌的大米,在宁波市场已经有一定知名度。随着品牌知名度逐渐打响,汪琰斌开始带动周围水稻种植户标准种植,统一销售。

  种完早稻,就要种单季稻,然后种晚稻,汪琰斌保持着农民对土地本能的热情,而土地也不会对勤劳者吝惜。“去年,种水稻差不多赚了60万吧,这一行有前景。”谈及收入,汪琰斌笑得爽朗。

标签: 责任编辑: 陶悦清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这一行有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