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宁波 正文
决胜“农饮水达标提标”,记者在海曙探访浙江省民生实事进展——
高山村“吃水”记
2020年10月15日 05:06:36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聂伟霞 李华 海曙区委报道组 续大治 孙勇

zjrb2020101500009v02b002.jpg

  赤水供水站施工现场。 拍友 张昊桦 摄

zjrb2020101500009v02b008.jpg

  地处四明山深处的赤水村。 章水镇供图

  浙江在线10月15日讯(记者 聂伟霞 李华 海曙区委报道组 续大治 孙勇)9月30日,海拔500多米的宁波市海曙区章水镇赤水供水站试通水了。72岁的赤水村村民徐友华拧开了水龙头,清泉“哗哗哗”奔流而出,捧一口,清凉甘甜。

  “以后,不论刮台风还是下大雨,村民再也不用喝山塘里的‘黄汤水’了。”章水镇农业农村办公室的王海涛说,10月底前,新建的赤水供水站将全线贯通,引自周公宅水库的水,经过净化、消毒后,将被送到赤水村、字岩下村1182名村民家中。

  根据我省2018年启动的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三年行动计划,到2020年全省要确保完成农村饮用水尚未达标的803万人的达标提标建设任务,农村饮用水达标人口覆盖率达到95%。截至今年9月底,省定三年任务已基本完成。

  赤水供水站是宁波市最后一批建成的高山供水站之一,也是宁波市海拔最高、投资最大、建设难度最大的供水站。之前高山村村民吃水到底有多难?建高山供水站难度有多大?建设者如何攻坚克难?记者翻山越岭来到赤水村探访。

  守着大“水缸” 村民喝水难

  汽车在四明山蜿蜒的山路上龟速绕行,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眼前山雾笼罩,能见度只有5米。

  赤水村入口处,有一块题有“九天赤水”的大石块。“其实,赤水村不缺水,它与周公宅水库、皎口水库两大饮用水水源紧紧相邻。”赤水村村委会主任徐德宝指着大石块说。我们站在村口放眼远眺,脚下一公里处便是周公宅水库一亿多立方米的优质水源。

  但是由于赤水村与周公宅水库落差过高,缺乏建设从水库提水工程的技术、设备和资金,一直以来,村民饮用和灌溉用水主要是石竹岗山塘里引来的蓄水。石竹岗山塘建于1958年,10多年前,进行了一次修缮,铺上水管通到家家户户。

  “换作以前,遇到刮台风、下大雨的日子,我们只能喝浑浊的‘黄汤水’了。”徐德宝说。一下大雨,山塘里的水会夹带着泥沙;如果遇到干旱高温季节,山塘水干涸,村民就缺水喝了。

  在赤水村,记者看到,村民家中都备有一口大水缸。“出‘黄汤水’的时候,我们会把水先接到水缸里,澄清一下再用。”徐友华说。近年来,一些村民还买了净水器,洗衣、洗碗用山塘水,做饭、烧水就用净化过的水。

  为了解决村民的“吃水难”,2020年5月,海曙区财政出资1000万元,启动赤水供水站工程。经过当地水利设计部门的勘察设计,决定将供水站建在地势高的石竹岗上,通过水泵从周公宅水库提水至石竹岗供水站,再经过净化、消毒处理后输送至赤水和字岩下两个行政村的村民家中,让村民喝到安全、洁净的饮用水。

  肩挑背扛上山崖 加班加点建水站

  石竹岗海拔580多米,是赤水村的地势高点。在村民的带领下,我们沿着赤水村后面一条狭窄的土路往山顶爬,雨后的土路异常泥泞,不一会儿工夫,白色的运动鞋上沾满了泥巴。越往上爬,山势越陡峭。

  走走歇歇,我们整整用了40分钟才爬到石竹岗,一座用混凝土浇筑的高山供水站耸立在眼前。

  “我们采取‘送水上山’的方式,从周公宅水库里引水。”赤水供水站施工现场负责人施安平介绍,周公宅水库海拔220米,与石竹岗海拔落差360米。为了将水库水成功“引”到水站中,设计单位设计了潜水泵加三级水泵无负压提水的方案。5个月时间,要修建3个泵房、铺设8公里的管道。

  “赤水供水站是我们遇到难度较大的高山饮用水工程之一。这里山势陡峭,唯一通道是山间防火巡山小道。现代的运输工具无法用上,建设供水站所用的水泥、砂石、管道等材料全部靠工人肩挑背扛和骡队帮忙。”施安平回忆起建高山供水站艰苦的施工条件。

  “平时能负重400斤的骡子,在山道上只能驮200斤的建材。3头骡子加起来,最多的一天要往返100多趟。”施工人员崔斌说,“前段时间连续下雨,骡子陷进了山道的泥石里,一只脚被石子割伤,‘罢工’了10多天。”。

  “骡子可以‘罢工’,我们可不能‘罢工’。”施工队员徐柏年幽默地说,特别是运送无缝钢管上山下坡,最为艰难,他和工友们的手上都留下了一道道勒痕。

  “无缝钢管价格不菲,一根钢管长6米、重200多斤,在狭窄弯多的山路上一点都不能磕着碰着。”徐柏年回忆说,施工人员分成3人一组,用绳索紧紧绑住钢管,小心翼翼地一步步挪动。一路上,施工队员基本靠拉紧绳索才能固定钢管,不让钢管下滑。一个工人一天这样来回至少要走8趟,手被绳索勒得红肿。

  山里的天黑得早,为了赶工期,工人们加班加点,每天上午6时就开工,干到晚上6时,即使是下雨天也不休息;中午大家都是匆匆扒上几口饭,便马上投入紧张的施工;在炎热的夏季,工人们中暑是常有的事……

  “嗨哟,嗨哟……”站在石竹岗上,我们仿佛听到工人们的吆喝声在大山里久久回荡。

  海曙区农业农村局工程师褚苏服介绍,赤水供水站日净水量能达300至500吨,最多能同时满足3000人的饮水需求。

  有了水,将盘活一个村

  午后,雨渐渐停歇,一阵山风“拨”开了山中缥缈的面纱,眼前展现出赤水村秀丽的景色——在层峦叠嶂中,周公宅水库像宝石般镶嵌其中。

  60多岁的赤水村村民徐善考在家里翻出了做番薯粉的工具,清洗晾晒,为即将到来的薯粉生产做好准备。

  “每年10月,赤水村家家户户开始做薯粉,今年这水一通,不仅我们喝上放心水,还能用优质水来做薯粉,价格一定卖得更好。”徐善考开心地说。

  “水通了,接下去,村民做笋干、炒茶叶,都可以用上稳定的优质水了。”徐德宝和村民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从长远来看,通自来水还将为赤水村发展乡村特色旅游产业打好基础。”王海涛说。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旅游业正逐渐成为赤水村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目标。这两年,赤水村充分挖掘旅游潜力,在道路、给排水、电力、环境等方面投入大量资金,拓宽硬化了村道,新修了景观凉亭、停车场,改造了公厕,进行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同时,赤水村在保留古村自然风貌、山水风光,保护好绿色生态景观的基础上,正在建设集古村旅游、休闲、养生、宜居为一体的特色村。

  有了水的滋养,赤水村美丽宜居,小康幸福已可期。

  “农村饮水工程受益人口众多,是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浙江省水利厅农水水电水保处副处长俞飚介绍,我省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三年行动计划,在全国率先提出“城乡同质、县级统管”的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目标,目前已构建起以城市供水县域网为主、乡镇局域供水网为辅、单村水厂为补充的三级供水网。从过去的两年来看,经受住了超长梅汛多轮强降雨和台风的严峻考验,受灾地区基本在24小时内恢复管网通水,有力保障农村供水安全与稳定。

  城乡同饮一“杯”优质水

  行走在山间,我们欣喜地看到,我省通过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三年行动计划,自来水管已铺到了高山上的家家户户。

  过去两年里,一座座像赤水村一样的高山供水站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村民的生活中。这些单村供水站大多地理位置偏僻,山路狭窄陡峭,现代运输装备难以送达,大型机械又无法使用。除了靠骡驮,建设者们想尽各种办法,克服困难,因地制宜发明了“铁桶吊篮”等运输方式,想方设法解决了运输难题,保证工程建设进度。

  为了让高山村村民早日喝上优质水,省政府连续两年(2019年、2020年)将农饮水工作列为十大民生实事之一,各相关部门合力攻坚,落实各项要素保障,同时将农饮水与“乡村振兴”“美丽乡村”等工作协调推进,全力推进农村高质量供水工程建设。

  攻坚千日,决胜当前。目前,我省基本实现城乡同质饮水、县级统管目标,城乡同饮一“杯”优质水。记者了解到,接下去,我省还将在加快城乡供水数字化管理上下功夫,加强水质监测、预警、分析,稳步推动城乡供水数字化“监管+服务”,使供水产品更有效益、供水安全更有保障。

标签: 责任编辑: 程登宇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xw/zjnews/nbnews/202010/W020201015183803622344.jpg

高山村“吃水”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