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绍兴 正文
痴迷铜雕50多年 徒弟遍布全国 他把生命刻进作品里
2016年12月29日 08:16:03 来源: 绍兴晚报 首席记者 何超群

  浙江在线12月29日讯 赵秀林,63岁,绍兴柯桥人,省非遗项目(绍兴铜雕)代表性传承人、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省技能大师工作室主创人。浙江省工艺美术协会常务理事、柯桥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柯桥区工艺美术家协会会长。铜雕作品荣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金奖、省民族民间手工艺博览会“天工奖”、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等艺术奖项。被授予“国际民间工艺美术家”、全国轻工行业劳动模范、中国十佳民间艺人、省五一劳动奖章、省民间文艺映山红奖·突出贡献奖等荣誉称号和奖项;3次荣获绍兴市长奖。

  “用7天时间,学会铜雕简单技法。”这是赵秀林浓缩几十年铜雕技艺的精华,向大众普及这门传统民间艺术所作的积极探索。如今,他的徒弟中,既有来自高校艺术系的教授,更有来自田头地间的农民。“艺术只有走向大众,才真正具有生命力。”昨天,在越城区书圣故里铜雕馆,赵秀林向记者坦言,铜雕技艺的普及与传承是当下他最想做好的事。

  放弃高薪,只为潜心求艺

  赵秀林原本是一名国企员工,2000年,因为企业转制下岗,拿了不到5万元的下岗补贴。因为有一手好厨艺,又当过厨师长,有酒店意欲高薪聘请,赵秀林却婉拒了。“有了养家糊口的钱,我只想做点自己想做的事。”今年63岁的赵秀林对记者说,他的内心,没有什么比铜雕更让他放不下的。

  赵秀林出身于绍兴铜匠世家,是柯桥区华舍二木桥下“阿一铜镴店”店主赵六一嫡孙。“这是我爷爷做的,这是我父亲做的。”昨天,在书圣故里铜雕馆,赵秀林指着一排铜雕生活用具和铜雕文房用具说,从小耳濡目染,10多岁,他就学会了打铁、雕刻印章等多种手艺。爷爷和父亲陶醉在一堆黄铜里的情景,更是烙在他心里。

  下岗对有些人来说或许是不幸,但对赵秀林而言,是人生的另一种际遇。赵秀林说,从那时开始,他一头扎进铜雕世界。实际上,与父辈时代不同的是,2000年,铜制品已经淡出人们的视线。要让这门传统手艺重新为人所知,只有在艺术创作上花工夫。

  在一毫米厚的铜板上,生动传神地雕刻出人物、花鸟、山水……一幅作品往往要敲打几十万下,一次力度没有把握好,铜板就会被“戳”穿,作品也就毁了。而一道眼神,一抹浅笑,更是让他常常彻夜难眠。从最初的凿刻发展到今天的劈刻,从浮雕演进到立体雕,最后将石雕、木雕、砖雕、锡雕等雕刻技法融入铜雕技艺,赵秀林一步一个脚印,登上了铜雕艺术高峰。橱窗里,一尊尊全国大奖奖杯是他不停求索的见证。

  徒弟中有教授,也有农民

  钻研铜雕50多年,赵秀林患上了职业病。“年轻的时候不注意,肺里吸进了不少粉尘。”说这话时,赵秀林语气平和,他说,这是当初不懂得保护自己的后果。现在教学生、带徒弟,第一件事是叮嘱戴好口罩,就像开车系安全带一样。

  “一门传统民间艺术,只有代代相传,才能越走越远,越走越好。”赵秀林坦言,随着年龄的增大,他日益感到肩头担子沉重。铜雕是绍兴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财富,他期望传承与弘扬。

  在铜雕馆醒目处,摆放着一把仿制青铜剑。赵秀林握住刀柄,指着刀身上一串篆书,认真地对记者说,这是2500年前的铜雕艺术。

  在绍兴传统民间艺术史上,铜雕占据不小的分量。2500年前,越国已经掌握冶炼青铜技艺并制造器物,与之相伴的是雕刻工艺。到了汉唐,绍兴成为全国的铜镜铸造中心。清末民初以后,绍兴铜锡加工业发达,从铜香炉、铜盘、铜盆、铜墨盒到铜制玩物,都能见到铜雕的身影。“越是传统越经典。”赵秀林说,这也是这些年他把精力重心转移到铜雕技艺弘扬传承上的原因。

  去年5月,作为全市8个非遗项目之一,赵秀林铜雕艺术工作室落户位于绍兴职业技术学院内的传统民间艺术传承基地。如今,他的学生、徒弟来自全国各地,不仅有在校学生,更有高校教授和乡村农民。

  每年,赵秀林还会自掏腰包到中国美院、浙大等艺术系深造。“我是班上年纪最大的一个。”赵秀林笑着说。有意思的是,这些大学里不少艺术系老师,现在成了赵秀林的徒弟。


标签: 铜雕;工艺;传承 责任编辑: 冯一伦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