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台州 正文
熬出来的诗歌比较甜 农民诗人戴可杰的田园生活
2016年08月19日 09:25:05 来源: 台州日报 记者 林立

戴可杰在果园里采摘桑葚。(图片由本人提供)

  浙江在线8月19日讯 戴可杰祖上为南宋侍御史兼太常寺卿戴皋,后辞官隐居江南,过着晴耕雨读的生活,临行时获太医局好友赠予的宫廷御用膏方——桑葚膏。自此之后,戴家世代种桑养蚕,采果取汁熬膏。这手艺一直传到戴可杰这一代。

  2014年,他与妻子韦凤萍从上海返乡,回家继承祖上流传下来熬制药膏的手艺,并在桑葚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研发。如今,戴可杰正在筹备工厂,等待批文,将祖传膏方批量生产。

  他是一个创业经验丰富的年轻人,也是一位写诗近二十年的诗人。

  诗是生活细节

  “月光和夜色是最好的柴火/午夜的炉子里燃着蓝色的火焰/东去的风吹过村庄/带走一些人的睡眠和梦境//我们就这样安静地守着火炉/守着爱情,守着梦想,守着/祖祖辈辈八百多年的时光/直到黎明被养生膏的醇香催醒”(《采果熬膏》)

  我们坐在即将成为膏方工厂的院子里,戴可杰支起桌子,从一罐透明的瓶子里舀出两勺黏稠的梨膏,放入两个杯子,倒入冷开水,搅拌之后请记者品尝。淡淡的焦糖甜味中,是梨汁的香味。寂静的院子,两棵百年樟树的树荫下,一杯梨膏茶,心里满满的都是诗意。

  “梨膏用的是自家的翠冠梨,早几天刚刚熬制留着自己喝的,遇到感冒、咽喉痛,特别是媳妇怀孕期间不能吃药,喝一杯就能缓解症状。我们现在开发的膏方有桑葚膏、梨膏、蜜橘膏等近十个品种,熬膏就跟写诗一样,需要耐得住寂寞,慢慢地等待。”说起熬膏和写诗之道,戴可杰娓娓道来,眼里仿佛燃起炽热的火光。

  对于写诗,他小学时期受语文老师尹彩球的启蒙,就有兴趣,到了高中,更是得到语文老师丁亚青的鼓励和指导,老师赠送给他诗歌创作书籍。他高中开始尝试写诗,处女作《乡村的黄昏》(组诗)获得第十届“新星杯”全国诗歌大奖赛优秀奖,一直到如今34岁,经历多次创业,对于诗歌的热爱一直没变。

  他认为生活的底色是诗意,无论他面对的职业是什么,在转身时,他都可以成为诗人。

  大学时,戴可杰的专业是艺术包装设计,他笑说,设计没怎么学,一门心思都花在创办文学社和写诗上了。“当年是论坛最火的时候,我和很多同好,都泡在一个叫‘原文化城’的论坛上,大家一起交流创作心得。后来论坛弱了,我又开始写博客。写诗一直没中断过,因为习惯了。”

  戴可杰觉得写诗不是纯粹感情的宣泄,而是思考生活、品味生活之后,值得被写出来的感悟。

  对他来说,写诗是修身养性,加强对世界、社会的认知。他不是一个内向的、躲在书斋里的诗人,因为诗歌,他的人际交往经历非常丰富,和五湖四海的人都可以因诗结缘。

  当然最重要的缘分,是和他的妻子相遇。他妻子是广西人,和他认识时在嘉兴开店,后跟他辗转宁波和上海,如今留在戴可杰的家乡涌泉镇,为他带来了一个儿子。他们的恋爱、婚姻,都被他写进了诗里。

  《爱的日常方式》是戴可杰正在创作中的诗集,目前已经写了几十首。此外,他还在创作《涌泉蜜橘》和《江湖》两本诗集。

  “《爱的日常方式》如题所说,记录的是生活的小事:比如我和妻子看一场电影的感受、儿子的诞生、生了一次小病,这些细微的琐碎都很值得被珍藏;《涌泉蜜橘》每一首诗写的都是涌泉蜜橘,从橘子萌芽开花,到结果采摘,这个过程的劳作都被一一记录下来;而《江湖》计划写的是整个浙江省内的江河湖泊,先从台州开始,现在已经写了五首关于临海的江和湖。”

  阅读戴可杰的短诗,让人联想到那些平凡生活里的感人瞬间。

  “孩子降生,像蒲公英种子被微风带到异乡。二十年后,一个女子,在江南楚楚动人。”(《十月初十》)“排骨汤非常热。我们的爱情也是这么热的。”(《爱情排骨汤》)“每条鱼都在等待诱惑,如我们遭遇爱情。”(《灵湖》)

  这些日常小事,在他笔下都发出了亮光。

  熬制诗歌,分享生活

  创作诗歌的时机很多,所以戴可杰养成了随时记录的习惯。相较于手机,他喜欢用自带的纸笔写下句子。

  “长期写诗,有些句子只要遇到合适的时间,它就会跳出来,这个时候就要抓住它。”

  他的膏方工厂还没有正式批量生产,目前他去的最多的是自己家的橘园。农业的劳作节奏,田间日头,满眼绿色,很多句子是他在橘树之间行走时跳出来的。

  无论是熬膏还是种橘,都是慢工出细活,需要等待季节更迭,才能慢慢收获。这样的工作太适合戴可杰了。

  在回到涌泉之前,他在宁波、上海奔波,在家纺企业、房产企业担任过内刊主编。2009年,他在临海首次创业,和朋友一起办了培训机构;2013年,他注册过服装公司,尝试过电子商务。尽管这些日子里,他也有创作,但真正舒坦的创作,还是在回归田园之后。

  “就拿熬膏来说吧,150斤梨只能熬出10斤膏。在这个细致、繁琐的熬制过程里,我可以慢慢地、专注地思考。”

  在这个快节奏时代,即使是个诗人,戴可杰也需要感谢熬膏、种橘的工作,因为这样他才能更好地过上自己想要的诗意生活。

  他的诗意生活由来已久。

  2006年大学毕业后,他遇上了生活在台州的另外9位年轻诗人,组成了一个“台州十友”的诗人群体。十年过去了,他们仍旧经常会面,在酒吧、茶室举行诗歌沙龙。《台州十友十年诗集》已经拿下出版刊号,正在印刷中。

  这些年来,他的诗人朋友越来越多,不少人还是在他们的鼓励下,以三十岁、四十岁的“高龄”开始创作诗歌。“很奇怪,让现代人写诗,真的是需要鼓励的,仿佛这是一件很幼稚或者很难为情的事一样。其实大家各有各的生活积淀,不同的阅历和体验,都是可以写出感悟的。”

  戴可杰和朋友们碰面时,会互相阅读品味诗歌,鉴赏与交流。他们不是生活在象牙塔里的诗人,而是不浪费生活感悟的红尘中人。

  他觉得未来可以拓展自己的诗人圈子,让更多的人加入其中。

  秘密村庄

  “等这个工厂正式投入生产后,我计划把院子这一块修缮成茶室,邀请朋友们在这里聚会,举办沙龙,大家品尝着梨膏茶、蜜橘膏茶,欣赏音乐,交流诗歌。”戴可杰说。

  在膏方工厂进入轨道后,戴可杰还想更多地参与一些文创产业。“现在许多农村都会举办乡村文化节,我可以当策划人,寻找场地,邀请音乐人、表演团队来演出。”

  他另外两本诗集的名字,就是他希望在文化产业中推广的新的乡居生活方式——《秘密村庄》《临海而居》,诗集的创作对象都是临海的古建筑、古村落,以及新乡村建设和恬淡的田园生活。

  无论是以前学习工作、泡论坛、访诗友,还是现在忙于创业的特殊时期,写诗都是戴可杰不会中断的事宜。

  “因为诗歌创作,一旦中断就再也难以为继了。”戴可杰笑着说。

  一个上午,记者与戴可杰喝完梨膏茶,又品尝了他妻子亲手做的南瓜饼,阳光不知不觉就从樟树后移到了脸上,仿佛一首诗歌正从院子里流淌而过。

标签: 诗人;农民;田园 责任编辑: 冯一伦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