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台州 正文
从摇橹船、机动船,到远洋巨轮的航行中开拓
一个脑子灵光的台州人 总在把握时代机遇
2017年11月19日 07:50:59 来源: 浙江在线 浙江在线记者 陈淡宁 张瑾华

  新船下水

  从临海高铁站驱车往南行驶约20分钟,便能望见台州的母亲河——灵江。

  灵江自西往东,奔流入海。古往今来,台州重要的城镇无一不是沿江而筑:仙居、天台、临海、黄岩,还有旧称章安的椒江。

  在位于灵江北岸涌泉镇上的台州枫叶船业,记者见到了今年63岁的董事长叶岳顺。

  “从我爷爷那辈开始,我们家就在跟船打交道了。”叶岳顺说,“算上我儿子,已经整整四代人了。”

  把“脑子灵光”的年轻人叫回来

  叶岳顺小时候,爷爷带着他把家里种的菜装上那载重不过三五吨的小船,从临海拉到黄岩去卖。

  那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叶家做的虽然也是起早贪黑的体力活,但因为有这么一条小船,日子还算能过得去。

  上世纪50年代,临海建起了章安运输合作社,叶岳顺的爷爷和父亲就在合作社里工作。

  1956年,临海县交通局将章安运输合作社改成了国有集体企业章安运输社。

  1968年,叶岳顺的父亲在一次海难事故中不幸遇难。企业给了叶家18元抚恤金以及一个工作的机会。14岁的叶岳顺接了父亲的班。

  上世纪60年代的时候,企业有的船舶是25吨、28吨以及30吨的木帆船。“那时候跑得最频繁的是上海,从这里运出去的是黄沙、酒盛、药材、腌肉,而从上海运回来的是煤炭。”这些,叶岳顺记得很清楚。

  在船上做学徒时的第三年,叶岳顺遇上了发展的时机。

  “上世纪70年代,企业的船开始要更新,要从帆船变成机动船。企业决定选三五个年轻人去参加由台州地区航运管理处组织的学习班。而我就是其中之一。1972年,我参加完培训,下半年企业就把船换成了机动船,我也当上了副司机。没干几年,我就当上了小马力船只的轮机长,在当时也算个技术骨干了。”

  只是在跑了几年上海滩后,见过世面的叶岳顺似乎不仅仅只满足于做一个技术员。

  1987年,叶岳顺申请停薪留职,到上海做起了建材生意。到了1991年,他的建材生意已日渐红火。

  就在此时,叶岳顺原来的工作单位出了一起事故。作为当时主力运输的一艘700吨的船只,在福建触礁沉没。企业陷入窘境。管理者想到了叶岳顺——这个脑子灵光的年轻人也许能给公司带来一线转机。

  于是,企业当时的负责人与临海市政府办公室的人将叶岳顺从上海叫了回来。

  参照物流的“晴雨”来造船

  叶岳顺愿意回来,但也提出条件,就是对企业进行改革。他要求将现有的几条200吨以下的船全部承租出去,并且购入了一条3300吨没有动力的二手驳船,进行改造。

  他请来了当时台州海运已经退休的明星船长,突破了技术方面的难关。同时,他拿出了自己做生意的积蓄,又从亲朋那里凑了1000多万买下了船只,还与他在上海的合作伙伴签订了物流合同。

  “上世纪90年代,全国各地都在风风火火地城市建设,大量的建材需求决定了需要这种运力强的物流。”叶岳顺说,“投产之后不久,公司开始扭亏为盈,我也成为了公司主要的管理人。”

  1992年邓小平南巡之后,台州民营资本嗅到商机,进入了造船领域。台州造船业迎来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春天。

  叶岳顺所在的公司也开始投身造船之列:“物流其实是经济好坏的晴雨表。而参照这个晴雨表,我们在市场好的时候抢船,市场差的时候抢货。几年做下来,船从来没有空过。”

  2000年,通过对章安航运公司的体制改革,台州枫叶海运有限公司成立,进一步涉入船舶制造行业。

  2003年,世界造船业中心从欧洲转移到东亚。以台州等地为代表的中国沿海地区,因为雄厚的民间资本和相对低廉的人力成本,吸引了众多欧洲船主的目光。

  最先热起来的正是叶岳顺所在的临海。

  2003年,临海先后有6家船厂,产值破10亿元。两年后,临海地区的船厂发展到11家,产值突破20亿。

  接下来的几年,三门、路桥、椒江、玉环等地造船厂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从2003年到2008年间,台州的船舶制造业产值平均以每年近乎翻一番的速度飞速增长,而造船能力也随着业务数量的提升而不断增强。

  2005年,叶岳顺在临海涌泉镇征用约350亩土地作为枫叶造船基地,同时征地48亩筹建枫叶船业设备配套厂。“2008年的时候,我们的订单已经排到了2010年。”叶岳顺说。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也给了台州船舶制造行业沉重的打击,包括很早就开始进行全面产业布局的枫叶。

  “我父亲过世早,很多时候,我能记起来的都是爷爷说的话。”叶岳顺说,“他总跟我说,做事要踏实,做人要有品德。只要自己能克服的困难,就不要推到别人身上。”

  如同叶岳顺,台州人在坚持,也在嗅着每一个时代给予的各种机会,依山面海,将目光投向无尽的未来。

  “这只要看一看他那台州式的硬气就知道……”在《为了忘却的纪念》中,鲁迅先生这样评价台州人柔石,可见,台州的硬气,是人们对这一方水土之上的人群久已形成的印象。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戚继光,正是在台州创下了令他不朽的战绩:明朝嘉靖四十年,戚家军与倭寇大战,九战九捷,以4000主力歼敌20000人。

  在抗日战场上,台州是来犯者眼中最难啃的那块骨头,台州人的顽强使得这里成了唯一没有被侵略者长期占领的地方。

  三面环山,一面临海,这便是台州。公元五世纪时,谢灵运为了来台州游玩自带百人开山辟路,因此惊动了临海太守,误以为山贼来犯。这段往事,或有戏说的意味,却也是台州地形的真实写照。

  陆路难通,那就往海上去吧——以舟船为车,江海为道。

  于是,一条可上溯至三国时期“造船远航”的谋生之路,时至今日,台州人依然在走。

  2017年的深秋初冬,浙江省社科联共同走向“东海人文纪行”的第三站:台州。

  将物流数据作为造船的晴雨表,只有在水上奔走了几十年的台州人叶岳顺能想得到——这个台州男人的话语中,让人读出台州造船行业的气象,那些制造者,在不能的时代,总能伺机而动。

  而台州女人,如同王汝兰婆媳,两代人面向市场的反应不同,但她们有共同的坚持,以细密的针孔,将台州无骨花灯传承,创新。

标签: 责任编辑: 周舸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