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台州 正文
张士声:草根助学二十载
2019年12月06日 05:34:13 来源: 浙江在线 记者 陈久忍 区委报道组 黄微

CshNvF3pMiuAPpd8AAL574I9vKE231.jpg

  张士声(左一)常常为了助学到处奔波(资料照片)。

  浙江在线台州12月6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陈久忍 区委报道组 黄微)满头黑发,腰板挺直,嘴角总是挂着微笑,82岁的台州市黄岩区茅畲民间兴学协会常务会长张士声,给人一种充满活力、和蔼可亲的印象,让人猜不出他的实际年龄。
  1998年,由退休教师张士声发起的茅畲民间兴学协会正式成立,为台州地区首个民间兴学协会,旨在帮助当地贫困学子上大学,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20多年来,协会资助了近千名当地学子,改变了许多人的人生轨迹。
  如今,八旬高龄的张士声初心不改,依旧活跃在协会的工作一线,为帮助更多的年轻学子奔走。这个“草根助学”故事,也在当地成为美谈。
  深山里的兴学协会
  “我读初中时,3个兄弟姐妹一起读书,家里经济比较困难。一次,学校一名牟姓老师,把我叫出来,塞给我10元钱,让我去温州考中专。这10元钱是牟老师半个月的工资,我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近70年过去了,张士声还清晰记得老师帮助他求学的情景。
  那次考试虽然失败了,但张士声收获了更重要的东西。在牟老师影响下,高中毕业之后,张士声选择成为一名教师,后来回到家乡的茅畲中学任教,担任班主任。
  当时的茅畲乡经济落后,村民家庭条件普遍困难,经常有学生辍学。
  “对于许多山区里的孩子来说,读书几乎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张士声说,有一个班级,初一入学时还有70人,等到了初三毕业时,只剩下了三四十人。
  一名牟姓贫困生的遭遇,让张士声至今仍难以忘怀。这名学生成绩优异,却因为母亲生病,不得不辍学。虽然学校发动师生捐款,但这点钱只够他上学,不能解决他们家里的困难。这也让张士声意识到,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为了帮助贫困学生,必须依靠社会的力量。
  1994年,希望工程如火如荼,受到鼓舞的张士声决定发起成立民间兴学协会,号召更多人参与到助学事业中。他将自己的想法跟好友牟宣政、王克鲁、虞敏行说起,4人一拍即合。
  他们于1994年8月起草的《为了托起明天的太阳》倡议书这样写道:“文化和科学知识的获得主要靠教学和实践,故教能治愚、学能长智。每个人若获得这样两个法宝,便不做命运的奴隶,命运就掌握在自己手中。”
  他们的倡议,得到了茅畲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吸引了当地许多有识之士参与。等到1998年茅畲民间兴学协会正式成立时,会员已经发展到了54人。会员们每人出资500元,共筹资2万多元,作为今后资助和奖励学生的资金。当时,这笔钱并不是小数目,张士声退休前的月工资才400多元。
  茅畲民间兴学协会的首笔奖金发给了乡里4名考上中专、大专和本科的学生,每人奖励300元。
  此后,协会每年都会给乡里考上大学的学生发放奖学金,根据成绩发放不同额度。对于贫困学生,则通过现金资助、结对资助和无息贷款等3种形式进行资助。这样一做就是20多年。
  不间断的爱心接力
  在协会资助过的众多学生中,茅畲乡大岙里村的小陈,最让张士声牵挂。小陈的父母常年在外种瓜,家庭十分贫困。
  张士声记得,他们第一次来到小陈家时,只见一家三口住在一幢两层砖瓦房里,房子没有装修,偌大的屋子只有一张床。见到陌生人进来,瘦瘦小小的小陈低着头,不敢看人。
  见此情形,协会立即买了单人床、床垫、被褥等日用品送过去,让读初中的小陈,终于睡上了单独的床铺。
  此后,小陈就成了张士声的特别关注对象。2015年,小陈考上了大学,在协会牵线下,得到了路桥鞋铺老板李女士的一对一资助,金额每年1万元,直到今年她大学毕业找到工作。
  今年暑假,小陈特地回到台州,向茅畲民间兴学协会以及李女士表达谢意,并与张士声等人合影留念。“她这些年变化挺大的,生活好了,整个人也开朗了许多。”张士声欣慰地说。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据统计,茅畲民间兴学协会成立以来,共筹集资金150万元,发放奖助学金50万元,资助了近千名学生。
  20多年来,协会会员也发展到了225人,包括20多名非茅畲籍的会员。这里面,既有退休教师、机关干部,也有企业主、大学生,更多的是当地普通村民,具有明显的“草根”属性。
  一直在东北打拼的茅畲籍企业家牟锡明,被“草根兴学”的事业所打动,先后为协会捐赠了20余万元资金,是出资最多的一名会员。
  在张士声的影响下,他的很多学生、亲友也纷纷加入兴学协会。茅畲逸夫小学校长杨学俊、副校长徐华霖,都是张士声的学生。看到头发斑白的老师,退休后还在为协会的事情奔忙,深受感动,相继加入了兴学协会。张士声的儿女、儿媳、孙女等6人,也都成为了兴学协会的会员。
  而最让张士声感到欣慰的是,近年来,许多接受过协会资助的学生,在毕业后纷纷加入兴学协会,接过了爱心传递的接力棒。
  在路桥工作的牟安妮,2009年考上绍兴职业技术学院,曾受到茅畲民间兴学协会的资助,一直惦记着协会的这分情谊。2012年下半年,参加工作后不久,她就加入了兴学协会,成为协会的积极分子。“虽然工作很忙,但每次协会有什么活动,她总是每叫必到。”张士声说。
  在黄岩区经信局工作的徐曼艳,曾是首批接受协会奖励的学生,于2008年加入了兴学协会;2011年考入大连理工大学的罗霄,拿到协会奖励金后,当场拿出2000元作为会费加入兴学协会……据统计,目前,受过协会资助或奖励后又加入协会的年轻人有20多人。
  “茅畲民间兴学协会除了帮助了许多茅畲籍大学生外,还对营造全乡助学崇学氛围有着重要意义。”茅畲乡党委书记王公斌说,这些年,茅畲乡走出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茅畲的小学教育质量也在黄岩西部乡镇中名列前茅。

CshNvV3pMduADu4tAADQqX2aQ-U652.jpg

  张士声介绍协会奖励资助过的学生情况。记者 陈久忍 摄

  不减退的助学热情
  这段时间,张士声一直在忙着汇总、核实今年考上大学的茅畲籍学生以及困难学生名单。明年春节期间,协会将对这些学生发放奖学助学金,这已成为协会20多年来的惯例。
  近几年,张士声明显感觉到,申请资助的大学生越来越少。截至11月底,今年他们仅收到一名大学生的资助申请。
  “现在村民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政府保障越来越完善,协会的工作重心,已经逐渐转到了奖学上,助学的需求已经很少了。”张士声说,协会已经开始尝试将奖学的范围扩大到其他乡镇,甚至扩大到全区。
  “他真是把全部心思都放到了协会上,每天谈的都是兴学协会的事情。”茅畲民间兴学协会秘书长虞敏行对他的这位老搭档很是钦佩。“就在前两天,他又找到我,叫我起草一份新的倡议书,以吸引更多企业界人士参与,把协会影响力做得更大。”
  在协会的日常工作之余,张士声又捡起了老本行,继续发挥余热。暑假期间,他免费给留守的初中生补习化学课;平时,他还是茅畲逸夫小学的校外辅导员,给学生上思想品德课,深受学生喜爱。如今,走在乡里,“张老师”的叫声此起彼伏,这也是张士声最喜欢听到的称呼。
  20多年来,张士声一直保存着两本笔记本,上面分别记录了协会奖励、帮助和慰问过的学生名单,以及协会会员的名字。这两本记录了一个个爱心故事的笔记本,如今还在不断更新着。
  茅畲民间兴学协会,已经成为了张士声的第二个事业。“有生之年,我不会让协会工作停下来。”他说。

标签: 张士声;茅畲民间兴学协会 责任编辑: 王志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张士声:草根助学二十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