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温州 正文
扎根乡村 他们用青春和执着诠释坚守的力量
2019年09月10日 09:23:51 来源: 温州网 黄文盈 董吉妮

课间,苏月辉就成了“老顽童”。

  温州网讯 在我们每个人成长的道路上,都离不开坚守三尺讲台播撒知识与精神火种的人民教师。今年教师节,我们把目光聚焦到那些不忘初心、默默耕耘的乡村教师身上,像长期扎根泰顺农村, 39年如一日默默耕耘的全国模范教师苏月辉;获得马云乡村教师奖,甘愿坚守山区的瑞安青年教师杨帆;投身农村音乐教育20年,获浙江省教坛新秀等荣誉的陈晓雯。从他们身上,折射出整个乡村教师群体的光芒。

  苏月辉泰顺七中英语教师

  执教39年的“老顽童”他的学生都是“学习乐天派”

  苏月辉,泰顺七中的一名英语教师。1980年9月,苏月辉高中毕业后来到位于泰顺雅阳镇中村的泰顺七中任教,在这所偏僻的乡村学校里,他不忘初心,始终扎根农村,39年如一日奋战在教育第一线,忘我工作,心中只有学生,一心想着教育。

  业务过硬学生都喜欢上他的课

  “他喜欢上课,和学生在一起时,他就是一个老顽童。”泰顺七中校长罗文焕接受记者采访,他说,泰顺七中有89位教职员工,900位学生,在学校里他们都喜欢称苏月辉为“苏老”。这么称呼他,是因为他是学校元老级的老师,也是因为苏老师业务水平高,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最主要的还是他上课幽默、善于做学生工作,很受学生的喜欢。

  罗文焕介绍,苏月辉入职以来,一直从事一线教育,即使肩负学校其他工作职务时,他还坚持带班担任班主任。“教了39年的书,他仍然干劲十足,认真备课,认真改作业,从不马虎。”罗文焕说,每次批改作业,苏月辉喜欢统计错题数据,一旦发现错误率比较高的题目,第二天他就会利用业余时间,变着法将题目讲深讲透,直到学生完全理解为止。为此,苏月辉任教的班级英语成绩,平均分一直遥遥领先泰顺县农村中学的20来个班级,好于城里的同等班级也是常事。

  常年助学资助近百名学生

  苏老师对于学生的爱,更多的是亲人父母般的无微不至。他先后资助近百名学生,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的林兰兰(化名),读初中时母亲患病,贫困压得一家人喘不过气来。苏月辉得知情况后,不仅资助她学费,孩子生病时他又自掏腰包送她上医院,逢年过节还给她买礼物,并常到她家走访慰问,让林兰兰感受到家的温暖,更加自信乐观地面对生活。

  发生在苏老师身上的暖心事屡见不鲜,都在诠释着“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大爱。曾有位周姓学生在与同学玩耍时不慎跌倒断了右手,孩子的父母又在外务工,苏老师当时想都没想,自己包了车,带着孩子直奔温州。苏老师现在资助的徐姓孩子,不到三岁时,母亲离家出走,一直都由爷爷奶奶带大,他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赶到他家承诺资助他,直到现在。

  扎根乡村退休前仍坚持一线

  “与苏老师搭班是很幸运的事,他经验丰富,学生工作做得到位,他教的学生都是身心健康、快乐学习的乐天派。”季红雅是与苏月辉搭班的老师,曾经也是苏月辉的学生。她坦言,她是苏老师2002届的学生,当学生时苏老师给的印象就是一位认真负责的老师,曾经辅导她英语成绩,最终使她考上泰顺中学。受苏老师的影响,她也立志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并且和苏老师一样成为一名乡村教师。

  记者了解到,曾有多所学校向苏月辉抛出橄榄枝,有的甚至是城里的好学校,但都被苏月辉婉言谢绝。“我是一名在农村成长起来的教师,农村的土壤培养了我,这里的孩子也需要我,我愿意在这土地上奉献我的青春和热血。”苏月辉告诉记者,他现在58岁,还有三年半即将退休,退休前他会一直坚守岗位,继续从事一线教育工作。

  陈晓雯乐清大荆镇第六小学音乐教师

  从零开始20年奏响“放牛班的春天”

  在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寄宿学校新来的音乐老师马修用音乐的方法来打开学生们的心灵,让孩子们爱上了音乐。而在温州最北边的乐清大荆山区,一位音乐老师扎根农村二十载,深耕音乐教育,奏响了现实中的“放牛班的春天”。

  不忘初心,扎根农村二十载

  陈晓雯学的是音乐专业,1999年8月,刚毕业的她毅然回到农村,成为大荆镇第二小学的一名音乐老师。“从我的爷爷开始,我们一家三代都是乡村教师。为农村孩子奉献,是我的梦想。”她说。

  2015年,陈晓雯主动要求调至远离镇中心的大荆镇第六小学支教,因为那里的教育资源相对薄弱,还没有专职的音乐教师。“我想,农村的孩子更需要我。”她的到来为孩子们打开了音乐之门,成为学校唯一的音乐教师。

  陈晓雯刚到六小时,学校音乐基础薄弱。“这里的学生近半数是留守儿童,一开始孩子们连一首完整的歌都唱不了。”然而,陈晓雯毫不气馁,她从“零”开始,在学校培育音乐氛围,唤醒孩子们的音乐潜能。

  在孩子们心中撒下音乐的种子

  来到六小后,她将学校传统的铃声替换为德育校园歌曲和古典音乐,并在午休、放学后定时播放音乐,让师生每天在校聆听音乐的时间提到1.5小时;积极开发“笛声悠扬,每日一刻”校本课程,利用每天中午15分钟的时间,引导学生进行竖笛练习;邀请一批自学能力强的学生作为器乐“小老师”,让学生通过自主选课进入“小老师”的“班级”学习器乐。

  在她的带动下,学生们从几乎“零”乐器演奏能力,到现在每个学生至少会一样乐器,一半的学生能演奏两项以上的乐器,最多的学生能演奏七八件乐器。合唱团、军鼓队、舞蹈队、广播操队等艺术团陆续组建起来,校园里总能看到学生们练习器乐的身影,校内还设置了“乐樟show舞台”作为学生参与音乐综合实践、进行器乐演奏的展示平台。

  是老师,也是“师父”

  2017年12月,乐清市陈晓雯音乐名师工作室成立。到现在,工作室里已经有18名她的“徒弟”。休息日,陈晓雯会与他们一起研讨、教弹古典吉他、上示范课,还会给他们布置“作业”……将自己几十年的教学经验传授给青年教师们。

  从教二十载,陈晓雯最初培养的学生已经长大成人,许多人选择了教师这样的职业。在她现在任教的大荆镇第六小学,就有三位年轻教师是她曾经的学生。其中,90后的张娅媚老师是陈晓雯在大荆镇第二小学教书时的舞蹈队领舞。张娅媚说,她之所以会成为一名乡村教师,和陈老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当时农村学校里并没有专职的音乐教师,陈老师的到来让我们有了音乐老师,她带着我们唱歌、跳舞,带我们去备战舞蹈比赛,当时集训真的很辛苦,但很有盼头。后来,陈老师带着我们拿下大荆学区文艺汇演一等奖,这也是二小历史上第一个一等奖。”张娅媚说,正是这次获奖,让她觉得只要努力是可以做成事情的,这也成了她日后选择成为一名乡村教师的重要原因。“虽然我现在教的是语文科目,但一直以来我都没有放弃对舞蹈的热爱,还会参与到舞蹈社团的工作中。”

  杨帆瑞安枫岭学校体育教师

  曾经是幼儿园老师马云曾为他颁奖

  最近几天,瑞安高楼镇枫岭学校教师杨帆正在北京参加中医课程的培训,准备返校后,将学到的中医知识运用到日常教学中去。

  枫岭学校是一所位于高楼山区的“麻雀学校”,在校生加起来不过百人,而青年教师杨帆却已经在此坚守了六年,给孩子们带去温暖与快乐。去年,杨帆荣获2018马云乡村教师奖。

  今年31岁的杨帆是枫岭学校一、二年级与五、六年级的体育老师。在成为乡村教师之前,他曾在温州市妇联实验幼儿园工作过一段时间。2013年9月,他考上教师编制,被分配到高楼镇枫岭学校。遥远的路途、简陋的校舍,让他有了不小的心理落差,曾一度萌生辞职的想法。

  “如果老师们都想着去城里,那乡下的孩子该怎么办呢?”枫岭学校原校长戴晓佳的这句话触动了他。他还联想到柴静采访德国志愿者卢安克的纪录片,这位扎根山区默默做教育的“老外”,最大的心愿就是陪着山里的孩子一起长大。于是,杨帆决定留下来。

  随后,杨帆参加了自然教育、传统文化、心理学、体育等方面的培训,把所学的内容与山区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开展了一系列与二十四节气有关的活动:采茶、挖春笋、做绵菜饼、捣年糕、挖番薯、做月饼等。身为体育老师的杨帆,还时常带着孩子们开展拓展类的定向运动;学校内一方百余平米的蔬果园,俨然成了孩子们种植、采摘瓜果蔬菜,观察植物生长规律的乐园。

  杨帆不仅在学生教育方面煞费苦心,还尤其关心孩子们在校时的日常生活。在枫岭学校的头几年,他在幼儿园部工作,带过小班、中班和大班。“这里的孩子中午要回家,因为没法提供午餐,也没有像样的午睡室。个别孩子住得远,爷爷奶奶来回一趟得走半个多小时。”于是,杨帆主动和幼儿园其他老师商量,将二楼闲置的房间打扫出来,简单装修,购置一批小床,布置成午睡室。同时,从外面请了一位阿姨负责打点伙食,解决了孩子们的午饭和睡觉问题。

  杨帆说,乡村的孩子更多的是留守儿童,他们比城里的孩子更需要关爱和付出。而杨帆也不断地利用假期时间自费外出学习,因为在他看来,老师自我成长了,才能更好地影响与教育孩子。“留在山区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只有乡村教师愿意在那里扎根,愿意在那里成长,愿意留在那里,乡村教育才能发展起来。”

标签: 学生;老师;杨帆 责任编辑: 王艺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扎根乡村 他们用青春和执着诠释坚守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