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温州 正文
他是无人机“驾驶员”,也是用新技术种田的“新农民”——
田园梦,“飞”起来
2020年03月31日 06:01:11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张亦盈 蒋超 通讯员 夏盈瑜

瑞安.jpg

  2020年3月26日,瑞安市马屿镇,源田家庭农场负责人项贤治在田埂边操控农用无人机喷洒农药。

  【人物名片】“无人机驾驶员”项贤治,1990年出生,瑞安市马屿镇源田家庭农场负责人,当地小有名气的种植大户,耕种面积2000多亩。他成立马屿镇飞防队,帮助当地种植户实现农耕科技化。
  他是无人机“驾驶员”,也是用新技术种田的“新农民”。

  浙江在线3月31日讯(记者 张亦盈 蒋超 通讯员 夏盈瑜)螺旋桨搅动空气,掀起地面阵阵尘土,眼前的农用无人机在半空中悬停了一会儿,按照编制好的线路作业。田埂边,90后职业农民项贤治正拿着遥控手杆与手机,低头观察屏幕中无人机的运作情况。

  今年30岁的项贤治,已是拥有十余年农作经验的“老农民”。与往年春耕不同,近两年,项贤治用起了务农“黑科技”——无人机,几十亩田的植保打药工作一气呵成。“要把因疫情拖延的时间抢回来。”他告诉记者。

  三句话不离无人机

  走进项贤治的农场库房,插秧机、收割机、烘干机等农业机械一应俱全。“他从小就喜欢捣鼓电子产品。”项贤治的姐姐项伟章告诉记者,弟弟很早就开始关注起各类新型农机。

  前些年,农业无人机逐渐进入市场。从那时起,项贤治便在网络、报刊、杂志上关注无人机的消息。“当时的无人机技术不算成熟,电池、GPS定位系统都不够完善,并且一台无人机价格在14万元左右,所以我们没有下手。”项贤治向记者分析道,老一代农用无人机为单螺旋桨结构,对使用者的操作技术要求很高。

  技术迭代越来越快。去年,项贤治终于遇上心仪的农用无人机:这款无人机比起老一代更加智能,只需设置定点、编排线路,启动后操作者只需要关注无人机电池电量,就可以在农作时“释放双手”。“无人机刚到手的时候,他整天抱着研究,说话三句不离机子。”项伟章说。

  作为电子产品爱好者,项贤治喜欢跟无人机公司的技术员探讨关于农用无人机的改造升级。“第一代农用无人机不防水,春季雨水多,打农药还得提前看好天气预报;电池循环使用多了会发热,用上一段时间后,拍回来的视频画面容易失真。”项贤治伸出双手边比划着,边向记者说道,他建议公司可以参考电脑散热板的原理,将电池进行CPU水冷的改造,再对飞机进行防水的升级,“公司也考虑了我的建议,第二代的无人机已经实现这些功能。”

  用科技赋能田野

  从前,项贤治并不喜欢农业工作,每天有无数次想要离开农场。“但是我觉得父亲一个人太辛苦了,只能咬咬牙继续干。”他说。

  在他的心里,父亲是值得骄傲的,会看农时节气,精通耕作生产,与田地结下了深厚感情。然而,老一辈的农作方式也是最“磨人”的:“每年收稻谷的时候,要扎成一堆扛在肩上出田。稻谷有谷毛,扎在脖子上特别痒,抓破皮是常有的事。”说着,项贤治若有所思地将右手贴近脖子挠了挠。

  随着各类农机的出现,项贤治渐渐因为科技的变革爱上了这片土地。“以早稻为例,从播种到收割,至少需要打两次农药减少病虫害。”项贤治说,按照传统人工方式进行植保作业,需要一组6名工人,扛着喷枪在农田中喷洒农药,一天下来一组人最多能喷160亩地。2000多亩耕地以传统方式植保,通常需要两组人花上一周才能完成。

  农用无人机的出现,让春耕农作变得更加便捷。早在前年,项贤治便考取了农业无人机驾驶证。他告诉记者,使用无人机,程序会按照设定的田块面积精准控制用药量,4个喷头让喷药无死角,基本不会出现喷药不均的情况。无人机一次可载20升农药,一轮作业最多可以完成12亩地的喷洒,效率是人工的5倍。

  同时,无人机的编程作业还打破农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拉长农业作业时间。去年以来,项贤治的“个人飞行纪录”达到8000多亩,其中大部分都是在夜晚完成的。“无人机按照编程飞行,即便是漆黑一片,也照常工作,而许多害虫白天都在稻子叶片底下或者泥土里,夜晚才出来活动,因此在夜里喷药效果更好。”

  带老一辈一起“飞”

  作为瑞安市第一批购置农用无人机的种植户,项贤治与马屿镇的5位大户合伙组建了一家无人机植保服务公司。

  新务农模式很快引来镇里老一辈的“围观”。看见无人机作业省时又省力,很多老农户跃跃欲试。“但无人机的科技含量较高,老一辈农户很难上手,我们几位合伙人就商量组建一支飞防队。”项贤治说,去年春耕,不少农户找上门,希望飞防队能帮助农田洒药。飞防队成员决定,在完成自家田块的植保防治之后,就帮助周边农户喷洒农业,价格很实惠,每亩10元。“今年,受疫情影响,招工比较困难,而且一名农药工的人工成本就要200元。用无人机助力,能帮大家既省心又省钱。”他说。

  项贤治不满足于此。

  眼下,正是播种的好气候,项贤治正计划利用无人机进行稻种播种。“只要把上面的喷药构件拆下来,换成喷撒稻种的套件,植保无人机就能变身播种无人机。”他说,传统的播种需要农户套上胶鞋,在水田里深一脚浅一脚来回走,把稻种播撒下去。而利用无人机播种,农户无需走进田里,按照程序设置路径就可以。

  目前,瑞安市农用无人机数量已达到29台,建成无人机作业公司9家。像项贤治一样,用科技力量改变传统农作方式的农户越来越多。无人机用于农业植保,从被怀疑,到逐渐被接纳,成为农业生产中降本提效的重要工具,这不仅是农业的精准化和智慧化,也记录着这一群“新农民”的成长轨迹。

标签: 责任编辑: 张路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田园梦,“飞”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