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政经新闻 正文
以“两山理论”引领杭州建设世界名城
2017年06月26日 08:35:25 来源: 杭州日报 汤海孺

  实现拥江发展大跨越专家笔谈

  市委城市工作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新发展理念,提出实施拥江发展战略,提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为加快城市国际化,建设世界名城奠定坚实基础。我们要以“两山理论”引领杭州建设世界名城。

  深刻认识“两山理论”提出的背景和实施的途径

  “两山理论”是对人与自然关系演变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回溯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演变有三个阶段。在工业化初期,没有把生态环境保护与人类生存发展关联起来。为此,“宁要金山银山、不要绿水青山”,以牺牲环境、损害健康、不顾子孙后代的发展方式来换取经济发展。到了工业化中期,人们认识到人与自然关系对立的危害性。为此,转向“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希望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当代人发展与后代人利益上取得最大公约数。进入工业化后期,人们认识到生态环境本身就是人类发展的财富,借助绿色生产的技术突破、城里人对养生养老旅游休闲需求的增加,打通了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的通道。为此,回归“天人合一”的理念,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迈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对生态文明特征的形象诠释。一方面,绿水青山的生态环境、宜居环境是生态文明的基础和结果。但光有绿水青山,人们生活贫穷,那就脱离了发展的目的和本源,也不能保障绿水青山。为此,实现金山银山的社会富足应当是生态文明的目标和任务。另一方面,生态文明要求找到一条新路径,使人类社会既有金山银山的社会富足,又保有绿水青山的生态环境。

  十八大提出,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及“五位一体”建设“美丽中国”,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加快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这为我们指明了守护绿水青山走向金山银山彼岸的方法和途径。

  积极探索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的方法和途径。首先,要树立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保护生态人人有责,保护生态就是最大的政绩的生态文明观,转变GDP至上观念,改变干部考核机制,以正确的指挥棒,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其次,要与自然和谐共生,改变工业文明大量废弃的单向式生产方式和超前消费、浪费、占有型的生活方式,制止环境成本的外部化、避免“公地悲剧”,倡导绿色产品、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的风尚。第三,积极探索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的方法和途径。如将生态环境视为公共物品而加以保护、整治,从而提升城市土地价值。将排污权、碳排放权进行市场交易,以市场资源配置的方法来实现生态价值的转化等。

  认真总结“两山理论”在杭州的生动实践

  ——美丽发展模式:“两山理论”的生动诠释。美国社会思想家乔尔·科特金说:“以制造与资源为基础的经济向以服务与信息为中心的经济转型,经济主要由第一流人才对地点的偏好所决定,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居住地点并控制着财富的地理布局”。也就是,纯资源导向型的旧地理模式将转向人才导向型的新地理模式。两者的发展逻辑不同。前者,以资本主导、区位诱导、人随资本走。后者,以人才主导、环境诱导、资本随人才走。

  为此,“美丽”将是一座城市最重要的优势与资源。它可以提供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发展平台和良好的城市宜居环境,诱导创新活动、新兴产业、优质资本等发展要素的集聚,激发更强的经济活力,从而成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杭州正处在城市化的下半场,必须顺应财富跟着人才走、人才跟着环境走的趋势,建设美丽杭州,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

  我们将新的发展逻辑称之为美丽发展模式。它是以生态文明的理念、方法和路径,以美丽为重要优势及核心资源,实现创新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精明增长的发展模式。其核心是凝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共识,形成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加速迈入生态文明新时代。其方法是通过生态、经济、社会、政治、文化“五位一体”建设,促进山川秀美、生活和美、功能臻美、空间精美、文化醇美的“五美融合”发展。其途径是发挥“美丽诱导”作用,以“一流的环境吸引一流的人才,以一流的人才办一流的企业”,诱导发展要素的集聚,激发更多的经济活力,推动创新发展。其手段是要实施创新、绿色、开放、协调、共享发展和“精明增长”,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青水秀,实现“诗意栖居”。

  ——美丽发展路径:杭州实践的启示。新世纪以来,杭州在“两山理论”的指引下,走出了一条美丽发展之路。一是环境诱导,营造物质美。杭州以向社会提供高品质的公共物品为己任,相继开展了西湖、西溪、运河等一系列的综合保护工程及道路整治、河道整治、背街小巷整治、庭院整治等一系列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山水环境、公共环境、社区环境的品质提升不仅创造了宜居、宜业、宜游的环境氛围,也使土地资产实现大幅增值,让城市聪明又精明。二是城市共享,彰显人文美。秉持以民为本、公共资源向大众开放共享的理念,杭州开展了还湖、还山、还景于民,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破七难等工作,实施了免费西湖、免费单车、免费图书馆及博物馆、免费WI-FI等免费系列举措,让城市有颜值、又有温度。三是区域共富,实现和谐美。杭州采取区县协作、联乡结社、结对帮扶、抓点示范等措施,开展三江两岸生态景观整治,推动美丽县城、风情小镇、美丽乡村建设,实现全域美丽、共富共美,让城市有情怀、敢担当。四是创新创业,实现活力美。杭州懂得“发展是美丽的基础和支撑”,紧紧抓住互联网时代新机遇,依托浙大系、阿里系、海归系、浙商系等创新创业新四军和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及特色小镇等平台和载体,推动创新发展,让城市更有魅力、更具活力。

  以“两山理论”引领建设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世界名城

  当前,杭州正迈入“后峰会、前亚运”时期,我们要以“两山理论”为指导,进一步做好杭州的城乡规划工作,守住底线、精明增长,合理布局,促进三生空间和谐共生。

  ——留下传世绿水青山:把城市轻轻地放在大自然中。美国纽约曼哈顿在建设之前就划定了中央公园的范围,为曼哈顿保留了一个巨大的绿肺。这种大疏大密的布局成为城市远见的典范。新世纪的杭州以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方式,将宋高宗的“西溪且留下”变成了西溪永留传。当前,我们要结合杭州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等规划工作,以着眼长远、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按“多规融合、三生融合”的要求,慎重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做好“留下”这篇文章,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的绿水青山。

  在杭州城市开发边界的划定中,原杭州3068平方公里范围内,有70%被划为禁建区和限建区,用于生态保育和农业生产生活。通过划定生态红线、永久性基本农田、城市开发边界,守住生态底线,倒逼城市从粗放式发展走向精明增长。同时,加强开发边界以外区域的建设减量、调整、转型、提升,促进六条生态带的保护与建设,使山湖田林园这一生命共同体与人类和谐共生。

  ——精心守护绿水青山:让青山常在,绿水常清。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守护绿水青山,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发展。继续打好五水共治、四边三化、三改一拆、两路两侧、小城镇综合整治等转型升级的组合拳,倒逼经济转型、加快产业升级。要结合科技创新、新技术应用、实施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淘汰落后高耗产业,实现绿色发展、有效发展。要以公交优先、产城融合的理念,抓住轨道交通建设大发展的机遇、实施TOD用地交通一体化开发、地下空间开发、综合管廊建设、兼顾职住、优化中心体系,引导交通出行从私家车主导到公交车及地铁主导的绿色出行转型,减少潮汐交通。要运用海绵城市的理念和“渗、滞、用、蓄、排”多种方法,减少雨水径流,不再“来城市看海”。要运用生态学的方法,实施生物治理、重建水生态系统,实现水的健康循环。

  ——巧借妙用绿水青山:山水融城、诗意栖居。李渔曰:“山水者,才情也,才情者,心中山水也”。中国古代城池大多是按崇尚自然的美学观念及重视山水组织的传统风水理论所构筑的。如何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山水景观风貌巧于因借、妙于组织,既是对规划师才情的极大挑战,也是彰显城市特色的重要途径。

  为此,在新一轮总体规划修编中,要继续坚持“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生态型”布局,充分运用总体城市设计成果,按“风雅钱塘、诗画江南、创新天堂”的风貌特色定位,精心组织山水要素,延续城湖合璧、灵秀精致、山水城相依的历史风貌,把好山好水融入城市,把城市放在山水之间,发展并营造拥江而立、疏朗开放、城景文相融的大山水城市特色风貌,形成“城中有山、山中有城,城在林中、林在城中,湖水相依、绿带相绕”的山水城市格局,彰显“三面一云山一面城”的独特韵味,打造“一江春水穿城过”的别样精彩。通过迎山接水的设计、护山理水的工作,使市民望山见水、使城市顺风顺水。加强高层建筑的分布、高度、体量、风格、屋顶形式、色彩等的管控,建立空间秩序,形成富有韵律、优美有序的天际线。重视文化要素的挖掘、组织、展示,彰显“天人合一、诗画江南”的文化意境,显现历史与现实交汇的独特韵味。

  (作者:杭州市规划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教授级高工)

标签: 绿水青山;生态文明;金山银山;山水;人才 责任编辑: 金晨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